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師範大學蒔英園

山西師範大學蒔英園

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西南,屬山西師範大學校園的一部分。目前,蒔英園周圍建設有9號樓(駐音樂學院)、10號樓(駐美術學院)、11號逸夫圖書樓(駐外國語學院)、12號樓(駐文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基本介紹

基本簡介,歷史記載,公園建設,投入使用,

基本簡介

山西師範大學蒔英園位於山西省臨汾市西南,屬山西師範大學校園的一部分。目前,蒔英園周圍建設有9號樓(駐音樂學院)、10號樓(駐美術學院)、11號逸夫圖書樓(駐外國語學院)、12號樓(駐文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毓秀湖毓秀湖

歷史記載

由平陽大地震形成的凹陷地帶積水而成,原稱“海子”。300多年來,海子調節城市氣溫的同時,也成為人們遊玩、休閒之處。
山西師範大學蒔英園
說起海子,不能不提蓮花池。位於市委和臨汾一中之間的蓮花池,南臨海子,北近城牆。今日的蓮花池,僅僅只是一個地名而已,但在昔日,卻有著粉荷碧葉、垂柳搖曳的盛景。
據《平陽府志》記載,“平陽郡城,水脈鹹鹵,不可民用”。公元1043年,即慶曆三年,為解決人們飲用水問題,晉州知府潘大搏在此鑿池,並將臥虎山下的黃蘆泉水引來,種植蓮藕。自此,每個夏日裡,將近500米長,50米寬的水面,波光碧影,搖曳多姿。
之後,歷朝歷代中,蓮花池屢屢遭廢,又經徐鐸、邢雲路等有作為的地方官重修,嫩柳新蓮,霜欄雪砌,蓮花池愈發生機盎然。
在平陽城西南隅,一段凹陷地帶,地勢低洼,以致長年積水。出於對海的仰慕以及對海的渴望,他們賦予了這一汪積水一個詩意的名字——小海子。
師大北門師大北門
141年之後,平陽來了新知府羅繞典。這位羅知府將小海子鑿深,“深丈許”,又將此與蓮花池打通,供花汲水,自此,蓮花池荷香滿城。於是,平陽城的人們既可觀賞富有詩意的小海子,也可佇足於蓮花池踏香聞荷。過了沒多久,清代鎮守使董崇仁,在小海子的西側,又新修建了一個海子,名曰新海子。
民國初年,鄉紳劉光斗將海子建成了自家花園,海子也隨之由公有轉為私有。
1959年,環繞海子建起了不少房舍和柵欄,這裡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它們是猴子、獅子、野山羊、野豬、狼、貓頭鷹、狐狸和野雞,這成為 臨汾市的第一個動物園 。後來,動物園又換了名字,成了市人民公園,自那時起,臨汾逐步像個真正意義上的城市,園內動物歡叫、綠樹成蔭、草木繁盛,且亭台樓閣、小橋流水、湖光山色,構成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臨汾人也真正有了一個休閒的場所。
毓秀湖湖心亭毓秀湖湖心亭
“文革”期間,蓮花池遭毀,人民公園失去了原有的功能。
人民公園與山西師範大學僅一牆之隔。隨著山西師大的不斷發展以及本校辦學規模的不斷擴大,原有的校園面積已不能適應需求。為此,山西師大曾多次與市政府協商劃撥公園一事。

公園建設

2001年,市政府與山西師大簽訂協定,以4500萬元的價格將市人民公園正式劃撥給師大。他們將進一步建設好公園,使公園不僅成為山西師大教學、科研的重要基地,而且也將為臨汾市民和廣大青少年提供一個更好的學習、休閒、娛樂環境。
公園劃撥後,師大在全校師生中,徵集公園的名字,師生群策群力,確定了“蒔英園”這么一個頗具學院色彩的名字。 蒔(shi),移栽植物。顧名思義,蒔英園就是培養精英的地方。
音樂樓音樂樓
2003年,經合理規劃後的蒔英園開始動工。在這塊面積8.7公頃的新征地上,他們尊重原生環境,維持公園原有的園林風貌,保留東側的自然水體和天然植被,用地西南角的古城牆遺蹟也得到保護,城市局部區域的生態構成和文化構成得到保留,城市公園的職能得以延續。建築規劃布局及形式緊密結合原有地形特徵,使原生環境中的要素最大限度地加以保留和利用。

投入使用

對蒔英園的修建工程約投資1億餘元。音樂樓、美術樓、逸夫樓、成教樓4棟大樓已投入使用。對海子清淤、起堤、美化、綠化、亮化。蒔英園不僅是師大教學區,而且是風景區、遊覽區,也為臨汾增加了一處美景。蒔英園周圍建設有9號樓(駐音樂學院)、10號樓(駐美術學院)、11號逸夫圖書樓(駐外國語學院)、12號樓(駐文學院、經濟管理學院)。
逸夫圖書樓逸夫圖書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