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蘭賦》是南朝文學家周弘讓的賦作。此賦通過描寫山蘭甘願寂寞、不求聞達的品性,抒發了作者脫略世故、渴望歸隱的情懷,體現了超拔絕塵、高潔傲岸的精神追求。全文文辭質樸真率,語言流暢華美,抒情言志,不乏風骨。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山蘭賦
爰有奇特之草,產於空崖之地。仰鳥路而裁通,視行蹤而莫至。挺自然之高介,豈眾情之服媚。寧紉結之可求,兆延佇之能洎。稟造化之均育,與卉木而齊致。入坦道而銷聲,屏山幽而靜異。猶見識於琴台,竊逢知於綺季。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山蘭:蘭科植物,一種香草。
⑵爰:發語詞。空崖:荒山。
⑶鳥路:僅飛鳥可行,喻山路險峻。
⑷行蹤:人的蹤跡。
⑸挺:特出。高介:清高耿直。
⑹服媚:諂媚事人。
⑻延佇:痴情地等候。洎:及,達到目的。
⑼造化:天地。
⑽卉木:草木。
⑾坦道:平坦大道,喻仕途。銷聲:被踐踏得不露形跡。
⑿屏:閉藏。靜異:貞靜而不平凡。
⒀琴台:彈琴之台,喻高雅之人。
白話譯文逐句全譯
有一種奇特的蘭草,生長在荒山深處。舉首仰望,飛鳥才能到達;低頭尋覓,人跡莫能前去。它自然挺立,高尚耿直。怎會像世俗的情懷,一味討妤獻媚?豈能如屈原那樣,采來聯結成為佩帶,到天國求女,傻乎乎地長期等待,就預示著可以實現?秉承著天地間陽光雨露,和一切花草樹木同等的生長發育。進入平坦大道就會被踐踏得銷聲匿跡,藏在深山則變得貞靜而大放異彩!它被高人雅士所賞識,單單把它置於琴台之上以供賞玩,又被隱士們私自認作知己!
創作背景
蘭是一種香草,歷來被視為品德高潔的象徵。昔孔子周遊列國,不能施展才能,曾託辭於香蘭,作《猗蘭操》,以抒發生不逢時的失意心情。周弘讓早年仕途失意,乃隱居茅山不仕,曾作《留贈山中隱士》詩記敘自己的隱士體驗。雖屢有徵召,他仍不動心,於是有《山蘭賦》之作,用以明志。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自屈原《離騷》開創美人香草的象徵體系以後,蘭便標懸為高潔人格的化身。《山蘭賦》中的蘭草生長於高、幽、靜的“空崖之地”,“挺自然之高介,豈眾情之服媚。寧紉結之可求,兆延佇之能洎”,他傲然獨立、淡泊自守,甘願寂寞、不求聞達,唯一等待和期盼的,是與自己志趣相投、志同道合的知己。
《山蘭賦》中的這株蘭草其實就是周弘讓隱士生活的真實寫照,他用質樸真率的文辭抒發了脫略世故、渴望歸隱的情懷,體現了超拔絕塵、高潔傲岸精神的追求。“入坦道而銷聲,屏山幽而靜異”,側重山蘭甘願寂寞,不求聞達的品性,抒發作者超拔絕塵的節操和渴望歸隱的情懷。他把山蘭比作自己的化身,“挺自然之高介,豈眾情之服媚”二句把那傲岸不群,絕不低首下心諂媚事人的情懷,刻畫得淋漓盡致。“入坦道而銷聲”一語,把仕途的險惡也點染得令人驚心動魄。難怪他要幽居深山,甘願做個隱土。他不是孤芳自賞,“獨見識於琴台,竊逢知於綺季”,說明在世上還是有不少知音。後來迫於形勢,出為侯景專政下的中書侍郎,人問其故。他說:“昔王道正直,得以禮進退,今乾坤易位,不至將害於人,吾畏死耳。”雖是不得已而為之,到底沒有堅持住山蘭般的節操,所以“獲譏於代”(《南史·周朗傳》)。形勢會變的,人也是會變的,單就《山蘭賦》而言,不僅以物寓意,抒情言志,不乏風骨,而且語言流暢而華美,是一篇比較好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