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莧菜

山莧菜

牛膝,亦名牛莖。氣味(根)苦、酸、平、無毒。用長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發瘧前一服,臨發瘧時一服。)

山莧菜在《本草》一書中叫做牛膝,又稱為百倍,俗名叫腳斯蹬。生長在黃河以北、山川、谷地之中,《本草》中提到:“今江、淮、閩、粵、關中亦有之,然不及懷州者為真。”生長在蔡州的山莧菜,長勢最好。如今鈞州的山野之中也能看到。山莧菜苗高二尺左右。莖方,青紫色,莖的形態有像鶴膝一樣的節,又很像牛膝的形狀,所以用“牛膝”來為它命名。葉莧菜的葉子很長,葉的尖部很尖銳,都是成對生長。開花作穗。山莧菜的根味苦、酸,性平,無毒。葉味甘、微酸。惡螢火、陸英、龜甲;畏白前。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莧菜
  • 別稱:牛膝,亦名牛莖。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十字花目
  • :十字花科
  • :牛膝
  • 分布區域:廣泛
形態特徵,生長環境,分布範圍,主要價值,主治,附方,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70-120厘米;根圓柱形,直徑5-10毫米,土黃色;莖有稜角或四方形,綠色或帶紫色,有白色貼生或開展柔毛,或近無毛,分枝對生。葉片橢圓形或橢圓披針形,少數倒披針形,長4.5-12厘米,寬2-7.5厘米,頂端尾尖,尖長5-10毫米,基部楔形或寬楔形,兩面有貼生或開展柔毛;葉柄長5-30毫米,有柔毛。穗狀花序頂生及腋生,長3-5厘米,花期後反折;總花梗長1-2厘米,有白色柔毛;花多數,密生,長5毫米;苞片寬卵形,長2-3毫米,頂端長漸尖;小苞片刺狀,長2.5-3毫米,頂端彎曲,基部兩側各有1卵形膜質小裂片,長約1毫米; 花被片披針形,長3-5毫米,光亮,頂端急尖,有1中脈;雄蕊長2-2.5毫米;退化雄蕊頂端平圓,稍有缺刻狀細鋸齒。胞果矩圓形,長2-2.5毫米,黃褐色,光滑。種子矩圓形,長1毫米,黃褐色。花期7-9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下,海拔200-1750米。

分布範圍

除東北外全國廣布。朝鮮、蘇聯、印度、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非洲均有分布。

主要價值

根入藥,生用,活血通經;治產後腹痛,月經不調,閉經,鼻衄,虛火牙痛,腳氣水腫;熟用,補肝腎,強腰膝;治腰膝酸痛,肝腎虧虛,跌打瘀痛。獸醫用作治牛軟腳症,跌傷斷骨等。

主治

1、勞瘧積久。用長牛膝一把,生切,加水六升,煮成二升,分三次服完(清晨一服,未發瘧前一服,臨發瘧時一服。)
2、消渴不止(下元虛損)。用牛膝五兩,研細,浸入生地黃汁五升中。日曬夜浸,直到汁盡。加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服,溫酒送下。久服於身體有益。
3、婦女血病(月經淋閉,月經不來,繞臍寒疝痛,產後血氣不調,腹中結症瘕不散諸病)。用牛膝在酒中浸一夜,取出焙乾;另用漆炒令煙盡。各一兩為末,加生地黃汁一升,慢火上熬成濃糊,團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三丸,空心服,米湯送下。此方名“萬病丸”。
4、胞衣不下。用牛膝八兩、葵子一合,加水九升,煎成三升。分三次服。
5、產後尿血。用川牛膝水煎常服。
6、喉痹乳蛾。用新鮮牛膝根一把、艾葉七片,同人乳搗和,取汗灌入鼻內。不久,痰涎從口鼻流出即愈。不用艾葉亦可。又方:牛膝搗汁和陳醋灌病人。
7、口舌瘡爛。用牛膝浸酒含漱,亦可煎飲。
8、牙齒疼痛。用牛膝研末含漱,也可以用牛膝燒灰敷患處。
9、惡瘡(人不知名)。用牛膝根搗敷。
10、癰癤已潰。用牛膝根略颳去皮,插入瘡口中,留半寸在外,以嫩橘葉及地錦草各一把,搗爛後塗瘡上。

附方

李時珍說:“牛膝乃足厥陰、少陰之藥。所主之藥,大抵得酒則能補肝、腎,生用則能去惡血,二者而已。其治腰膝骨痛、足痿陰消,失溺、久瘧、傷中少氣諸病,非取其補肝腎之功歟?其治症瘕、心腹諸痛、癰腫惡瘡、金瘡折傷、喉齒、淋痛、尿血、經候、胎產諸病,非取其去惡血之功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