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芋黑斑病又名黑疤病,1937年由日本傳入我國,現已蔓延到全國各山芋產區。病薯含有毒素,飼餵牲畜可引起中毒,作發酵原料則降低酒精質量。
基本介紹
- 別稱:黑疤病
- 多發群體:薯塊及秧苗
- 常見發病部位:莖
- 常見病因:由子囊菌長喙殼菌侵染所致
- 常見症狀:莖上病斑梭形、黑色、微凹陷,嚴重時包圍苗莖基部
- 傳染性:弱
- 傳播途徑:通過山芋來傳播
- 防治方法:建立無病留種地、培育無病壯苗
症狀,病原,發病規律,防治方法,
症狀
黑斑病主要危害薯塊及秧苗。薯塊發病後形成圓形、橢圓或不規則形膏藥狀的黑斑。病部略凹陷,四周輪廓清楚,其內部組織堅硬。薯肉撐墨綠色,味苦。病斑上常生灰色霉層,有時還散生黑色刺毛狀物。薯苗莖地下白色部分莖基部易受害。莖上病斑梭形、黑色、微凹陷,嚴重時包圍苗莖基部,形成“黑腳”,病斑上常見黑色刺毛狀物。
病原
黑斑病是由子囊菌長喙殼菌侵染所致。病菌無性繁殖產生分生孢子和厚壁孢子。分生孢子在菌絲頂端或孢子梗鞘內形成,無色、單孢、圓筒形、棍棒形或啞鈴形。孢子易萌發,發芽後又可申生內生分生孢子。厚壁孢子暗褐色、橢圓形,抵抗不良環境的能力強,休眠後才能萌發。有性繁殖產生子囊殼。病部的黑色刺毛狀物是子囊殼的長頸。子囊殼燒瓶狀,頂端裂成須狀。子囊壁易自溶。子囊孢子散生於殼內,鋼盔形,無色、單胞、薄壁、潮濕時,成黃白色蠟狀小粒,吸水膨脹向喙口。
發病規律
侵染循環:用帶兵種薯育苗,引起薯苗發病。病薯苗將病菌帶入大田,從而引起薯塊感染。另外,床土、糞肥中的病菌能引起薯苗發病,大田土壤、肥料中的病菌能引起薯塊發病。種薯在貯藏期間也能受到侵染。育苗階段和入窖階段是病害擴大傳染的主要使其。
發病因素:病菌主要經薯塊的傷口或薯苗地下部的白色部分侵入。機械損傷、蟲傷、生長性裂傷和苗床期拔苗造成的傷口,都為病菌的侵入提供了條件。適宜發病的土溫10-30度,以25度為最適宜,低於10度,高於35度則不發病。山芋育苗期,床溫多處於20-25度條件下,濕度也很高,病害容易發展,拔苗、澆水使病害更易傳播。薯塊入窖期,呼吸強度大,散發水分多,窖內溫度高(23-27度),又存在大量傷口,很容易造成病害蔓延而爛窖。山芋品種間的抗病性有明顯差異。
防治方法
黑斑病的防治著眼於防止種薯和秧苗帶菌,關鍵是培育無病壯苗。
建立無病留種地:第一,採用高剪苗或在春薯蔓上剪植夏薯苗,結合藥劑浸苗,使秧苗不帶菌。第二,選三年未栽過山芋的生茬地育苗,並施用淨肥。第三,種薯單收、單運、單藏,儘量減少傷口。運輸、貯藏時防止病菌污染。
培育無病壯苗:第一,精選種薯。第二,進行種薯消毒。可用50-54度溫水浸種薯10分鐘,浸後立即上床,並使床溫不低於20度。藥劑浸種簡便易行,並有促進出苗和生長的作用,可有80%402抗菌劑100倍液浸10分鐘,50%多菌靈800-1000倍液浸5分鐘。藥液可連續浸種薯十至十五次。第三,加強育苗管理。苗床用淨土、淨肥。育苗初期控制溫度在30-35度、相對濕度90-95%時,薯塊傷口癒合快,病菌難侵入。大田生產中為防止秧苗帶菌,可採取高剪苗和藥劑浸苗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