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依據文化產業集群、優勢產業競爭力、文化符號等理論,借鑑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分析武當文化資源優勢,提出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運用市場化和產業化方式貫通太極文化的聚合生產、體驗消費、價值輸出及改善民生等各個環節,構建以太極文化為源頭、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為核心、多業態融合一體化的全產業鏈,創建武當·太極湖模式,文、旅、農互融,山、水、人和諧,政、企、民共榮,從而打造中國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生態脆弱敏感區域綜合發展的樣本,實現太極文化的價值創新與全球傳播。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水有道:武當太極文化產業發展研究
- 出版社: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頁數:160頁
- 開本:16
- 品牌: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作者:曹流
- 出版日期:2014年6月17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8000574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本研究提出建設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聚集區,為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生態脆弱敏感區域提供了可資借鑑、推廣的發展模式和戰略選擇,有利於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文明和諧發展;有利於落實“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以創新創造激發湖北文化發展活力;有利於最佳化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推進全省文化產業戰略均衡;有利於推動鄂西北地區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促進武當經濟成長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研究成果得到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劉玉珠司長和著名文化學者、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等領導、專家的高度肯定,有關部門和企業予以採納,正在逐步付諸實施;還獲得2013年湖北省社科基金。
作者簡介
曹流,湖北省武漢市人。湖北經濟學院旅遊與酒店管理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研習中國歷史文化,近年主要從事區域旅遊發展、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等研究。獲湖北省人民政府頒發的湖北發展研究獎(2008-2009)三等獎、湖北發展研究獎(2010-2011)二等獎。
媒體推薦
本研究提出建設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聚集區,為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生態脆弱敏感區域提供了可資借鑑、推廣的發展模式和戰略選擇,有利於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文明和諧發展;有利於落實“文化強國”“文化強省”戰略、以創新創造激發湖北文化發展活力;有利於最佳化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推進全省文化產業戰略均衡;有利於推動鄂西北地區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促進武當經濟成長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相關研究成果得到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劉玉珠司長和著名文化學者、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等領導、專家的高度肯定,有關部門和企業予以採納,正在逐步付諸實施;還獲得2013年湖北省社科基金。
圖書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 文化產業集群理論
第二節 優勢產業競爭力理論
第三節 文化符號理論
第四節 思考: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發展邏輯
第三章 案例借鑑
第一節 好萊塢
第二節 迪斯尼樂園
第三節 深圳華僑城
第四節 曲江新區
第五節 少林文化
第六節 啟示:文化產業的集聚化發展
第四章 太極武當
第一節 太極與道教養生
第二節 真武與武當道教
第三節 張三豐與武當武術
第四節 明成祖與武當宮觀
第五章 總體戰略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戰略定位
第三節 空間布局
第六章 產業發展
第一節 全產業鏈與文化品牌
第二節 核心產業與特色項目
第三節 系統集成與支持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第一節 研究緣起
第二節 文獻綜述
第三節 研究內容與方法
第二章 理論基礎
第一節 文化產業集群理論
第二節 優勢產業競爭力理論
第三節 文化符號理論
第四節 思考:世界文化遺產地的發展邏輯
第三章 案例借鑑
第一節 好萊塢
第二節 迪斯尼樂園
第三節 深圳華僑城
第四節 曲江新區
第五節 少林文化
第六節 啟示:文化產業的集聚化發展
第四章 太極武當
第一節 太極與道教養生
第二節 真武與武當道教
第三節 張三豐與武當武術
第四節 明成祖與武當宮觀
第五章 總體戰略
第一節 發展基礎
第二節 戰略定位
第三節 空間布局
第六章 產業發展
第一節 全產業鏈與文化品牌
第二節 核心產業與特色項目
第三節 系統集成與支持保障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文摘
一、研究背景
億萬年前,在風生水起中,武當山從滄海中隆起,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地質奇觀。
六百年前,一代雄主明成祖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歷時十二年,構築九宮八觀共三十三處建築群的皇家道場。
二十年前,武當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至高評價:“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國的偉大歷史,依然留存在武當山”。
十餘年前,在這裡成立全國首個、湖北省唯一的旅遊經濟特區。
五年多前,武當山特區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有利時機,以武當山為發展龍頭,以太極湖 為發展引擎,整合山水、文化、旅遊資源,打造集觀光、休閒、文化、養生於一體的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力爭把武當山、太極湖建設成湖北旅遊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示範基地、中國山水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產業基地。
當前,一個開放、和諧、智慧的武當山,正以跨越式發展印證著“武當異日必大興”的古老預言。
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作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著名的道教文化聖地,大岳武當以神秘空靈的武當仙境、玄妙飄靈的武當武術和堪稱華夏靈魂的武當文化,譜寫了天地乾坤中恢弘奇美的壯麗詩畫,演繹著山水太極間人文教化傳承的和諧之本。縱觀當前形勢,無論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還是區域政策扶持,抑或南水北調工程的發展機遇,都給予武當山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為其提供了更穩定、更可靠的保障,武當大興適逢其時。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續寫武當山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輝煌傳奇,這是必有的戰略思考。
2011年,作者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的委託,具體主持編制《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規劃》,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同事蔣昕、鄧小艷、張春琳,以及翁春萌(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申報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於區域綜合價值的文化旅遊發展創新模式研究——以武當-太極湖為例》獲批(項目編號2012G107)。2013年,申報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研究項目《湖北環丹江口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獲批(項目編號2013B002);又成功申報2013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研究》。
本書在總結以往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構建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藉此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積極探索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將精神力量釋放為發展能量,使文化成為武當山、太極湖涌動活力與魅力、迸發張力與動力的不竭源泉,進而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對天下大道的創新價值追求,為人類的和諧、進步、健康做出積極貢獻。
二、重要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態勢更為明顯,使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文化產業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在中國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另一方面,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應將其轉化為服務於人類現代和未來生活的文化資源,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們的綜合價值。由此,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打造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培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新的增長極,成為推動大武當區域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一)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文明和諧發展的創新舉措。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指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並精闢闡述了國家文化軟實力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之間的關係。他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他還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並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他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太極武當,山水有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武當文化豐富多彩,蘊含和承載著由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構件組合而成的極為豐富的價值體系,尤以太極文化是其精髓。太極文化源於易學,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它所闡發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中最核心的和諧理念,揭示了天地萬物起源、發展過程和辯證關係,體現了中國人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參見第四章第一節)。而文化軟實力的比拼,說到底是核心價值觀的較量,武當太極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力量由此愈加凸顯。從文化價值而言,武當山絕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旅遊經濟載體,它具有軟實力的最核心——有吸引力的價值觀,是“道”的精神體現,是具有世界性跨文化傳播價值的東方哲學至尊聖地。相對於武當道教、道教建築等,太極文化更能融通中外,更能國際化,更能打造成世界文化名片。當然,太極武當的文化價值並非簡單地等同於它的市場開發價值,這就需要我們將生動的文化傳達表象與深厚的文化認知意象相統一,向世界展示武當山所代表的中國智慧、中國風範、中國氣派,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活力與創新動力,為促進人類文明永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
(二)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是落實“文化強國”和“文化強省”戰略、以創新創造激發湖北文化發展活力的具體實踐。
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最佳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業創意園區,支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十八大進一步明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近年來,國家也相繼出台多項政策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將迎來新的騰飛。從國內來看,文化產業跳出影視、出版、演藝等傳統領域,融入國民經濟的“大循環”中,放大文化的“溢出”效應,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從國際來看,文化產業推動原創的、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既提高我國在全球文化貿易中的“硬實力”,又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
湖北是文化資源大省、科教大省,進入新的文化經濟時代,文化產業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但全省文化產業總量和規模仍然不夠大,對國民經濟貢獻份額仍然偏小,文化產業在促進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和區域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功能與作用沒有充分體現。當前,湖北正堅定不移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 ,紮實推進“五個湖北”建設(即富強湖北、創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夯實基礎,“文化強省”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而如何抓住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帶動鄂西北地區整體發展是事關全省發展大局的重要課題。因為湖北能否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既取決於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整體發展進程,也取決於依託地域文化、生態和人才資源優勢,打造核心文化產業集聚區,發揮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引擎作用,形成區域經濟社會的增長極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挖掘文化的內涵,拓展文化產業的外延,大力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湖北原產”,壯大“湖北創造”,提升文化核心競爭力,文化必將創造巨大的生產力,從而推動湖北實現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
(三)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是抓好最佳化湖北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推進全省文化產業戰略均衡的重要節點。
目前,湖北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布局主要圍繞武漢市的科教資源、信息資源和經濟資源實行戰略展開,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了一個以武漢為中心、由中心城市向區域性城市遞減的“同心圓結構”,重心集中於武漢一地,形成了典型的單極化特徵。武漢“一極獨大”的區域文化產業結構,因缺乏均衡結構的支撐而難以形成全省的綜合發展優勢。因此,《湖北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統籌規劃全省文化產業區域布局,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示範區,將武漢打造成中部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形成以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為支撐的文化發展空間布局。促進各種文化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突出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避免重複建設和同質競爭,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
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有利於推進湖北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上的結構最佳化,即推動全省文化產業從以武漢為中心的“同心圓結構”向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雙圈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形成湖北文化產業發展的“雙極”支撐結構。這種“雙圈結構”一方面可以將鄂西欠發達地區納入到全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來,發揮西部區域的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文化旅遊、內容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修正全省文化產業“同心圓結構”中對單極中心的過度依賴,在“兩圈兩帶”的總體戰略下,依託長江流域、漢江流域、以漢宜高速、漢十高速為發展擴散軸線,加速形成點、線、片相結合的梯度發展態勢,實現互動強勢、協作緊密、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文化產業共同體,有利於將全省文化產業發展項目納入一個全省整體發展圖景中予以全盤考慮,推進湖北省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科學發展。
(四)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聚集區,是打造推動鄂西北地區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促進武當經濟成長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引擎。
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文化產業集聚區具有良好的自我發展、自我更新、自我擴張、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機制,通過政策槓桿把產業的上游研究開發、中游的生產製造、下游的市場行銷及衍生產品的開發匯聚在一個比較集中的區域,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充分發揮產業聚集的溢出效應,使得整個行業都處於一個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有利於藉助武當山世界遺產的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集聚國內外創意、資本、科技、人才等核心資源,以保護為前提,文化為引領,旅遊為抓手,開發大文化、大旅遊、大產業,營造大市場、大環境、大格局,使之成為區域綜合價值發展樣本、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成為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點和中部地區文化發展的創新引擎,從而有效推動武當山、鄂西北、湖北省以及周邊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最佳化,帶動區域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社會的開放、文化的繁榮和生態的保護。
億萬年前,在風生水起中,武當山從滄海中隆起,形成七十二峰朝大頂的地質奇觀。
六百年前,一代雄主明成祖北建故宮,南修武當,歷時十二年,構築九宮八觀共三十三處建築群的皇家道場。
二十年前,武當山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贏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至高評價:“武當山是世界上最美的地方之一”,“中國的偉大歷史,依然留存在武當山”。
十餘年前,在這裡成立全國首個、湖北省唯一的旅遊經濟特區。
五年多前,武當山特區抓住湖北省委省政府提出建設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有利時機,以武當山為發展龍頭,以太極湖 為發展引擎,整合山水、文化、旅遊資源,打造集觀光、休閒、文化、養生於一體的國際一流旅遊目的地,力爭把武當山、太極湖建設成湖北旅遊和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示範基地、中國山水生態旅遊休閒度假產業基地。
當前,一個開放、和諧、智慧的武當山,正以跨越式發展印證著“武當異日必大興”的古老預言。
亘古無雙勝境,天下第一仙山。作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著名的道教文化聖地,大岳武當以神秘空靈的武當仙境、玄妙飄靈的武當武術和堪稱華夏靈魂的武當文化,譜寫了天地乾坤中恢弘奇美的壯麗詩畫,演繹著山水太極間人文教化傳承的和諧之本。縱觀當前形勢,無論是國家產業政策導向,還是區域政策扶持,抑或南水北調工程的發展機遇,都給予武當山得天獨厚的發展條件,為其提供了更穩定、更可靠的保障,武當大興適逢其時。站在新的起點上,如何續寫武當山大山、大水、大人文的輝煌傳奇,這是必有的戰略思考。
2011年,作者受武漢大學國家文化創新研究中心的委託,具體主持編制《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規劃》,研究團隊成員包括同事蔣昕、鄧小艷、張春琳,以及翁春萌(武漢科技大學)。2012年,申報湖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基於區域綜合價值的文化旅遊發展創新模式研究——以武當-太極湖為例》獲批(項目編號2012G107)。2013年,申報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研究項目《湖北環丹江口區域旅遊可持續發展研究》獲批(項目編號2013B002);又成功申報2013年度湖北省社科基金項目《武當·太極湖文化產業集聚區建設研究》。
本書在總結以往理論研究和實踐成果的基礎上,提出構建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藉此充分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積極探索將文化資源轉化為產業優勢,將精神力量釋放為發展能量,使文化成為武當山、太極湖涌動活力與魅力、迸發張力與動力的不竭源泉,進而更好地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對天下大道的創新價值追求,為人類的和諧、進步、健康做出積極貢獻。
二、重要意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中。當今時代,文化與經濟相互交融、經濟與文化一體化的態勢更為明顯,使文化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一方面,文化產業是當今世界最重要的產業之一,在中國已經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正式提出“加快發展文化產業,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的戰略部署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要求“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快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建立健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現代文化市場體系,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 另一方面,文化遺產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資本、文化資本、經濟資本和社會資本,應將其轉化為服務於人類現代和未來生活的文化資源,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們的綜合價值。由此,借鑑國內外成功經驗,打造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培育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經濟社會文化發展的新的增長極,成為推動大武當區域發展的必然戰略選擇。
(一)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是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促進人類文明和諧發展的創新舉措。
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優秀傳統文化凝聚著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精神追求和歷久彌新的精神財富,是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深厚基礎,是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重要支撐。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為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明確指出“建設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論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2013年8月19日,他在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上發表重要講話,指出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華民族創造了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也一定能夠創造出中華文化新的輝煌,對我國傳統文化,對國外的東西,要堅持古為今用、洋為中用,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經過科學的揚棄後使之為我所用,要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
2013年12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關係“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並精闢闡述了國家文化軟實力與中華傳統優秀文化之間的關係。他強調,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當代中國價值觀念,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價值觀念,代表了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他還指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要努力展示中華文化獨特魅力。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進程中,中華民族創造了博大精深的燦爛文化,要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要系統梳理傳統文化資源,讓收藏在禁宮裡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對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機制,創新人文交流方式,綜合運用大眾傳播、群體傳播、人際傳播等多種方式展示中華文化魅力。
2014年2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把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基礎工程,並深刻揭示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間的關係。他強調,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牢固的核心價值觀,都有其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盪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為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提供了豐厚滋養。中華傳統美德是中華文化精髓,蘊含著豐富的思想道德資源。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鑑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努力用中華民族創造的一切精神財富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他指出,要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講清楚中華文化的獨特創造、價值理念、鮮明特色,增強文化自信和價值觀自信。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處理好繼承和創造性發展的關係,重點做好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太極武當,山水有道。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地,武當文化豐富多彩,蘊含和承載著由歷史價值、文化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等構件組合而成的極為豐富的價值體系,尤以太極文化是其精髓。太極文化源於易學,蘊含著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價值、思維方式和想像力,它所闡發的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中最核心的和諧理念,揭示了天地萬物起源、發展過程和辯證關係,體現了中國人崇尚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世界觀,是民族智慧的結晶,也是全人類文明的瑰寶(參見第四章第一節)。而文化軟實力的比拼,說到底是核心價值觀的較量,武當太極文化在現代文明社會中的重要地位和價值力量由此愈加凸顯。從文化價值而言,武當山絕非只是一個簡單的旅遊經濟載體,它具有軟實力的最核心——有吸引力的價值觀,是“道”的精神體現,是具有世界性跨文化傳播價值的東方哲學至尊聖地。相對於武當道教、道教建築等,太極文化更能融通中外,更能國際化,更能打造成世界文化名片。當然,太極武當的文化價值並非簡單地等同於它的市場開發價值,這就需要我們將生動的文化傳達表象與深厚的文化認知意象相統一,向世界展示武當山所代表的中國智慧、中國風範、中國氣派,以及蘊含其中的文化活力與創新動力,為促進人類文明永續發展做出中國貢獻。
(二)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是落實“文化強國”和“文化強省”戰略、以創新創造激發湖北文化發展活力的具體實踐。
十七屆六中全會強調要“按照全面協調可持續的要求,推動文化產業跨越式發展,使之成為新的經濟成長點、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支點、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為推動科學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最佳化文化產業布局,發揮東中西部地區各自優勢,加強文化產業基地規劃和建設,發展文化產業集群,提高文化產業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水平。……規劃建設各具特色的文化創業創意園區,支持中小文化企業發展。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體育、信息、物流、建築等產業融合發展,增加相關產業文化含量,延伸文化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十八大進一步明確“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 。近年來,國家也相繼出台多項政策扶持文化產業發展,文化產業將迎來新的騰飛。從國內來看,文化產業跳出影視、出版、演藝等傳統領域,融入國民經濟的“大循環”中,放大文化的“溢出”效應,成為國民經濟轉型升級的“新引擎”;從國際來看,文化產業推動原創的、高附加值的文化產品走向世界,既提高我國在全球文化貿易中的“硬實力”,又提升中國文化的“軟實力”,實現“中國製造”向“中國智造”的轉型升級。
湖北是文化資源大省、科教大省,進入新的文化經濟時代,文化產業呈現出健康向上、蓬勃發展的良好態勢,但全省文化產業總量和規模仍然不夠大,對國民經濟貢獻份額仍然偏小,文化產業在促進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和區域產業結構最佳化升級的功能與作用沒有充分體現。當前,湖北正堅定不移實施“一元多層次”戰略體系 ,紮實推進“五個湖北”建設(即富強湖北、創新湖北、法治湖北、文明湖北、幸福湖北),為“建成支點、走在前列”夯實基礎,“文化強省”就是其中一項重要的歷史性任務。而如何抓住文化產業大發展的歷史性機遇,帶動鄂西北地區整體發展是事關全省發展大局的重要課題。因為湖北能否成為中部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既取決於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整體發展進程,也取決於依託地域文化、生態和人才資源優勢,打造核心文化產業集聚區,發揮文化產業集聚區的引擎作用,形成區域經濟社會的增長極和帶動區域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突破口。挖掘文化的內涵,拓展文化產業的外延,大力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湖北原產”,壯大“湖北創造”,提升文化核心競爭力,文化必將創造巨大的生產力,從而推動湖北實現從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
(三)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是抓好最佳化湖北文化產業發展空間布局、推進全省文化產業戰略均衡的重要節點。
目前,湖北全省文化產業發展布局主要圍繞武漢市的科教資源、信息資源和經濟資源實行戰略展開,在空間分布上呈現了一個以武漢為中心、由中心城市向區域性城市遞減的“同心圓結構”,重心集中於武漢一地,形成了典型的單極化特徵。武漢“一極獨大”的區域文化產業結構,因缺乏均衡結構的支撐而難以形成全省的綜合發展優勢。因此,《湖北省“十二五”時期文化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統籌規劃全省文化產業區域布局,建設一批文化產業示範區,將武漢打造成中部地區重要的文化中心,形成以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為支撐的文化發展空間布局。促進各種文化資源合理配置和產業分工,突出特色化和差異化發展,避免重複建設和同質競爭,形成文化產業發展的聚集效應。”
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有利於推進湖北文化產業空間布局上的結構最佳化,即推動全省文化產業從以武漢為中心的“同心圓結構”向武漢城市圈和鄂西生態文化旅遊圈的“雙圈結構”的最佳化升級,形成湖北文化產業發展的“雙極”支撐結構。這種“雙圈結構”一方面可以將鄂西欠發達地區納入到全省文化產業發展規劃中來,發揮西部區域的文化資源優勢,促進文化旅遊、內容產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可以修正全省文化產業“同心圓結構”中對單極中心的過度依賴,在“兩圈兩帶”的總體戰略下,依託長江流域、漢江流域、以漢宜高速、漢十高速為發展擴散軸線,加速形成點、線、片相結合的梯度發展態勢,實現互動強勢、協作緊密、優勢互補、利益共享的文化產業共同體,有利於將全省文化產業發展項目納入一個全省整體發展圖景中予以全盤考慮,推進湖北省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科學發展。
(四)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聚集區,是打造推動鄂西北地區科學發展和跨越式發展、促進武當經濟成長轉變產業結構升級的戰略引擎。
產業集群化發展是當今產業發展的基本趨勢之一。文化產業集聚區具有良好的自我發展、自我更新、自我擴張、持續發展的動力和機制,通過政策槓桿把產業的上游研究開發、中游的生產製造、下游的市場行銷及衍生產品的開發匯聚在一個比較集中的區域,打造完整的產業鏈條,充分發揮產業聚集的溢出效應,使得整個行業都處於一個良性循環發展的軌道。
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有利於藉助武當山世界遺產的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集聚國內外創意、資本、科技、人才等核心資源,以保護為前提,文化為引領,旅遊為抓手,開發大文化、大旅遊、大產業,營造大市場、大環境、大格局,使之成為區域綜合價值發展樣本、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區、世界級文化旅遊目的地,成為欠發達地區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點和中部地區文化發展的創新引擎,從而有效推動武當山、鄂西北、湖北省以及周邊地區的產業轉型升級和結構最佳化,帶動區域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社會的開放、文化的繁榮和生態的保護。
序言
本書依據文化產業集群、優勢產業競爭力、文化符號等理論,借鑑國內外文化產業發展經驗,分析武當文化資源優勢,提出建設武當太極文化產業集聚區,運用市場化和產業化方式貫通太極文化的聚合生產、體驗消費、價值輸出及改善民生等各個環節,構建以太極文化為源頭、生態文化旅遊產業為核心、多業態融合一體化的全產業鏈,創建武當·太極湖模式,文、旅、農互融,山、水、人和諧,政、企、民共榮,從而打造中國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經濟欠發達、生態脆弱敏感區域綜合發展的樣本,實現太極文化的價值創新與全球傳播。
編者
2014年6月
編者
201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