山西省陽曲縣紅峗山千佛洞石窟,位於陽曲縣東黃水村東北8公里處的紅峗山的懸崖峭壁之上,洞深6米,寬3米,高4米,就在洞內的石壁懸崖上,有近千尊浮雕佛像,這些浮雕佛像多為盤腿坐像,其中還有多尊彩繪佛像,雖然面部表情模糊,彩繪佛像多已色彩脫落,但仍不失其精神,近千尊佛像排列於石壁洞間,場面很是壯觀。據專家初步考證,這些佛洞造像至少鑿刻於明代之前,但部分佛像具有元代遺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紅峗山自然風景區
- 地理位置:山西省陽曲縣
- 開放時間:全天
- 門票價格:無
山西省陽曲縣文物旅遊局在該縣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紅峗山上發現千餘尊造型各異、惟妙惟肖的石佛造像。據專家初步考證其鑿刻於明代,但部分佛像具有元代遺風。
此次發現石佛造像的千佛洞、六仙洞和地佛洞就位於紅峗山懸崖峭壁上。這三處佛洞均以天然石洞修造而成,山峰險峻,無路可達。為一探究竟,陽曲縣文物旅遊局組織專業的登山探險隊員歷經七個多小時的攀爬,最終成功進入洞中。
在距地面20米的千佛洞內,文物工作者發現了鑿刻於三面石壁之上的浮雕佛像多達一千多尊。石刻佛像最大的約25厘米,最小的約12厘米,盤腿而坐、神態安詳,雕刻整體刀法嫻熟、比例適中、線條婉轉,部分佛像有元代遺風。據記載,千佛洞四周及中央,曾經塑有東方五佛彩像,除中間佛像為泥塑之外,四角有四尊鐵佛。遺憾的是,中間的泥塑佛像遭到了破壞,四尊鐵佛不知去向。
太原市文物考古所專家表示,南北朝至唐朝是中國石刻佛像藝術的巔峰期,而在自然洞穴中雕刻的明朝石刻佛像比較少見,呈現出一種有別於巨大石窟造型藝術的創作風格,是佛教在晉陽地區藝術活動的直接反映,對研究宗教藝術在北方地區的演變、發展有一定的意義和價值。
根據千佛洞內發現的兩塊碑刻記載,千佛洞與地佛洞的重修年代為明崇禎年間。文物工作者正在對六仙洞和地佛洞發現的兩塊石碑及一尊塑像進行研究,以確定佛洞鑿刻年代及這批古代石佛造像的文物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