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大學國學研究中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西大學國學研究中心
  • 成立時間:2007年4月
山西大學國學研究中心成立於2007年4月, 2007年10月成為山西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中心主任為劉毓慶教授。 山西大學國學研究中心和國學大師章太炎先生有極深的淵源關係,章太炎先生的兩大弟子號稱“南黃北李”的黃侃、李亮工,還有章太炎先生的關門弟子及唯一的一屆七人研究生班中的兩人姚奠中、柏逸蓀先生,都曾執教於此。特別是姚奠中先生,在此執教半個世紀。使得章太炎先生的學術血脈與文化精神在此得以承傳、發揚、光大。並形成了“國學為本,中西融通”的學術研究特色。我們的定位是:“山西省一流,在全國有重大影響的文化研究與傳播基地”。我們的研究理念是:“堅持國學傳統,發揚人文精神,強化地域特色,務求中外貫通”。我們的指導思想是:“夯實國學基礎,促進學術交流,推動學科發展,肩負起傳承中國文化的使命,守護中華民族的精神家園”。我們的思路是:“構建最佳化機制,激發自身活力,連結社會資源,培養一流人才”。我們的特色是:“博通專精,以道自任,傳統與現代兼容,理論與實踐並舉”。
研究方向之一:先秦兩漢文學與中國傳統文化 本研究方向主要根據先秦時代“晉國天下莫強焉”的特殊地位與山西現有的大量先秦文化遺存所構成的理解先秦文化所特有的優勢而設計的。其中以《詩經》、漢賦作為兩大研究重點,帶動神話、楚辭等研究。以文獻考據為基礎,以理論探討為旨歸,在資料蒐集、掌握與新領域探索、開拓兩個方面同時努力,雙輪啟動。在《詩經》研究上,對歷代關於《詩經》的著述、對《詩經》的詮釋歷史以及其所體現的中國主流文化精神與主流意識形態的演變、對《詩經》專著之外的有關《詩經》的詮釋資料等,進行全面系統的梳理。 本方向《詩經》方面的系列研究成果,無論在數量上,還是在學術貢獻上,在國內都居於領先地位。本方向帶頭人劉毓慶教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即被學界認作是研究《詩經》有突出成就的三位中青年學者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大詞典》之“詩經”條目)。台灣著名學者林慶彰稱其《詩》學為“詩經劉氏學”。關於明代《詩》學史的著作,被學界認作“找回歷史”之作,中國詩經學會第一屆詩經研究優秀成果一等獎;第四屆中國高校人文社科研究優秀成果中國文學三等獎;山西省第四屆社科成果一等獎。《漢賦作家心態研究》是第一篇研究文人心態之作,被學術界認作是開闢文人心態研究新領域的先驅(中華讀書報)。《漢賦縱橫》也被學術界認為對推動全國辭賦研究“輝煌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廣州日報)。學術地位由此可見。 目前,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詩經學史》正在進行中。日本漢籍詩經學及漢賦、楚辭的研究正在開展。 今後計畫研究的領域和重點研究課題:在理論上繼續探索《詩經》與中國文學詮釋的新途徑,以上古文化為背景,探討其文化之根;以傳統文化與傳統人生方式為線索,探尋其與當代人生之間的意義联系。從而提出從心靈史、精神史的角度,把握文學史的脈絡、研究古代文學所展示的心靈世界的理論。同時伸向經學的領域,對中國主流文化精神與主流意識形態,進行觀照。 研究方向之二: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下的文學與文化 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下的文學與文化:本方向是立足於表里河山的山西其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這一特有的區域文化優勢所具有的研究意義而設計的。重在研究中國歷史上兩次分裂時間最長時期的文學,即魏晉南北朝與遼西夏金元文學,以“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下的文學”這一主題,將北朝遼西夏金元文學貫串起來。 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北朝遼金元文學就是山西大學文學院的重點研究方向。多次組織召開國內和國際學術會議,出版了20多種學術著作。該方向帶頭人牛貴琥、致力於北朝金代文學文獻、文學與文化之研究,在庾信、王褒、金代文學等領域多有建樹;李正民教授致力於遼金文學研究,並新任全國遼金文學學會副會長,在元好問研究方面為學術界矚目;田同旭致力於元曲和小說研究,曾任《元曲通融》、《全元曲》副主編;特聘教授楊鐮參與了規劃和工作。其他人員都各有其主攻方向。文獻資料的蒐集整理仍在繼續,綜合性研究格局已經形成。人員結構合理,主攻方向明確,有深度,後勁足,發展前景廣闊,在學術界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以“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下的文學”為主題,研究其發展,探索其規律,深入理解歷史上北方各民族的心靈與精神風貌。充分發揮山西的地方優勢。是今後計畫研究的領域。從某種意義上講,表里河山的山西,其歷史就是一部民族融合史。山西既是北朝及遼金元政權的主要統治區域,也是北方各民族文學與文化的孕育、輻射、傳播、交融之區。遼金元最著名的作家如元好問、河汾諸老、元曲四大家中的三家,都出自於山西。諸如寶卷、石刻等文字資料和金代磚墓、元代戲台等地上地下文物遍布全省各地。今後的研究課題主要圍繞文獻建設與山西特色展開。1、山西地上文物和北朝遼金文學與文化研究。2、金代文學、文化與山西民俗。3、金代學人資料彙編。4、山西元代學人資料彙編。5河北元代學人資料彙編。6金代道教文學研究。7.元代戲曲小說研究。同時由文學伸向史學領域,對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下的歷史、文化、文學展開全面研究。國家社科基金項目《金代文學編年史》以及高校古委會項目《金人傳記資料索引》、《郝經集校注》、《元雜劇通論》等多種科研項目正在進行。 研究方向之三:古小說暨俗文學研究 本研究方向的確立,根植於我院長期的學術傳統和研究優勢,自二十世紀初葉山西大學堂建“中齋”(院)以來,即對古代敘事文學和俗文學展開研究,建國以來以姚奠中先生的《歧路燈》研究為開端、繼以趙景瑜先生的《紅樓夢》研究、楊芷華先生的《水滸傳》研究,為本研究方向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980年後,隨著新一代中青年教授的《紅樓夢》《西遊記》《聊齋志異》《三國演義》以及古代小說與戲曲的綜合研究取得了豐厚的學術成果,使本學科研究的亮點更加突出。李豫教授的《寶卷》和《鼓詞》研究是這一研究方向的新研究動向。 本方向的特色:本方向得益於小說戲曲的豐厚資料,晉文化多區域的文化資源蘊含的華夏文明傳承和多民族交融的文學藝術,以及民間說唱文學豐富的條件,向敘事文學與俗文學研究領域拓展,構成具有學術特色和寬廣的學科方向。本方向帶頭人李豫教授帶領三十五歲以下青年教師所展開的《寶卷史》《詞話史》《俗曲史》《歌謠史》及《河津連伯村后土廟明代碑刻考》等俗文學研究,表明本方向有良好傳承階梯和團隊科研實力。許並生博士著有《中國古代小說戲曲關係論》。參編《中國文學百科辭典·古代小說百科大辭典》、《中國文學百科辭典·元曲百科大辭典》,江蘇哲學社會科學重點項目《中國文言小說家評傳》。李正民教授的《中國古代小說民族特色述源》、《西遊記平話辯證》、《董西廂的體裁及民間文藝特色》,田同旭教授的《中國古代小說通論》在小說與戲曲研究領域均有建樹。 今後計畫研究的領域和重點研究課題:本方向今後將定位在文本研究和文本的社會文化載體研究上,注重與藝術形態實證的結合,對歷代的文人和民間的小說、戲曲、說唱文本的研究,進行中國俗文學史、中國敘事文學史、中國音樂文學史等綜合研究,及探索構建中國小說戲曲文體學、敘事學等基礎理論構架,此研究方向具有廣闊的空間和長遠前景。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