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藥褐腐病

山藥褐腐病

山藥褐腐病是由腐皮鐮刀菌引起的、發生在山藥的病害。主要危害地下塊莖。發病初期症狀表現得並不明顯,收穫時才發現受害。塊莖染病表現為不規則形褐色斑,病斑稍凹陷並腐爛變軟,塊莖常畸形,切開後可見病部肉質為褐色,比外表病斑大,嚴重時病部周圍塊莖全部腐爛。

山藥褐腐病在連作或低洼、田間積水、排水不良、土質過於黏重時發生加重。該病病原菌在土壤中可長期存活,一日染病難以根除。

山藥褐腐病的防治方法主要有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選用無病種栽,播種前晾曬種栽和消毒;實行輪作,因地制宜設計畦向,適當增加行距等。此外,還可以選擇合適的化學藥劑進行化學防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藥褐腐病
  • 別名:山藥腐敗病
  • 病原:腐皮鐮刀菌
  • 危害作物山藥
  • 為害部位:地下塊莖
病原特徵,為害症狀,侵染循環,流行規律,防治方法,

病原特徵

山藥褐腐病病原為腐皮鐮刀菌(學名:Fusarium solani Sacc.),屬瘤座孢目、瘤座孢科、鐮刀菌屬真菌。病菌在PSA培養基上氣生菌絲薄絨狀,白色至淺灰色,間有土黃色的分生孢子座。在米飯培養基上氣生菌絲白色、淺灰色至淡咖啡色。在氣生菌絲上長出的產孢細胞為長筒形的單瓶梗,內壁芽生一瓶梗式(eb~ph)產孢。在分生孢子座上可成簇產生多分枝,長短不一。小型分生孢子數量多,卵形或腎形,大小為(8~16)微米×(2.5~4)微米。大型分生孢子鐮刀形,兩端較鈍,頂孢稍彎,基部有腳孢,整個孢子形態短而胖。孢子有2~8個隔膜,多數3~5個隔膜。1~2個隔膜的孢子大小為(10~41.4)微米×(2.5~4.9)微米;3~4個隔膜的大小為(23.1~57.8)微米×(3~6)微米;5~6個隔膜的大小為(31.4~70)微米×(3.4~6.6)微米;7~8個隔膜的大小為(42.9~74.3)微米×(3.4~7)微米。厚垣孢子多球形,在菌絲及孢子頂端或中間單生、對生或數個串生,直徑6~10微米。

為害症狀

山藥褐腐病主要為害山藥地下塊莖,引起塊莖腐爛,一般地上部植株不表現明顯症狀,或僅在後期顯現葉片菱黃生育不良狀。地下塊莖染病,表現為不規則褐色病斑,呈凹陷,病薯常畸形,病部變軟,濕腐。切開塊莖可見褐變的部分常較外部病斑大且深,嚴重時病部周圍全部腐爛,發病早的塊莖收穫時整個薯塊成為乾腐狀。

侵染循環

病菌以菌絲體、厚垣孢子或分生孢子在土壤、病殘體或種薯、糞肥中越冬。帶菌糞肥、種薯和病土是主要初侵染源,病部產生的分生孢子進行再侵染。在田間借雨水、灌溉水、農機具傳播,帶菌種薯、糞肥可做遠距離傳播,一般由傷口侵入。病原菌在土壤中可長期存活,一日染病難以根除。

流行規律

病原菌的生長發育溫度為13~35℃,最適溫度為29~32℃,高溫高濕有利於發病。在土溫20~24℃,土壤高濕情況下發病重。連作或低洼、田間積水、排水不良、土質過於黏重,病害加重。

防治方法

  • 山藥收穫後,及時清除田間病殘株,減少越冬病原。將地上部分莖蔓集中燒毀,深埋或高溫堆肥。施用腐熟有機肥並增施磷、鉀肥。
  • 選用無病種栽,播種前晾曬種栽和消毒。必要時把栽子切面陰乾20~25天。
  • 實行輪作,可與白菜及蔥蒜類作物進行輪作,水旱輪作效果更好。
  • 因地制宜設計畦向,適當增加行距,及早支架並增加架高,中耕除草,及時排除田間積水,以改善田間通風透光條件,降低田間濕度。播種前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或95%敵磺鈉可溶性粉劑進行土壤處理,每667平方米用藥1~1.5千克。
  • 生長季節,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進行灌根,共灌1~2次,每次間隔15天左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