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是宋末元初詩人林景熙創作的一首七言絕句。這是睹物傷情的小詩,在“四山欲雪”之際,作者發現新糊的窗紙上有故朝封事稿,閱讀之餘,感慨系之,即事抒發“山河破碎,誰之咎矣”的悵恨之情。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
  • 創作年代:宋末元初
  • 作品出處:《霽山集
  • 文學體裁:七言絕句
  • 作者:林景熙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山窗新糊有故朝封事稿閱之有感
偶伴孤雲宿嶺東,
四山欲雪地爐紅。
何人一紙防秋疏
卻與山窗障北風。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故朝:宋朝。
⑵封事稿:臣子上奏給皇帝的奏章。古時奏章為防止泄密,都要加封,故稱封事。此即下文中的“防秋疏”。
⑶地爐:火炕。又稱地炕。
⑷防秋疏:指有關軍事的奏章。北方民族在秋高氣爽、馬匹肥壯、中原秋收完畢時入侵,故以“防秋疏”指內容為抵禦異族入侵應採取的措施的奏章。

白話譯文

我偶然入山,與閒云為伴,投宿在嶺東;四面的山色陰沉,烏雲滾滾,將要下雪,我把房裡的火爐燒得通紅。不知是誰寫的一封抵禦異族入侵的奏稿,如今卻被山民糊在窗上,用來遮擋北風。

創作背景

宋朝滅亡後,林景熙避居山中。有一次,他投宿一家山民家中,這家人家剛用紙糊好窗子,他見到糊窗的紙中,竟然有一封奏請皇帝防禦元蒙秋天入侵的奏章,頓時觸動了他無盡的亡國悲哀,寫了這首小詩。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借景抒懷,睹物傷情的小詩。亡國之後,連軍事奏疏也化作糊窗紙了。黍離之悲,千載之後,猶有餘痛。
前兩句寫景。首先點明所居之地,“偶伴孤雲宿嶺東”,意味著作者四處漂泊,遠離人煙。在南宋滅亡以後,作者備嘗亡國之痛。他既不能圖謀匡復基業,便只能遁跡世外,誓不與新朝合作,“偶伴孤雲”,正是作者忠貞品格的真實寫照。
其次,寫所處之時,“四山欲雪地爐紅”,時近冬令飛雪的季節,故而有山窗糊紙之舉。“欲雪”上應題目中的“新糊”,而又與“爐紅”,形成強烈的對比,把外景“四山欲雪”與內景“地爐火紅”鮮明地映現出來。在這樣一個遠離囂世的溫暖小屋裡,似乎可以恬適安坐,實則不然,作者思緒難平,孤臣孽子之心耿耿在懷,當他忽然發覺山窗上新糊的故朝封事稿時,不禁引起無限的悵恨。前兩句寫景為後兩句抒情作了很好的鋪墊。
後兩句即事抒情。“何人一紙防秋疏?”作者用設問語句,意在提起人們的注意力。“防秋”,秋高馬肥時北邊敵人常常乘機內犯,而在秋季加強邊備,故曰“防秋”。此處指有關抵禦元軍入犯的封事稿。封事乃是官吏上書時的密封奏章,常常涉及國家機密要事。像這樣重要的機密奏稿,當時不見用於朝廷,此時反落到糊窗紙的地步。朝廷舉措如此,國家不可能長久。“卻與山窗障北風”,寓意尤為深刻。表面上看,作者是不動聲色,款款道來,只要細細吟詠,便可感到其中包著無限悲憤,無限感慨。注家評曰:“此詩之工在‘防秋疏’、‘障北風’六字間,非情思精巧道不到也。然感慨之意,又自見於言外。”
作者旨在抒發自己的怨憤之情,卻沒有直抒其懷,而是從寫景敘事中加以暗示,以一種藏而不露、寓意深遠的手法,曲折地表達內心的感慨。全詩蘊含豐富,悱惻與悲壯兼而有之。

作者簡介

林景熙(1242~1310) 宋末愛國詩人。字德陽,一作德暘,號霽山。溫州平陽(今屬浙江)人。公元1271年(南宋鹹淳七年),由上捨生釋褐成進士,歷任泉州教授,禮部架閣,進階從政郎。宋亡不仕,隱居於平陽白石巷。據新編《平陽縣誌·林景熙傳》載:元世祖忽必烈所任江南釋教總統楊璉真珈,發掘紹興宋陵及大臣墓101所,拋棄其遺骨。時林景熙在紹興王英孫家作客,激於愛國義憤,約鄉人鄭朴翁等喬裝採藥人前往,拾得高宗、孝宗骸骨,共裝六函,葬於蘭亭附近,移植皇陵冬青樹作為標誌,又作《冬青花》和《夢中作》四首,以記其事。林景熙這種熱愛祖國,反抗民族壓迫的行動,深受稱讚。他教授生徒,從事著作,漫遊江浙,因而名重一時,學者稱“霽山先生”。著作有《白石稿》、《白石樵唱》,後人編為《霽山集》。
林景熙像林景熙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