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3—2030)》是2023年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印發的指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3—2030)
- 發布單位: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
- 發布時間:2023年
發展歷史,正文內容,內容解讀,
發展歷史
2023年,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印發《山西省林下經濟發展指南(2023—2030)》。
正文內容
第一章發展現狀
一、發展歷程
隨著國家布局林下經濟發展,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入,全國林下經濟得以快速發展。2012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於加快林下經濟發展的意見》﹙國辦發〔2012〕42 號﹚,鼓勵各地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科學發展以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等為主要內容的林下經濟。2014年,原國家林業局制定並發布《全國集體林地林下經濟發展規劃綱要(2014-2020 年)》,明確了全國集體林地範圍內林下經濟的發展戰略、指導思想、目標任務及保障措施,以促進林下經濟健康有序發展。2018年,中國林學會頒布《林下經濟術語》(T/CSF001-2018),對林下經濟作了明確定義,林下經濟是指依託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以開展複合經營為主要特徵的生態友好型經濟,包括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相關產品採集加工、森林景觀利用等。定義強調了林下經濟綠色、循環、可持續和立體複合經營等特點,為林下經濟學科研究、生產實踐、產值統計、對外交流等方面明確了範疇。
2019年,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於做好國家林下經濟示範基地管理工作的通知》(晉林辦改〔2019〕23 號),確定全省第一批20 家省級林下經濟(中藥材)示範基地名單,並予以授牌,促進全省林下經濟(中藥材)產業健康有序發展。2021年3月,山西省林業和草原局印發《關於大力發展林草第一產業的指導意見》(晉林辦規〔2021〕21 號),同年8月結合我省實際,以省發改委文號聯合十廳局印發《關於科學利用林地資源促進木本糧油和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實施方案》(晉發改農經發〔2021〕217 號),指導全省各地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產業。
二、取得成就
(一)種植模式不斷增加。山西是傳統中藥材主產區,目前,林下中藥材種植已遍布全省,形成以連翹、黨參、柴胡、黃芪為主的30餘種林藥發展模式。已建成安澤、右玉、左權、鹽湖、聞喜等林藥基地,昔陽、夏縣、五台、垣曲等林菌基地,岢嵐、右玉、平魯、汾陽等林苗基地,垣曲、大寧等林花基地多種類型,在全省形成以林藥為主,林菌、林糧、林菜、林花、林苗多種模式共同發展的良好局面。
(二)養殖種類逐漸多樣。林下養殖實現了林雞、林鴨、林鵝等林禽模式,和林豬、林牛、林羊、林馬等林畜模式,以及梅花鹿、驢、林麝、林魚等林特模式多樣化發展。享有“中國蜜蜂之鄉”和“山西第一養蜂大縣”之稱的沁水縣,建設了72個標準化養蜂場和休閒觀光蜂場,帶動專業合作社38家,蜂農1400餘戶,飼養蜂群5萬餘箱,年產蜜量1500餘噸,有效帶動了蜂農增收致富。
(三)採集加工持續提升。全省林產品採集加工主要有野生食用菌採集加工、野生中藥材採集加工、山野菜採集加工、森林泉水加工、松針粉加工、松花粉加工等模式。目前,全省大力發展藥茶產業,面對良好的野生連翹等資源,已帶動廣大農戶採集紅棗葉、連翹葉、沙棘葉等林產品銷售,人均年收入達3000元左右,成為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
(四)森林景觀大步跨越。目前,全省經中國林業產業聯合會評定的森林康養試點單位達104個,太行龍泉、中條歷山、沁水太行洪谷三處基地被評定為首批中國森林康養基地,晉城市“百村百院”以及全省各地森林小鎮、森林人家傾力打造,2022年省林草局與晉城陽城縣聯合舉辦山西·陽城首屆森林旅遊節,在晉城舉辦康養產業發展大會,都奮力譜寫了省委省政府“康養山西,夏養山西”的美麗畫卷。
三、存在問題
(一)栽植粗放現象普遍。在種植環節,全省林下經濟仍以農戶個體栽植為主,地塊較為分散,品種混雜,管理粗放,集約化、專業化管理程度不高,對農民增收貢獻還弱,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二)精深加工占比不高。在加工環節,全省涉林企業大多是種植企業,專業從事加工和銷售的龍頭企業並不多,並且林業加工企業規模小,存在精深加工產品少、附加值低,產品單一等問題。
(三)產銷供銜接不緊密。在銷售環節,林農與新型林業經營主體聯結機制不穩定。大部分還處於靠天吃飯、單打獨鬥階段,種植加工存在盲目性,造成產品結構性過剩,農民產品滯銷,嚴重打擊農民的積極性。
(四)林產品品牌不強。資金投入不足,品牌打造不夠,全省涉林企業、合作社一萬多家,註冊的商標近千個,真正在全國叫得響的區域品牌、企業品牌、產品品牌卻沒有多少,總體呈現多、小、散的特點。
第二章 總體思路
第一節 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和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按照省委省政府“高質量發展”總體思路和要求,堅持調結構、擴規模、強管理、增效益原則,充分挖掘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突出發展林藥、林菌、林茶、林果、林花、林草、林糧、林菜、林禽、林畜、林漁、林蜂、林特、林下採集加工和森林康養遊憩等林下產業,最佳化產業布局,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水平,促進林下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數位化方向發展,為助推鄉村振興、助力健康山西、建設美麗山西做出更大貢獻。
第二節 基本原則
一、生態優先,綠色發展
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統籌生態保護與農民增收的關係,不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發展產業,兼顧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生態受保護、農民得實惠、產業得發展”的目標。
二、因地制宜,特色發展
結合本地資源特色與目標市場需求,合理確定產業發展方向,因地制宜、分區施策、突出重點、集約開發,發展不同區域各具特色的林下經濟,逐步形成區域特色鮮明、產品種類豐富、市場競爭力強的現代林下經濟體系。
三、創新機制,科學發展
樹立科學發展理念,創新體制機制,正確處理利益聯結機制,解決發展過程中出現的矛盾和問題,加強與科研機構合作,以科技創新推動結構調整、提升產業層次,轉變增長方式,大力發展循環經濟,促進資源綜合利用。
四、市場主導,有序發展
堅持市場導向,發揮政府外引內聯的作用,提供多方面的政策扶持,多渠道盤活森林資源資產,延伸產業鏈條,提高市場競爭力,引導林下經濟走原料基地化、產品品牌化、產能高效率的新型發展道路。
第三節 指南期限和目標
一、指南期限
本指南期限為2023-2030年。
二、總體目標
科學、有序擴大我省林下經濟產業規模,持續最佳化產業布局,不斷增加林下經濟產品供給能力,加快推動林下經濟發展的新格局,擴大我省林下經濟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認知度;繼續推進林下經濟示範基地建設,培育林下經濟生產龍頭企業、合作社等多種生產經營主體,穩步提升全省林農綜合收入;構建完善的產品流通體系與社會化服務體系,加強政策引導,提高相關產品科技含量,提高市場敏銳度,實現林下經濟高質量發展;促進林下經濟“三產”融合發展,推動產業區鏈協同建設,走出綠色發展、產業致富新途徑。
三、主要目標
到2025年,林下經濟產業布局進一步最佳化,結合我省不同地理區位資源稟賦及產業發展基礎,在嚴格保護生態環境前提下,鼓勵採取多樣化林下經濟發展模式和路徑,扶持培育一批林下經濟龍頭企業,充分發揮輻射和典型帶動作用,推進產業融合發展,實現林下經濟產品價值最大化,國家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達到15個。
到2030年,形成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格局。產業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水平全面提升,產品生產、流通、加工體系更加健全,產品供給、質量監管、市場競爭能力不斷增強,機械化、智慧型化水平大幅提高,競爭力、知名度、美譽度得到國內外市場充分認可。
第三章 發展布局
第一節 林地利用範圍
一、優先利用的林地
林下經濟應優先利用商品林地,在維持森林生態系統健康穩定的前提下,可適度規模化、集約化開展林下經濟活動。應科學合理設定必要措施,防止加劇或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在國有林地範圍開展林下經濟活動,應當符合已有的森林經營方案。
二、限制利用的林地
(一)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內的林地;
(二)除國家一級公益林外的其他公益林;
(三)除劃定為天然林重點保護區域外的其他天然林;
(四)飲用水水源准保護區範圍內的林地。
在限制利用的林地內開展林下經濟活動的,禁止進行全面林地清理,只能進行小塊或穴狀整地,禁止施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在除國家一級公益林外的其他公益林內,在符合公益林生態區位保護要求、不破壞森林植被、不影響整體森林生態功能發揮的前提下,經科學評估論證,適度發展林下經濟。在除劃定為天然林重點保護區域外的其他天然林地內,在不破壞地表植被、不影響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前提下,經科學評估論證,適度發展林下經濟。在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內發展林下經濟,應嚴格遵守自然保護地管理的法律法規及政策。在飲用水水源准保護區範圍內的林地開展林下經濟,應嚴格遵守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管理的法律法規及政策,不造成新的水源環境污染。
三、禁止利用的林地
林下種養活動禁止在以下林地內開展:
(一)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內的林地;
(二)國家一級公益林、林地保護等級為I 級的林地;
(三)劃定的天然林重點保護區域內的林地;
(四)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範圍內的林地;
(五)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生境)及生物廊道內的林地。
第二節 發展模式
一、林下種植
依託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在林內開展的種植活動,包括人工種植和野生植物資源撫育。
主要包括林藥模式、林菌模式、林茶模式、林果模式、林菜模式、林苗模式、林草模式、林花模式等。
二、林下養殖
依託森林、林地及其生態環境,遵循可持續經營原則和循環經濟原理,在林內開展的生態養殖活動,包括人工養殖和野生動物馴養繁殖。
主要包括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林漁模式、林特模式等。
三、林下採集加工
充分利用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豐富資源,對森林中可利用的非木質資源進行的採集與加工活動。
主要包括山野菜、野果、野生菌類等的採集和初加工活動。
四、森林景觀利用
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景觀功能和森林內多種資源,開展有益人類身心健康的經營活動。
主要包括森林康養、森林人家、林家樂、農家樂等。
第三節 區域布局
一、晉北晉西北防風固沙林區
(一)區域範圍
建設範圍包括大同市雲州區、新榮區、平城區、雲岡區、左雲縣、陽高縣、天鎮縣、渾源縣、靈丘縣、廣靈縣;朔州市右玉縣、平魯區、朔城區、應縣、山陰縣、懷仁縣;忻州市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神池縣、五寨縣、岢嵐縣、寧武縣、靜樂縣、繁峙縣、代縣等26個縣(區)。
(二)區域特點
該區域位於山西省北部,黃土高原的東北部,地貌類型複雜多樣,山地、丘陵、盆地、平川兼備,主要有大同盆地、恆山周邊、沿長城區域、蘆芽山、五台山以北地區及少數草原幾種區域,全區平均海拔在1000~1500米之間,其中恆山、蘆芽山及亞高山草甸高原區域,海拔在1000~3000米之間。屬溫帶大陸性半乾旱季風氣候,受季風影響,四季鮮明,乾寒多風,溫差較大,年均氣溫7 ℃以下,年降水量在380~460毫米之間,年日照數2800~2900小時,無霜期 100~130天。土壤以乾旱草原栗鈣土、灰褐土為主,植物區系是較典型的溫帶森林草原植被類型,森林生態系統類型單純,主要有華北落葉松林、樟子松林、油松林、雲杉林、杜松林和白樺林,以及沙棘、虎榛子、繡線菊、刺玫等為主的灌叢或灌草叢。另有我國分布最南端的珍稀樹種臭冷杉和華北地區唯一的常綠珍稀花灌木映紅杜鵑。
(三)發展模式
西北部以右玉為中心,沿長城的左雲、右玉、平魯等縣區,在嚴格保護人工林的基礎上,適度發展林下育苗、沙棘果、蘆筍等林下種植,發展林雞類林禽等林下養殖;恆山以北及大同盆地天鎮、陽高到山陰、朔城等縣區的平原地區,可結合營造林工程,適度發展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和林禽等林下養殖;草原區可適度發展野生藥材、野生菌類等林下採集加工;西南部主要包括河曲縣、保德縣、偏關縣、岢嵐、神池、五寨等廣大丘陵溝壑地區,可結合植樹種草,適度發展林草、林藥等林下種植;恆山以南廣靈、靈丘縣,以及五台山以北的代縣、繁峙等丘陵地區屬中溫帶針闊混交林區,優先發展林藥、林菌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禽、林畜等林下養殖,引導發展野生藥材、野生菌類等林下採集加工,可在保護好森林資源的基礎上,鼓勵發展森林人家、林家樂,大力開展森林康養為主,並逐步增加自然教育設施及功能的森林景觀利用活動;寧武、繁峙縣等亞高山草甸植物群落高原區域可適度發展野生菌類、野生中藥材等林下採集加工。
(四)適宜發展品種
林藥:黃芪、黨參、黃芩、甘草、柴胡、小秦艽、酸棗、枸杞等;
林菌:銀盤蘑菇、羊肚菌、地皮菜、豬苓等;
林茶:毛健草、黃芪、黨參、紅青稞等;
林果:沙棘、榛子、山楂等;
林草:苜蓿、聚合草等;
林糧:糜子、燕麥、藜麥、亞麻各類雜糧等;
林菜:黃花菜、蕨類、蒲公英、苦菜、蒙古韭(麻麻花)、蘆筍、香椿等;
林禽:雞等;
林畜:豬、羊、牛、驢、兔等;
林特:森林豬、鹿等;
林下採集加工:野生中藥材、食用菌、林果、林菜、林特及藥茶等採集加工。
二、呂梁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區
(一)區域範圍
建設範圍包括忻州市原平市、忻府區;呂梁市興縣、臨縣、嵐縣、孝義市、柳林縣、方山縣、中陽縣、交口縣、交城縣、汾陽市、離石區、石樓縣;太原市婁煩縣、古交市、晉源區、尖草坪區、萬柏林區;臨汾市隰縣、永和縣、大寧縣、吉縣、鄉寧縣、蒲縣、汾西縣;運城市新絳縣、稷山縣、河津市、萬榮縣等30個縣(市、區)。
(二)區域特點
該區域位於山西省中部西側,呂梁山脈縱貫南北,全區地勢呈中間高兩翼低,大致可分為呂梁山中北部山區、呂梁山南部及沿黃河丘陵區、沿汾河平川區四種類型,平均海拔在800~1400米之間,屬半乾旱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具有四季分明、雨熱同步、光照充足的特點,平均氣溫6.5~9 ℃,年均降水量僅472 毫米,年均日照時數2500~2800小時,無霜期為145~180天。土壤為灰褐土為主,主要樹種有白皮松、遼東櫟、油松、華北落葉松、楊樺、側柏、白榆、刺槐、榆樹等,以及桑樹、紅棗、核桃、杏樹等經濟林和文冠果、楸樹、銀杏、樟樹等珍稀樹種。
(三)發展模式
呂梁山中北部包括北起太原市婁煩、古交等市縣,呂梁市嵐縣、方山,南到交口、孝義的大部分山區,植被覆蓋較好,可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茶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禽、林畜、林蜂、林特等林下養殖,適度發展山野菜、食用野生菌等林下採集加工;黃河沿岸包括呂梁市興縣、臨縣到臨汾市永和、吉縣的丘陵地區,黃土覆蓋廣,厚度大,地形破碎,可以積極發展林菌、林茶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菌類、中藥材等林產品採集加工,大力發展森林人家、林家樂、森林康養等森林景觀利用;忻州市的原平、忻府等市區及汾河沿岸的太原市晉源、尖草坪、萬柏林,呂梁市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平川區域,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可結合造林綠化,適宜發展現代立體化種植業,大力發展林藥、林菌、林花、林菜等林下種植,適度發展林禽等林下養殖;呂梁山南部主要包括臨汾市的蒲縣、鄉寧、汾西、隰縣等丘陵區域,運城市新絳、稷山、河津、萬榮等縣區可積極發展林菌、林藥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畜、林蜂、林特等林下養殖。
(四)發展品種
林藥:柴胡、黃芩、酸棗、黃芪、連翹、枸杞(地骨皮)、半夏、地黃等;
林菌:松蘑菇、白蘑菇、香菇、羊肚菌、木耳、靈芝、猴頭、松茸、地皮菜等;
林茶:棗芽、連翹、黃精、玫瑰、金花葵、槐花等;
林果:山杏、山桃、榛子、沙棘、文冠果、山楂等;
林花:芍藥、牡丹、櫻花、山梅花、菊花、栒子木、金銀花等;
林草:苜蓿、苔草、聚合草等;
林糧:低桿高粱、穀子、豆類等;
林菜:蕨菜、苦菜、馬齒莧、薺菜、蒲公英、薤白(小根蒜)、小茴香等;
林禽:雞、鴨、鵝等;
林畜:馬、牛、羊、豬等;
林漁:虹鱒魚等;
林特:森林豬、梅花鹿、林麝、蟾蜍、黑蚱(蟬蛻)等;
林下採集加工:野生中藥材、食用菌、林果、林菜及藥茶等採集加工。
三、中南部盆地防護經濟林區
(一)區域範圍
建設範圍包括忻州市定襄縣;太原市清徐縣、小店區;晉中市介休市、平遙縣、祁縣、太谷縣、榆次區;呂梁市文水縣;長治市潞州區、屯留區、上黨區、潞城區、長子縣、襄垣縣;晉城市城區、高平市、澤州縣;臨汾市侯馬市、襄汾縣、曲沃縣、堯都區、洪洞縣;運城市鹽湖區、臨猗縣、永濟市、聞喜縣、夏縣、絳縣等29個縣(市、區)。
(二)區域特點
該區域分布於山西省中南部盆地區域,境內地勢較低,主要呈現盆地、丘陵、谷地、平原等地貌,覆蓋定襄、太原、晉中、長治、晉城、臨汾、運城等盆地。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氣溫較高、熱量充足,其中定襄、太原、晉中、陽泉、長治、晉城等盆地,年平均太陽總輻射量為每平方米4927.90兆焦耳,全年日照總時數為2600~2800小時,年平均降水量400~490毫米,氣溫8~11 ℃,無霜期153~178 天。臨汾、運城盆地年平均降水量為480~570毫米,平均氣溫12~13.7 ℃,平均日照時數為2000~2600小時,無霜期180~210天。境內植物資源豐富、植物起源古老、單種屬植物較多等特點,可分為經濟林木、中草藥用植物、纖維植物、糖類及澱粉植物、油料植物、飼草(料)植物、觀賞植物等多種經濟類型,其中多種植物兼有多種經濟價值。在植物分布上,主要為闊葉落葉林,樹種以櫟類為主,常見有楊、柳、榆、槐、枹桐、梓樹等樹種,另有棗、梨、蘋果、柿子、板栗、石榴等大量經濟樹種。
(三)發展模式
位於北部忻州盆地定襄縣、太原盆地清徐、小店,呂梁市文水,晉中盆地榆次、太谷、祁縣、介休、平遙等縣區可積極發展林藥、林菌、林花、林菜等林下種植,適度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養殖;西部臨汾、運城盆地,主要包括臨汾市侯馬、襄汾、曲沃、堯都、洪洞等縣市和運城市的鹽湖、臨猗、永濟、聞喜、夏縣、絳縣等地區,可大力發展林藥、林菜等林下種植,適度發展林禽、林畜、林漁等林下養殖。東部長治盆地、晉城盆地,包括長治市的潞州區、襄垣、屯留、長子、上黨、潞城等縣區和晉城市的高平、城區、澤州等市縣,可積極發展林藥、林菌、林茶、林花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禽、林畜等林下養殖,積極發展林下採集加工。
(四)發展品種
林藥:柴胡、黃芩、連翹、地黃、米槐、黨參、山茱萸、酸棗、黃精、銀杏、皂莢等;
林菌:松蘑菇、白蘑菇、香菇、松菇、羊肚菌、木耳、猴頭、茯苓、豬苓等;
林花:牡丹、芍藥、菊花、丁香、海棠、石榴、木槿、玉蘭花等;
林草:多花胡枝子、蘭花棘豆、構樹、紫穗槐、紫雲英、紫花苜蓿、聚合草、樹錦雞兒等;
林茶:連翹、蒲公英、山楂、黃芪、黨參、菊花、槐米、桑葉、酸棗、蘆筍、杜仲葉等;
林果:花椒、翅果油、文冠果、黃連木、漆樹、山核桃、杜仲、皂莢、胡桃、黑椋子等;
林糧:豆類、薯類以及花生、油菜籽等油料作物;
林菜:蕨菜、蒲公英、薤白(小根蒜)、灰灰菜、野韭菜、黃花菜、萵筍、黃姜、柑桔等。
林禽:雞、鴨、鵝等;
林畜:馬、牛、豬、羊等;
林漁:牛蛙、草魚、連魚、鱘魚、鯰魚、泥鰍等;
林特:蜂、麝、鹿、蝦、蟹、蟾蜍、黑蚱(蟬蛻)、橙足鼯鼠或飛鼠(五靈脂)等;
林下產品採集加工:野生中藥材、食用菌、林果、林菜及藥茶等採集加工等。
四、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養林區
(一)區域範圍
建設範圍包括忻州市五台縣;太原市陽曲縣、迎澤區、杏花嶺區;陽泉市平定縣、盂縣、城區、礦區、郊區;晉中市榆社縣、和順縣、左權縣、壽陽縣、昔陽縣、靈石縣;長治市平順縣、黎城縣、壺關縣、武鄉縣、沁源縣、沁縣;臨汾市霍州市、安澤縣、翼城縣、古縣、浮山縣;晉城市陵川縣、沁水縣、陽城縣;運城市垣曲縣、平陸縣、芮城縣等32個縣(市、區)。
(二)區域特點
該區域位於山西省東南部,黃土高原東南緣,東倚太行山脈,西屏太岳山麓,南連中條山峰,群山環繞、山巒起伏、地形複雜,大致可分為山地、丘陵、盆地、河谷、平原等多種類型,平均海拔800~1500米。屬於暖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受大陸性季風影響,雖然維度較低,但因地勢高而氣溫較低,然雨量充沛,濕度較大,為全省半濕潤地區,年均日照時數為2400~2650小時,平均氣溫為5~10 ℃攝氏度,降水量450~570毫米之間,多年無霜期為120~160天,最佳旅遊季節為4月至10月,早午晚溫差變化微小,是旅遊、觀光的理想勝地。植物資源以針闊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為主,樹種以櫟類為主,其次是油松、側柏、白皮松、華山松、山楊、白樺等樹種,夾雜有灌木和草本植物。
(三)發展模式
東北部陽泉市的盂縣、郊區、平定縣大部區域,可大力發展林菌、林藥、林菜、林花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禽、林畜、林漁、林蜂、林特等林下養殖,積極發展森林康養,打造森林人家、林家樂等森林景觀利用;太行山、呂梁山延伸交界地帶的太原市陽曲縣、晉中市壽陽縣等山地區域,可積極發展林菌、林藥、林茶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畜、林特、林蜂等林下養殖;沿太行山東部區域、包括忻州市的五台縣,陽泉市的盂縣、平定,晉中市的和順、左權、榆社,長治市的黎城、壺關、平順,和沿太岳包括長治市的武鄉、沁縣、沁源,晉城市的陵川等西部區域,可積極發展林菌、林藥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畜、林蜂、林特等林下養殖,適度發展山野菜、連翹等林下採集加工,積極發展森林人家、林家樂等森林景觀利用;中條山區域,包括晉城市的沁水、陽城,運城市的垣曲、平陸、芮城等地區,可積極發展林藥、林菌、林茶等林下種植,規範發展林禽、林畜、林蜂等林下養殖,積極發展林下採集加工,大力發展森林人家、林家樂、森林康養等森林景觀利用。
(四)適宜發展品種
林藥:連翹、皂莢、黨參、柴胡、黃芩、山茱萸、芍藥、酸棗、半夏、地黃等;
林菌:松蘑菇、白蘑菇、黑木耳、豬苓、香菇、羊肚菌、猴頭菇、茯苓等;
林茶:黨參、連翹、紫蘇、桑葉、山楂、酸棗、蒲公英、槐花、決明子、菊花、金銀花等;
林果:山桃、山杏、杜梨、酸棗、榛、文冠果等;
林花:牡丹、月季、紫薇、櫻花、海棠、紫荊花、石榴、榆葉梅、美人梅、桃花、丁香花、金銀花、山梅花、黃刺玫等;
林草:黑麥草、苜蓿、沙打旺、墨西哥玉米草、鴨茅、籽粒莧、蘇丹草等;
林糧:豆類、薯類、雜糧等;
林菜:蒲公英、灰灰菜、薤白(小根蒜)、野韭菜、黃花菜、苦苣、蕨菜、油菜、萵苣、白菜、甘薯等;
林禽:雞、鴨、鵝等;
林畜:牛、羊、豬等;
林漁:草魚、虹鱒魚、鱸魚、小龍蝦等;
林特:蜂、美洲蛙、鹿、水蛭、蟾蜍、黑蚱(蟬蛻)、橙足鼯鼠或飛鼠(五靈脂)等;
林下採集加工:野生中藥材、食用菌、林果、林菜及藥茶等採集加工。
第四章 重點領域
一、積極推廣林下中藥材產業
在保障森林生態系統質量和功能的前提下,緊密結合市場需求,大力發展林下中藥材。以林草中藥材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三個通則為技術指南,選擇林下中藥材資源豐富的地區,開展生態種植、野生撫育和仿野生栽培試點建設工作。積極推廣生態培育技術,建設一批林下中藥材試點示範基地,推進林下中藥材產業綠色發展。
二、大力發展林下食用菌產業
積極推廣食用菌標準化示範種植,培育優質林下食用菌標準化生產基地。加強質量安全控制技術研究開發,以標準研究制定、檢測檢驗技術和建立全程質量安全保障體系等為重點,提高產品質量與安全,加速向標準化、國際化方向發展。針對重點經濟菌種加強人工繁育,鼓勵商業化栽培,確保食用菌質量,促進菌根性食用菌與林木生長和諧共生。
三、科學引導林下養殖產業
進一步完善林下養殖管理制度,遵照《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制定負面清單,尤其是野生動物人工馴養、觀賞、繁殖產業,推動保護、繁育與利用,實現規範有序發展。
積極推廣科學實用的林下養殖技術,以非重點野生保護動物為主攻方向,培育林下養殖基地和養殖大戶,提升繁育能力,擴大種群規模,豐富產品類型,增加市場供給。
四、有序發展林下採集產業
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相關規定。強化林下資源保護監督管理,積極組織開展對林下資源採集、加工、利用和實施集約化經營管理的研究,制定相應經營技術標準和規程,加快人工擴繁進度,提高林下採集資源品質,實現林農、企業對林下資源的自覺保護、科學採收、有序利用,可持續經營的有序發展。
五、加快發展森林康養產業
依託全省資源優勢,圍繞差異化發展、優勢互補的森林康養產業集群目標,建設一批國家森林康養基地,打造一批省級森林康養基地,創建一批森林康養特色小鎮、森林康養人家。不斷豐富森林康養產品,開展保健養生、康復療養、健康養老、休閒遊憩等森林康養服務,構建產業平台、生態旅遊等多項保障體系協同聯動,促進森林康養快速發展。
第五章 支撐保障
一、完善政策體系
一是用好林權保障政策。鼓勵利用各類適宜林地發展林下經濟,通過土地流轉以及招標、拍賣、公開協商等方式,合法流轉集體所有的荒山、荒丘、荒地、荒沙、荒灘等未利用地經營權,符合政策的可向不動產登記機構申請依法登記造冊,核發不動產權證書,切實保障土地流轉各方合法權益。二是完善資金投入機制。積極探索林下經濟項目入股保底分紅、效益分紅以及林地流轉或入股收益、勞務收益的實現機制,促進龍頭企業、合作社、林農形成緊密的產業發展共同體,明確林農在產業發展各個環節上的利益分配,確保林農獲得穩定收益。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探索“政府+銀行+企業+農戶+保險”五位一體的合作貸款模式,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穩步推進農戶信用評估和林權抵押貸款,擴大林農貸款覆蓋面。四是納入森林保險範疇。加大森林保險政策宣傳,引導林下經濟生產經營主體積極參加各類保險,增強災害風險防範應對能力。
二、加強基礎建設
一是加強綜合配套設施建設。結合林下經濟基地建設,合理配套林下經濟產業必備供水供電設施。鼓勵有條件的地方設立區域林下經濟發展監測監管信息化平台,搭建物流網路平台,加快林區物流、信息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強化適用技術研究套用。重點開展良種選育、仿野生栽培、節水保土、無公害病蟲害防治、產品精深加工、儲藏保鮮等先進實用技術的科研攻關,培訓推廣、技術套用。三是組建專業人才隊伍。加大經營管理、技能服務、鄉土專家的培養力度,切實提升林下經濟產業人力資源開發和經營管理水平。四是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加強新品種、新技術、新產品的智慧財產權保護,支持發明專利申請和保護。
三、嚴格生態保護
一是嚴格遵守法律法規。開展林下經濟相關經營活動,必須嚴格遵守《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實施條例》《國家級公益林管理辦法》《國家級森林公園管理辦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植物保護條例》《自然保護區條例》等相關國家及地方法律法規。二是強化資源利用監管。強化林地資源利用監督管理,將林下經濟發展納入林地保護利用規劃體系。嚴禁以發展林下經濟為名擅自改變林地性質或亂砍濫伐、毀壞林木,或亂開濫墾、破壞草原。在集中連片大規模建設林下經濟基地前,要進行必要的環境或生物多樣性影響評價。三是制定發展負面清單。根據各地森林資源狀況和林農種養傳統,以縣為單位制定林下經濟發展負面清單,科學評估可發展林下經濟的林地範圍及利用方式,嚴禁在生態敏感區、生態脆弱區發展林下種植和養殖。合理確定林下經濟發展的產業類別、規模以及利用強度,防止對林下微生物、植物的過度破壞和水土流失。
內容解讀
《指南》明確到2025年國家級林下經濟示範基地達到15個,到2030年全省形成林下經濟產業高質量發展良好格局的發展目標。
《指南》提出,全省各地要充分挖掘林下經濟產業發展的優勢和潛力,最佳化產業布局,推進林下種植、養殖、採集加工和森林景觀利用,延伸產業鏈條,提高森林資源利用水平,促進林下產業向集約化、規模化、標準化、數位化方向發展。
《指南》明確了林地利用範圍,規定了在自然保護地一般控制區內的林地、除國家一級公益林外的其他公益林、除劃定為天然林重點保護區域外的其他天然林、飲用水水源准保護區範圍內的林地內開展林下經濟活動的,禁止全面林地清理,禁止施用化學肥料和化學農藥。在自然保護地核心保護區內的林地,國家一級公益林、林地保護等級為I級的林地,劃定的天然林重點保護區域內的林地,飲用水水源一級、二級保護區範圍內的林地,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重要棲息地(生境)及生物廊道內的林地,禁止開展林下種養活動。
《指南》還為晉北晉西北防風固沙林區、呂梁山黃土高原水土保持林區、中南部盆地防護經濟林區、太行山土石山水源涵養林區確定了具體的發展模式和品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