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古村鎮系列叢書:李家山古村

山西古村鎮系列叢書:李家山古村

《山西古村鎮系列叢書:李家山古村》擷取山西有代表性的古村鎮,翔實地介紹了其歷史文化、選址格局、建築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較為豐富。為了完成書稿的寫作,課題組多次到現場調查,在村落中居住生活了相當一段時間,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通過細緻的測繪圖紙和生動的實物照片,可以看到他們極大的工作熱情和辛勤勞動。

基本介紹

  • 書名:山西古村鎮系列叢書:李家山古村
  • 出版社: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 頁數:176頁
  • 開本:16
  • 作者:薛林平 陳璐
  • 出版日期:2013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11215047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薛林平編著的《李家山古村》是山西古村鎮系列叢書之一,《李家山古村》不僅是對古村鎮保護工作的反映,更有助於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讓我們以此為契機,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做到科學保護、有效傳承、永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不斷開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圖書目錄

叢書總序
第一章李家山古村的歷史文化
一、歷史沿革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二章李家山古村的空間布局
一、村落的選址
二、村落格局
三、道路系統
第三章李家山古村的歷史建築
一、居住建築
二、典型居住建築
三、廟字建築
第四章李家山古村的裝飾藝術
一、匾額裝飾
二、戶對裝飾
三、門鈸裝飾
四、門墩石裝飾
五、屋脊裝飾
六、門窗裝飾
七、墀頭裝飾
八、神龕裝飾
九、樑柱裝飾
附錄
附錄1院落名稱或序號圖示
附錄2歷史建築測繪圖選錄
後記

後記

建築遺產就像史書和檔案,客觀地記錄著人類的點點滴滴,是一個國家和民族歷史文明的載體。但是,和建築本身的歷史相比,建築遺產保護的歷史,可謂是非常短暫的。雖然廣義的”保護”,幾乎和建築同時產生,因為一旦建築產生,人們為了更好的使用,都會對其進行維護,但這種維護,是為了延續其功能,和現代意義上的保護不同。現代意義上的保護,更多的為了留下記憶、留下其承載的歷史。
人類對於建築遺產的認識,經歷了漫長的過程,從1 9世紀上半葉的“風格性修復”理論出現,建築遺產的保護理論已經有了200餘年歷史,期間不斷地完善。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進步,世界各國對建築遺產的保護亦越來越重視。《雅典憲章》(1 931年)中的七項決議之一就是:“所有國家都要通過國家立法來解決歷史古蹟的保存問題”。但總體而言,在”二戰”之前,國際社會和大部分國家對建築遺產保護並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二戰”後,建築遺產的保護逐漸引起從未有過的重視,原因很多,但有兩點是最為重要的。其一是,兩次世界大戰的巨大的、毀滅性的破壞以及緊隨其後的迅速現代化,使得人們更加珍惜、懷念、眷戀過去的文化。其二是,“二戰”之後的全球化,導致文化趨於同質化,也令人們對於多元文化、地域文化、特色文化充滿了嚮往和思念。《威尼斯憲章》(1 964年)開篇即言:”世世代代人民的歷史古蹟,飽含著過去歲月的信息留存至今,成為人們古老的活的見證。人們越來越意識到人類價值的統一性,並把古代遺蹟看作共同的遺產,認識到為後代保護這些古蹟的共同責任”。保護這些文化遺產(包括建築遺產),有利於維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從20世紀下半葉開始,建築遺產保護的深度和廣度又有了飛躍。人類逐漸認識到,文化遺產不僅是某個國家的遺產,也是全世界、全人類的遺產。將這些遺產的保護放到如此之高度,一定程度上為了避免在某些時候、某些情況下,某些國家、集團出於特定的政治利益、集團利益而破壞文化遺產。《世界遺產公約》操作指南(2008年版)的序言中提道:“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不僅對每一個國家,而且對整個人類來說都是無價之寶,無可替代。這些無價之寶的毀壞和消失使世界人民受到損失”。
保護建築遺產,首先要回答為什麼要保護建築遺產7保護建築遺產有什麼意義7概括而言。主要體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首先,保護建築遺產,就是保護人類文明。人類在長期的歷史過程中,創造了輝煌的文明。這些文明無不凝固在建築遺產之中。正是從這一意義上,可以說,保護建築遺產,就是保護人類在不同時期所創造的文明。英國著名思想家約翰·羅斯金在1 849年出版《建築的七盞明燈》一書中就明確指出:“人類的遺忘有兩大強大的征服者——詩歌和建築,後者在某種程度上包括前者,在現實中更強大”,他強調:“沒有建築,我們照樣可以生活,沒有建築,我們照樣可以崇拜,但是沒有建築,我們就會失去記憶”。如英國的”巨石陣”,位於英國威爾特郡索爾茲伯里平原上,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2600年左右,是目前全球保存最完好的史前遺址之一,記載了當時的文明。
其次,建築遺產的保護,有利於保護文化的多樣性。各國、各民族、各時期豐富多彩、形態各異的建築遺產,體現了世界文化的多樣性、豐富性。2005年第33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上通過的《保護和促進文化表現形式多樣性公約》中強調,“確認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一項基本特性;認識到文化多樣性是人類的共同遺產,應當為了全人類的利益對其加以珍愛和維護;意識到文化多樣性創造了一個多姿多彩的世界,它使人類有了更多的選擇,得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形成價值觀,並因此成為各社區、各民族和各國可持續發展的一股主要推動力”。
其三,建築遺產的保護,有利於保護生態環境。人類所擁有的資源,可分為“可再生(Rer~ewable ResouJrCe)”和“不可再生(Nonrerlewable ResoLJrce)“兩大類。生物學中的“再生”是指生物體對失去的結構重新自我修復和替代的過程。再生的方式很多,如繁殖(ReprodtJCt‘lOrl)和再循環(Recycle)。對於大量的歷史建築,我們不一定非要拆除後新建以使其獲得再生,也可以再循環使用這些建築。這樣,可以節省資源,可以減少排放,保護生態。
我們課題組對於李家山村的調查,由於各方面的原因,持續的時間很長。早在2004年,我們曾帶交大建築學2001級的張軒、張寧、黃歡、郭臘梅等同學對李家山村的部分歷史建築做過測繪。在之後的七、八年問,我也曾陸陸續續,到過李家山村不下10次。但較為深入的調查,則是從201 1年10月初開始,前後持續了一年有餘。在李家山村的調查和研究過程中,我們得到各方面的幫助和支持。山西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廳長李棟樑、副廳長李錦生等領導對這套叢書給予了高度重視和積極支持。副巡視員張海同志(原村鎮處處長)對本書的定位、框架提出了許多寶貴意見和具體指導。

序言

我曾多次到過山西,這裡豐富的歷史遺存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令人讚嘆。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山西省建設廳張海同志請我為《山西古村鎮系列叢書》作個序,在這裡我就歷史文化遺產和古村鎮保護等有關問題談一些粗淺的想法。
國際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證明,一個國家城鎮化水平達到30%以後,城鎮化進程不斷加快,隨之出現城市建設的高潮:人均生產總值達到1000~3000美元時,進入經濟發展的黃金期,也是多種矛盾的爆發期,這個時期不僅可能引發各種社會矛盾,還會出現許多問題。我國城鎮化水平2003年就已經超過了40%,人均生產總值2006年已經超過了2000美元,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在城市建設日新月異的發展中,中央又審時度勢提出了”兩個趨勢”的科學判斷,作出了加強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的決策。過去,我國城市的大批建築遺存,正是在大搞城市建設中遭到毀滅性破壞。現在,我國農村許多建築遺產,能否在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中有效保護,正面臨著嚴峻考驗。處理好小城鎮和新農村建設與古村鎮保護的關係,保護祖先留下的非常寶貴、不可再生的文化遺產,是歷史賦予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
對於建築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人們的觀念不斷創新、思路逐步調整、方法正在改進,從注重官府建築、宗教建築的保護,向關注平民建築保護的轉變;從注重單體建築的保護,向關注連同建築周邊環境保護的轉變;尤其是近年來,特別關注古村鎮的保護。因為,古村鎮是區域文化的“細胞”,是一個各種歷史文化的綜合載體,不僅擁有表現地域、歷史和民族風情的民居建築、街區格局、歷史環境、傳統風貌等物質文化遺產,還附著居住者的衣食起居、勞動生產、宗教禮儀、民間藝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國現存有大量的古村鎮,其歷史文化價值和社會經濟價值都是巨大的,按照英格蘭的統計方法,古村鎮的價值應占到GDP的30%以上。然而,認識到這一點的人並不多,甚至有人認為古村鎮、古建築是社會發展的絆腳石。這種觀點對於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進步都是極為不利的。在快速推進的城鄉建設浪潮中,我們所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大批歷史古蹟被毀壞,大批古村鎮被過度改造,使中華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嚴重損壞。在這個時候提出古村鎮的保護,實際上是一項帶有搶救性的工作。
2008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城鄉規劃法》,突出強調了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性:2008年4月又頒布了《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已開展近30年,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也已啟動,現在大家基本達成共識,保護有價值的古村鎮,其實就是”保護文化遺產,弘揚優秀的傳統文化……保持民族性,體現時代性”。但是,當前全國歷史文化村鎮保護的形勢仍然不容樂觀,保護工作極不平衡,一些地方還未認識到整體保護歷史文化村鎮的重要性,忽視了周邊環境風貌和尚未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優秀民居的保護,制定和完善保護歷史文化村鎮規劃的任務還十分艱巨;一些地區片面追求經濟效益,對歷史文化村鎮進行無限度、無規劃的盲目開發:一些地方擅自改變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管理體制,交給企業經營管理。
作為華夏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山西有著豐厚的文化積澱和歷史遺存,不僅有數量眾多的古建築,還保存有大量的古村鎮。由於山西歷史悠久、民族聚居、文化融合、地形差異等多因素影響,再加之較為發達的古代經濟,建造了大量反映農耕文明時代、各具特色的古村鎮。這些古村鎮,一是分布在山西中部汾河流域,以平遙古城為中心,以晉商經濟為支撐,體現晉商文化特色:二是分布在晉城境內沁河流域,以陽城縣的皇城、潤城為中心,以冶煉工業及商貿流通為支撐,體現晉東南文化特色;三是分布在呂梁山區黃河沿岸,以臨縣磧口古鎮為中心,以古代商貿流通、商品集散為支撐,體現晉西北黃土高原文化;四是沿山西省內外長城,在重要邊關隘口,以留存的防禦性村堡,體現邊塞風情和邊關文化,在山西統稱為“三河一關”古村鎮。這些樸實生動和極富文化內涵的古村鎮,是人類生存聚落的延續,是中國傳統建築的精髓;保存有完整的古街區、大量的古建築,體現著先人在村鎮選址、街區規劃、院落布局、建築構造、裝飾技巧等方面的高超水平;真實地反映了農耕文明時代的鄉村經濟和社會生活,凝聚了勞動人民的智慧,沉澱了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承了豐富的歷史信息;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很高的研究價值,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和寶貴財富。
山西省建設廳一直對古村鎮及其文化遺產的保護非常重視,從2005年開始,對全省的古村鎮進行了系統普查,根據普查的初步成果,編輯出版了《山西古村鎮》一書;同年,主辦了“中國古村鎮保護與發展磧口國際研討會”,並通過了《磧口宣言》。報請省政府下發了《關於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意見》,並分兩批公布了71個“山西省歷史文化名鎮名村”,其中1 8處已經成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為大部分古村鎮制定了科學的保護規劃,開展了多層次的保護工作,逐步形成了科學、合理、有效的保護機制。為了不斷提高人們的保護意識,他們又組織編寫了《山西古村鎮系列叢書》,本系列叢書擷取山西有代表性的古村鎮,翔實地介紹了其歷史文化、選址格局、建築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較為豐富。為了完成書稿的寫作,課題組多次到現場調查,在村落中居住生活了相當一段時間,積累了大量第一手資料。通過細緻的測繪圖紙和生動的實物照片,可以看到他們極大的工作熱情和辛勤勞動。這套叢書不僅是對古村鎮保護工作的反映,更有助於不斷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讓我們以此為契機,妥善處理保護與發展的關係,做到科學保護、有效傳承、永續利用歷史文化遺產,不斷開創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工作的新局面。
是為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