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 別名:山西考古博物館
- 組建時間:2020年4月10日
- 地址:山西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整合了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等重點課題研究任務。12022年8月8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考古新發現。發展歷史202...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整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山西省民俗博物館,主要職責任務是負責山西省地下文物的考古調查、勘探、發掘、保護和研究工作,承擔中華五千年文明實證、黃河文化、“一帶一路”考古重點課題研究等,隸屬於山西省文物局,是全省唯一具有考古發掘團體領隊資格的單位,科研實力雄厚,擔負著山西境內地下文物的調查、...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華夏文明研究所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設的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歷史沿革 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山西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組建後的考古院內設古人類研究所、華夏文明研究所、晉文化研究所、民族融合研究所4個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職能 探索山西在農業起源、文明...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民族融合研究所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設的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歷史沿革 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山西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組建後的考古院內設古人類研究所、華夏文明研究所、晉文化研究所、民族融合研究所4個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職能 探索晉在中華文化大一統...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古人類研究所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設的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歷史沿革 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山西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組建後的考古院內設古人類研究所、華夏文明研究所、晉文化研究所、民族融合研究所4個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職能 探索山西在東亞地區古人類...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晉文化研究所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內設的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歷史沿革 2020年4月10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在山西太原文廟大成殿廣場掛牌成立,組建後的考古院內設古人類研究所、華夏文明研究所、晉文化研究所、民族融合研究所4個核心學術研究部門。機構職能 探索夏商王朝資源控制與國家...
《霸金集萃:山西翼城大河口西周墓地出土青銅器》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大學北方考古研究中心、臨汾市文物局、翼城縣文物旅遊局聯合編著的圖書,2021年5月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山西翼城縣大河口墓地是一處西周封國霸國的墓地,有大中小型墓葬2200餘座,歷經十年全部發掘完畢。其中青銅容器墓葬40餘座,...
《發現山西》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博物院 內容簡介 考古學作為一個學科,更多關注的是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因此她是一門人文與社會科學。之所以是科學,就要有科學的理念、方法與範式,我們秉承這門學科的發展路徑,不斷地積累、探索、創新,才獲得了一點點階段性成果。 ...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2022年4月6日發布朔州唐代庶人墓考古成果。3座唐墓的墓葬形制、陪葬明器等,為研究唐代朔州地區喪葬習俗和考古斷代提供了新的實物資料。後寨墓地位於山西省朔州市窯子頭鄉後寨村西約2公里,是馬邑漢墓群的一部分。墓地處於農耕文化與遊牧文化交融的關鍵地帶。2019年—2020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朔州...
2020年4月,根據省文物局直屬事業單位改革,山西省民俗博物館與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合併,更名為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山西考古博物館以考古出土文物收藏、保護、研究、展示和利用工作為主,同時兼顧太原文廟保護利用工作等。2022年7月,山西省政府辦公廳公布的《關於加強全省考古工作的意見》顯示,以省文物...
周瑜 周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職工。人物經歷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考古博物館)職工。所獲榮譽 2023年4月,榮獲2023年山西省五一勞動獎章。
《山右吉金》是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王進,王曉毅 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本關於山西省隰縣的銅質文物圖錄,圖錄中共有四批材料,兩批是考古發掘的,另外兩批是館藏文物。第一批材料是龐村墓地青銅器,第二批材料是瓦窯坡墓地青銅器,第三批材料是小西天金銅造像,第四批材料是其他銅質...
山西垣曲北白鵝墓地,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垣曲縣英言鎮北白鵝村東,處於太行山南緩坡地帶。墓地北依太行牛心山,南臨黃河,東南距洛陽70餘公里,地理位置險要。2022年,入選202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入圍終評項目名單。2022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了垣曲北白鵝周代墓地M2、M3墓較為完整的考古發掘資料。文物遺存...
《長子西南呈西周墓地》是202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圖書。內容簡介 西南呈村是山西省長治市長子縣西南的一個村莊。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於2012年秋開始到2016年夏對這裡發現的西周墓地進行了三次發掘,發掘了一批西周墓葬和馬坑。本書對此次發掘的西周遺蹟進行報導,對於探索晉西南西周時期方國演變,尤其是古黎國提供了新...
《晉陽古城三號建築基址》是2020年6月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晉源區文物旅遊局,本書講述了2015~2017年,為配合“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單位在太原市園林局晉源苗圃內三號建築基址開展發掘工作,共發掘2500平方米,發現了東周、兩漢、魏晉十六國...
太原小店區明代藩王墓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共同發掘。2024年2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太原明代晉端王夫婦墓考古發掘資料,3座墓葬出土陶器、玉器、絲織服飾和漆木棺等隨葬器物,為研究藩王殮服、隨葬制度以及晉藩王歷史提供新資料。墓葬簡介 晉端王墓位於太原市小店區黃陵街道東峰村東北,地處...
《山右吉金:隰縣青銅器珍粹》是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 、王進 、王曉毅聯合編著的書籍,202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該書是一本關於山西省隰縣的銅質文物圖錄,圖錄中共有四批材料,兩批是考古發掘的,另外兩批是館藏文物。第一批材料是龐村墓地青銅器,第二批材料是瓦窯坡墓地青銅器,第三批材料是小...
小王遺址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襄汾縣鄧莊鎮小王村東北500米,西南距縣城約13.5公里,面積分布約2.1萬平方米。主要為仰韶文化中晚期遺存,距今5000餘年。歷史沿革 2016年7月,為配合青蘭高速山西段(長治至臨汾)建設,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山西大學歷史文化學院、臨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襄汾縣文化和...
《南涅水石刻》是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沁縣文物館聯合編著,劉永生、郭海林 、劉同廉主編的書籍。2022年3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發行。內容簡介 本書擇其精華簡要介紹南涅水石刻的藝術內涵。石造像蘊含了深刻的文化內涵,其優美的造像形象具有典型的藝術價值。沁縣南涅水相對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它遠離了戰火的破壞,得以保存下來...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近日對外公布夏縣轅村遺址考古新發現,夏縣轅村遺址位於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裴介鎮轅村 遺址簡介 轅村遺址是以新石器時代和夏商時期遺存為主體的古代聚落遺址,總面積約110萬平方米。轅村遺址南依鹽湖,其鹽業資源與遺址的形成、發展密不可分,對探索文明起源和早期國家發展進程中的資源控制與利用,具有...
上石漢晉墓群位於山西省臨汾市翼城縣王莊鄉上石村西,西距縣城約4.3公里,縣城往東沿晉韓公路進入澮河灘地,考古發掘地點位於公路北側的台地上。歷史沿革 2024年3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考古新發現——臨汾翼城上石漢晉墓群。遺址特點 202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與臨汾市文物考古工作站、翼城縣文物旅遊中心...
臨汾襄汾陶寺新石器時代遺址由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臨汾市文化和旅遊局、臨汾市陶寺遺址管理中心組隊聯合發掘。相關介紹 該遺址位於襄汾縣縣城東北約7公里處,遺址面積約400萬平方米。2021年,發掘總面積1490平方米,基本較為全面地揭露了1號宮殿基址,初步弄清了其規模、四至、堆積、年代、布局...
汾陽新蘆家街釀酒作坊遺址,是明清時期的釀酒作坊遺址,位於山西省呂梁市汾陽市杏花村鎮東堡村西北,南距汾酒老作坊博物館240米。歷史沿革 2023年6月至11月,為配合新蘆家街建設項目,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聯合呂梁市文物調查考古勘探隊、汾陽市文物局,對用地範圍內勘探發現的墓葬、灰坑等遺蹟進行搶救性發掘。2024年3月...
2023年1月4日,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發布山西絳縣橫水西周墓地M2022墓考古發掘資料,考古人員根據墓葬規模、隨葬器物規格及帶殉人和殉狗等墓葬屬性,推測該墓應是西周時期一座國君級別墓葬。此次公布考古資料的墓葬為M2022墓,該墓葬墓室較大,且東側對應陪葬一座較大的車馬坑。墓內隨葬器物種類豐富,數量較多,包括...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省運城市夏縣轅村遺址發現仰韶文化晚期重要遺存,為研究晉南地區仰韶文化發展、演變、消亡提供了實物資料。歷史沿革 2006年—2022年,國家博物館、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吉林大學等單位多次對轅村遺址及周邊區域進行了考古工作。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為配合亞新科汽車零部件製造基地項目建設,山西省考古...
2022年9月16日,國家文物局發布山西興縣碧村遺址最新考古發現與研究成果。山西省考古研究院發布最新考古成果稱,發現山西碧村遺址外城門具有明顯防禦性質,認為這處龍山時代大型石城聚落應為黃河畔一座關口城市。遺址特點 綜述 碧村遺址占地面積約75萬平方米,東以一道橫亘南北的石牆為界,形成一個相對封閉的地理單元,...
2022年1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對外公布了太原晉陽古城二號建築基址的發掘報告。報告指出,在考古發掘的唐五代佛教寺院基址中,該建築基址是目前揭露面積最大、最為完整的寺院基址。現狀 建築基址在廢棄以後,上部除遭到耕種破壞,並沒有再進行營造活動,所以整體布局保存基本完整。整組建築由左右兩側房屋組成一個封閉的...
此外,考古工作者還發現兩座殘存底部的商早期的冶銅爐,附近均出土很多銅煉渣和少量殘爐壁,其中一座冶銅爐下有奠基坑,坑內有一具人骨,推測其為構築冶銅爐時舉行某種儀式所用的人牲。2022年7月—9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國家博物館與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運城市文物保護中心合作,在遺址夏商冶銅遺存集中分布...
陶寺古觀象台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城遺址,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遺址面積約400萬平方米。從1978年開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聯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臨汾市文物局等單位經過43年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初步揭示出陶寺遺址是中國史前“都城要素最完備”城址。城址興建與使用的主體年代距今4300-3900年。城址...
尹村遺址位於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區旭來街街道尹村西北約50米的雲中河北岸台地上,該遺址南臨雲中河,北倚金銀山。東南鄰近尹村居民區,西北側臨近胡家垴流經岩口注入雲中河的季節河。該遺址是忻州地區重要的龍山至夏商時期遺址之一。歷史沿革 20233年1月,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透露2022年山西尹村遺址考古進展。2022年,在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