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待渡圖

山溪待渡圖

《山溪待渡圖》是五代畫家關仝創作的一幅絹本水墨畫,現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山溪待渡圖》是一幅大山堂堂、氣勢雄偉的全景畫,帶有鮮明的北方特色。圖中描繪巍峰聳立,瀑布高懸;坂壠、岡阜、巒嶺,自近及遠盤礴而上;樓閣掩映,遠山迷朦;氣勢闊大,景意幽深。圖中強調的是山和溪,山作正面,主峰突兀,兩峰環抱之。山勢直立,居於構圖中軸線,相當穩定。整幅畫面既有生活意趣,又有飽滿生動之感。此畫用墨飽滿,筆法簡煉雄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溪待渡圖
  • 畫作類型:水墨畫
  • 文物原屬:故宮舊藏
  • 現收藏地:台北故宮博物院
  • 材質:絹本
  • 作品幅式:立軸
  • 規格:縱156.6厘米,橫99.6厘米
  • 創作年代:五代
  • 作者:關仝
畫作內容,創作背景,藝術鑑賞,構圖,技法,名家點評,歷史傳承,作者簡介,

畫作內容

山溪待渡圖
畫面上數峰並起,主峰聳立,山峰峭拔,山勢雄偉,林木豐茂,石體堅凝。此畫是夏季風光:山頭雜樹點染,所以山頭和谷間有繁密的樹木,兩山間飛瀑傾瀉,流水聞聲。左側積流匯成河泊,水波動盪。山下煙林掩映,古剎柴關,隱約可見一茅舍掩映其中,雜樹簇擁,坡岸之側溪流擊艇,山坡腳下岸邊有一葉小舟;山腳農舍交錯,樹木叢生。對岸有策驢喚渡者行於岸上,正意待渡。
此幅無名款,右上有乾隆丁亥御題、詩題篆書“關仝山溪待渡圖”亦無款署。
鑑藏璽印有:“八璽全”、“樂壽堂鑑藏寶”、“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寶”、“八徵耄念之寶”、“宣統御覽之寶”。
收傳印記有:“群中玉秘”、“張氏蓬山珍藏”、“囗囗之後”。

創作背景

關仝因創造不同的風格而自成畫派,且源於荊浩,並表現北方中原地區高山巨壑雄偉勁拔的特色,其畫派被稱為五代宋初山水畫中的“北方派”。《山溪待渡圖》就是關仝表現北方山水畫派的典型風格。
《山溪待渡圖》以“待渡”作為題材,“待渡”題材包括行旅孤艱、桃源理想、君子處世、賢士待召、佛教之度等意蘊。待渡的行為可以發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歸鄉、出行、送別、歸隱、入仕,或是去往神仙仙境等。人的心境也會隨之有所不同,有急切彷徨、孤獨衰愁之人,亦有閒適自如之人在繪畫領域中,《山溪待渡圖》就是以“待渡”作為主題的繪畫作品。

藝術鑑賞

構圖

《山溪待渡圖》強調的是山和溪,山體正面主峰突危,兩峰環抱之。山勢直立,占構圖中軸線,相當穩定。這種構圖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畫中常見。作者將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畫面右側和下部,左側以突兀大石為主,割斷上方遠山和下方溪水組成的淡色塊,取得了均衡變化的效果,穩定中求險勢,峻拔中取墩壯。近處平坂體現了山岩的一個平面,使矗立的峰巒有了一個明確的基座。

技法

作者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語言表現了由近處平坂逐級登高、變換上升,直達山巔的深遠和高遠韻勢,宛如一首渾壯響亮的交響樂曲,節奏鮮明地推向高潮。溪水的表現則像交響曲中清晰流轉的弦樂演奏,它由兩峰相接處飛流而下,瀉入深淵,又從岸邊巨石夾縫中流出,匯入溪澗,溪澗水勢浩繁,頗具清寒深湛之意。這裡山與溪的表現融為一體,不可分割,它們既有鮮明的黑白對比,又有盤折曲屈的緊密聯繫,各領陽剛陰柔之美,匯成一幅大自然的壯麗畫面。
在山體的處理上,關仝採用了由他和荊浩首創的皴法技巧,使之更加結實渾厚,更富立體感。此圖皴法相當細密:其皴法變化根據景物而為之,山石皴法根據質量、形體狀貌而施以不同輕重、粗細、疏密走向的皴點;各種樹木的皴法,依據樹種、遠近、老木、新枝等變化。

名家點評

煙臺大學建築系美術學教授李鳴:此圖以寫實的手法,通過描繪大自然的英姿,充分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本身的崇拜和對生活的熱愛。這也正是這幅圖美妙的意境所在。《山溪待渡圖》雖不一定是關仝的真跡,但它仍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水墨山水畫的傑作。

歷史傳承

據“群玉中秘”、乾隆諸璽,可知此圖曾入藏金內府和清宮。《石渠寶笈續編》著錄,歷代定為關仝真跡。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作者簡介

關仝,約907—960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仝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關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漁村山驛的生活景物,他所畫山水在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格,被稱之為關家山水,是荊浩畫派的有力繼承者,與荊浩並稱為荊關。與李成、范寬形成五代、北宋間北方山水畫三個主要流派,並與荊浩、董源、巨然並稱五代、北宋間四大山水畫家。傳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圖》、《關山行旅圖》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