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於2020年7月經山西省教育廳正式批准成立,由山西大學牽頭,聯合忻州師範學院、忻州市政府,共同組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 成立時間:2020年7月 
  • 主管部門:山西省教育廳 
研究方向,發展歷史,科研條件,科研成就,人才培養,

研究方向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瞄準山西省長城旅遊板塊建設和文旅融合事業發展的重大需求和重大任務,高精度定位、高標準建設,努力將研究院打造成為國內重要的長城文化生態科學研究平台、產業創新平台、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平台、數據資源平台和教育服務平台。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忻州市岢嵐縣席麻會村村北烽火台航拍圖

發展歷史

長城蜿蜒,古韻悠悠,多少金戈鐵馬,已消失在歷史的塵煙深處。古老的長城隨群山萬壑綿延伸展,跌宕起伏,記錄著祖先的智慧與血汗,鐫刻著華夏大地的歷史記憶。
坐落在黃土高原隆起部分的山西,自古以來就是屯兵阻敵的天然要地,境內長城遺蹟總長度僅次於內蒙古、河北,位居全國第三。山西境內主要分布著戰國長城、東漢長城、東魏長城、北齊長城、北宋長城、明朝長城等,是各個時期長城分布最為齊全的省份之一,特別是明長城分外長城和內長城,這在其他省份是沒有的。偏頭關、寧武關、雁門關、娘子關、平型關、殺虎口等是具有代表性的山西長城地標。山西的長城資源可謂量富質優、得天獨厚。
金戈鐵馬已成往事,長城和關隘的軍事作用早已成為過去,但歲月的河水並沒有沖刷掉它的風采;變遷的世事,亦未能帶走它的精神。如何對長城歷史文化、長城遺產保護管理進行全面的、系統的、科學的深入研究,已成為山西長城研究亟待解決的問題;在文旅產業日新月異的當下,山西長城資源的開發利用又如何走出守正創新之路。要應對和解決以上種種課題與挑戰,無疑需要一個專門的高水平研究機構,從基礎性的田野調查,到創新性、科學性的學術研究,從套用性的規劃設計,到政策性的保護管理,為山西長城資源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提供全方位的理論支撐和智力支持。
2017年,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提出的“實現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形成產業多元支撐的結構格局”的精神,山西省委、省政府做出了鍛造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的決策部署,並於2018年制定公布了《山西省黃河、長城、太行三大旅遊板塊總體規劃》。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視察山西時,對山西“早日蹚出一條轉型發展的新路子”寄予厚望,進一步強調“要充分挖掘和利用豐富多彩的歷史文化、紅色文化資源加強文化建設”。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引導下,山西省在三大旅遊板塊隨即展開了一系列項目建設,黃河、長城、太行,包括五台山的專門研究機構的組建也同時提上了日程。
山西大學作為山西省的“雙一流”建設高校和部省合建高校,在對接地方產業發展需求、服務山西經濟社會建設方面,始終走在全省高校前列。具體到長城而言,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自20世紀90年代起就已開始了相關研究工作。1997年,學院考古專業教師參與了《山西省歷史地圖集》“歷代長城”圖幅的考證與編制,並製成了第一幅山西長城分布圖。2000年至2003年,為編撰《中國文物地圖集·山西分冊》長城遺址部分,學院考古專業全體教師投入對全省歷代長城遺址的調查工作中,報告編寫和複查工作一直持續至2006年該書出版。2007年至2011年,國家文物局和國家測繪局組織開展全國範圍的長城資源調查工作,考古專業再次組織力量投入此項工作,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方法,全面、準確地獲取了山西長城的長度、分布、材質類型、建築方式、形制尺寸、附屬設施及它們的保存狀況和所處環境等資料,主持編寫了《山西省早期長城資源調查報告》和《山西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山西省明長城資源調查報告》已出版,由於該書資料的科學性、研究的系統性被評為2019年度全國文化遺產十佳圖書優秀獎。2019年以來,在山西省文物局的組織下,學院又投入力量展開對全省烽火台的系統調查。經過二十餘年的田野調查實踐和學術研究積澱,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已成為山西省長城研究最重要的陣地和力量。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山西大學長城研究的前期成果
經綜合考量及反覆論證,2020年7月,山西省教育廳正式批准,由山西大學牽頭,聯合忻州師範學院、忻州市政府,共同組建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作為專門從事山西長城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和開發利用研究的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科研條件

研究院以山西大學、忻州師範學院兩校的中國史、考古、旅遊管理學科為核心,並通過三個核心學科進一步整合了哲學、文學、地理、生態、藝術、法學、教育、外語、計算機、大數據等相關學科資源,同時聯合忻州市中華長城博物館以及忻州市、大同市、朔州市等地方政府的研究保護力量,共同組成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的骨幹團隊,形成了校校聯合、校地合作、政產學研互動的集群效應。
研究院現設長城歷史文化研究中心、長城文物保護研究中心、長城旅遊研究中心、長城數據信息研究中心,並以4個專題研究中心為單位,分別凝聚形成民族融合研究團隊、軍事邊塞研究團隊、社會經濟史研究團隊、文物資源調查團隊、文物保護研究團隊、旅遊規劃研究團隊、旅遊經濟研究團隊、數據信息系統研究團隊、數據信息分析研究團隊,以9支團隊為基本力量,各自相對獨立地開展專業研究,又相互合作相互聯合開展交叉研究。
另外,研究院組織成立由13位專家組成的學術委員會,制定出台了《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學術委員會章程》《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管理辦法》等規章,為研究院的高效率運營提供了組織和制度保障。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組織形式圖

科研成就

研究院成立伊始,就以各校、各地、各團隊的前期積累為基礎,啟動了基地項目的申報審批工作,首批立項30項,內容廣及長城沿線考古資料調查和邊堡村鎮研究、山西長城志的編撰和學術史的梳理、軍事商貿的研究和話語敘事的闡釋、長城旅遊資源調查和景觀意蘊挖掘、遺產廊道構建和機制體制管理、交通基地建設和項目產品創意等等,這些研究項目均在有序開展並已產出了一批成果。另外,“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叢書”的出版工作亦在規劃落實中。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研究院首批立項課題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研究院成立以來的研究成果
為做好中華長城博物館展陳內容設計工作,研究院於2021年1月17日以線上+線下形式召開了專題研討會。來自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山西博物院、山西省古建築與壁畫彩塑保護研究院、山西大同大學以及研究院的專家學者參加了會議。經過交流討論,與會學者一致認為,長城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內涵豐富,在中國有著極其特殊的地位與價值,要充分做好長城文化內涵的展示與研究,真正讓長城“活起來”。研究院院長郝平教授指出,中華長城博物館展陳方案的編制,要充分展示長城的政治意義和時代意義,充分體現文化品位和學術內涵,同時注意大眾普及與宣傳教育功能。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中華長城博物館展陳專題研討會
2021年11月27日,研究院聯合《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雜誌社、《地方文化研究》雜誌社、山西省歷史學會,共同舉辦了“首屆長城論壇:中國北方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研究院院長郝平教授、《中國邊疆史地研究》雜誌社主編李大龍教授、《地方文化研究》雜誌社主編葉桉教授分别致辭。來自全國近40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物部門、社會團體的歷史學、考古學、旅遊管理學、文物與博物館學、文學等領域的專家學者相聚線下和雲端會場,圍繞長城與中國北方地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程、長城與中華文明、歷代長城修建史、長城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議題發表了50餘篇學術報告。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首屆長城論壇:中國北方地區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

人才培養

為有效推動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科研工作的深入開展,同時考慮到高校學生實踐能力的鍛鍊養成,研究院於2021年7月組織了“訪古蹟,謀振興——2021長城沿線歷史文化”田野調查暨暑期“三下鄉”社會實踐。此次調查為期7天,總計8名教師、40名學生(包括研究生和本科生)參加,分設長城沿線堡寨與村落、殺虎口與晉商走西口、長城與民族貿易、北朝長城、長城文化資源與鄉村振興、長城與民族融合、長城價值體系、長城與抗戰8個主題,分別組隊,調查範圍囊括了山西長城分布的幾乎全部北邊縣市。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調研團隊在殺虎口
調查形成了一系列的田野調查表格,包括“村莊概況登記表”“廟宇情況登記表”“傳統民居情況登記表”“非物質文化遺產情況登記表”“民間文獻情況登記表”“村莊歷史文獻集成”“村莊人居環境現狀情況登記表”等,積累了一批有關山西長城沿線情況的基礎數據,撰寫了40篇田野調查報告。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偏關縣水泉堡與水泉村
與此同時,受山西省文物局委託,由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考古系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組隊,從2019年9月開展了山西省長城資源的補充調查工作。此項工作是對2007—2010年全國長城資源調查工作的再補充,以最大限度將全省所有的長城資源,包括長城牆體、關堡、敵台、烽火台等登記在冊。截止2021年底,補充調查200餘處,為這些文物的保護管理工作提供基礎資料。
山西長城文化生態研究院
忻州市五寨縣新五王城村村東烽火台航拍圖
在大同、朔州、呂梁、陽泉、晉中、臨汾、運城等地市的調查工作完成之後,2021年8至9月,調查隊繼續對忻州市、長治市、晉城市的烽火台等資源進行了調查,累計補查烽火台117座,又取得了一批珍貴的一手資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