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艾是一種菊科蒿屬植物。山艾的原產地是地中海沿岸各地,大盆地山艾是最大的蒿屬植物遍布整個美國西部乾旱地區。常與山艾一起生長的植物還有金花矮灌木、濱藜和黑肉葉刺莖藜。山艾生命力旺盛,抗性強,適應性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艾
- 學名:Artemisia kawakamii Hayata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 綱:雙子葉植物綱 Dicotyledoneae
- 亞綱:合瓣花亞綱 Sympetalae
- 目:桔梗目 Campanulales
- 科:菊科 Compositae
- 亞科:管狀花亞科 Carduoideae
- 族:春黃菊族 Anthemideae
- 亞族:菊亞族 Chrysantheminae
- 屬:蒿屬 Artemisia
- 亞屬:蒿亞屬 Subgen. Artiemisia
- 組:艾組 Sect. Artemisia
- 種:山艾
- 分布區域:中國台灣
- 系:南方大頭蒿系 Ser. Serpentes
形態特徵,價值,生長環境,
形態特徵
主根稍肥厚,長,狹紡錘形,側根細少;根狀莖稍肥大,直徑0.5-1.5厘米,黑色,常有多枚基生葉的葉柄殘基。莖少數至多數,成叢,基部稍彎曲,高8-25(30)厘米,上部分枝,枝長7-8厘米;莖、枝初時被絹質絨毛,後漸稀疏。
葉厚紙質,上面初時被絹質絨毛,後漸稀疏,背面密被白色綿毛;基生葉卵形或寬卵形,蓮座狀著生,二回羽狀全裂,具長柄,花期常萎謝;莖下部與中部葉長圓形或橢圓形。長2-4厘米,寬1-2厘米,(一至)二回羽狀全裂,每側具3(4)枚裂片,每裂片再羽狀全裂或3全裂,小裂片線形或線狀披針形,斜向前或稍彎曲,長0.5-2(3)厘米,寬0.5-1(2)毫米,綠色,先端銳尖,基部寬楔形,葉柄長0.5-2厘米,基部稍寬,半抱莖,無假託葉;上部葉小,3全裂;苞片葉線狀披針形或線形,長0.3-1.5厘米。
頭狀花序半球形或寬卵形,直徑4-4.5毫米,具短梗,梗長2-20毫米,基部有小苞葉,偏一側生長,花後下垂,在莖端或在短的分枝上8-12枚排成疏散的總狀花序,並在莖上部組成狹窄、疏散的總狀花序式的圓錐花序;總苞片3層,內、外層近等長,外、中層總苞片卵形,背面多少被綿毛,邊緣膜質,褐紅色,內層總苞片倒卵狀楔形,淡紅色,邊緣寬膜質;花序托半球形;雌花8-12朵,花冠狹管狀,檐部具2-3裂齒,花柱線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尖;兩性花18-25朵,花冠管狀,檐部外反,花葯線形,先端附屬物尖,長三角形,基部圓鈍或微有不明顯的短尖頭,花柱與花冠近等長,先端2叉,叉端截形,並有睫毛。
果:瘦果倒卵形。花果期:7-11月。
價值
山艾是灌叢田鼠、侏兔、艾松雞和叉角羚的食物(該植物中含有一種油,可抑制奶牛瘤胃中的微生物,它們吃了此草就難以消化。綿羊可吃少許,而麋鹿吃了則會猛打嗝)。山艾是哀鴿、夜鷹、艾嘲鶇、伯勞鳥和艾草漠鴉的家園。
山艾為一些小動物如金花鼠、唐森德地松鼠,以及食山艾的田鼠提供了遮蔽處。沙漠林鼠也很常見。頭很大的小更格盧鼠生活在沙漠區,而峽谷鼠則生活在岩石區。地松鼠有兩個種群,包括軟發的地松鼠和安蒂洛普地松鼠。大瓮地口袋鼠和一些其他老鼠以大盆地為生活中心。
山艾樹皮為人類服務的歷史已有數萬年。細條纖維可用來做袋子、網、披巾和涼鞋。牧場工與印第安人用它做柴火,使用方法相似。
生長環境
生長於海拔2700-3900米地區的曠地、礫質坡地及乾旱的荒坡等。山艾的原產地是地中海沿岸各地,南歐亦包括在內。目前商業性栽培主要包括西班牙,義大利,南斯拉夫,希臘,阿爾巴尼亞,及土耳其等地,北美之美圈及加拿大亦有一些。台灣主要分布在宜蘭、苗栗、台中、嘉義、花蓮等地。中國除華南,都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