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棚灣村村民委員會,2006年廢止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棚灣村村民委員會
- 廢止年份:2006年
- 設立年份:1983年
- 所在區域:安徽省
- 性質:地名
- 羅馬字母拼寫:Shānpéngwān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山棚灣村村民委員會,2006年廢止的地名。
山棚灣村村民委員會,200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因其為村委會駐地,且境內有山棚灣自然村,夏、崔、凌三星姓村民在此地幹活搭建棚,又因“三”通“山”,得名山棚,且“灣”常用作自然村落名稱,故得名山棚灣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山灣村民委員會,2003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村委會駐地山灣自然村而得名。歷史沿革 1912年後屬萍鄉縣大安鄉。1950年屬萍鄉縣大安區新泉鄉。1956年屬蘆溪區新泉鄉。1958年屬新泉公社山灣大隊。1961年為萍鄉市大安區新泉公社山灣大隊。1968年屬新泉公社前進大隊。1972年為蘆溪區新泉公社山灣大隊。1984年改制為...
棚崗村村民委員會,以地形特點及民眾自治組織名稱命名。地名含義 “棚崗”指村民搭棚于山崗居住;“村民委員會”指民眾自治組織。歷史沿革 1933年前屬孝感縣白雲鄉。1933年1月置禮山縣屬二區(二郎店)崇德鄉。1949年3月解放後屬禮山縣四區崇德鄉。1952年9月禮山縣改名大悟縣屬四區忠和鄉。1958年10月,撤區...
武樓村村民委員會隸屬於張莊寨鎮。地處蕭縣西南部,村委會駐地武樓村,下轄自然村有張老莊、武樓、丁莊、黃盆窯、劉莊。其管轄範圍:東至迭路北、南至孫瓦房、西至黨屯、北至杭子。總戶數為 1201 戶,總人口為 3546 人。總面積為 2.74 平方千米。轄區內有杜聿明被俘處、淮海戰役賴峰烈士墓、抗倭名將王保哲...
馬王坪村民委員會 馬王坪村民委員會,201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五代楚王馬氏遣呂師周討飛山峒蠻潘全勝屯兵與此,故名。歷史沿革 1956年由春明初級社轉高級社,1958年設春明大隊;1959年高橋大隊併入,1961年高橋大隊分出後,復名春明大隊,後改馬王坪村民委員會,2016年與泥灣村、劉家院村合為三和村民委員會。
清泉村 江蘇省灌南縣新集鎮下轄村 清泉村有村民小組7個,396戶,1481口人,耕地面積2100畝。糧食產量2270噸,經濟總收入1130萬元。村民主要從事種植、養殖業和外出務工。該村河堤鵝和山羊養殖處於規模化發展階段。
店灣村村民委員會 店灣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境內山灣道處有個小店鋪,而命名。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以後設立大隊。1984年撤大隊設立村,隸屬王仙鄉管轄。1985年撤鄉建鎮。2005年將店灣村、李山村、湖灣村合併設立李山村。
灣灘村村民委員會,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莊位於青弋江回水灣的河灘處,得名灣灘,且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灣灘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58年建五星公社(1959年改名黃村公社),屬之;1961年置丁橋公社,屬之;後建灣灘大隊;1983年因公社改鄉、大隊改村,置灣灘村,復置丁橋鄉,屬之;1992年屬...
解放前,扇子崖、八里溝、賈家林、黃溪河、白陽坊、天外村、河北崖、王家莊、賈家莊、張家莊等自然村組成一個行政村,解放後取名為迎勝村。1954年建迎勝鄉,1956年撤銷。1958年,宋家莊、小張家莊由七里埠村劃歸迎勝村,進賢村由迎勝村劃歸泰前村。 1985年3月,迎勝村民委員會改為迎勝居民委員會,隸屬泰山區泰前...
拐灣村村民委員會 拐灣村村民委員會是根據其地理環境自然形成,故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駐地命名。歷史沿革 消失於2008年老房拆遷。
花山灣村村民委員會 花山灣村村民委員會,1983年得名 的 地 名 。地名含義 因駐地花山灣村得名。歷史沿革 1958年建立大隊,命名紅星大隊,因地處花山灣,1981年12月16日經鎮江地區行政公署批准,更名花山灣大隊,1983年政社分開改稱花山灣村民委員會;21世紀初因城市建設拆遷,地名消亡。
林灣村村民委員會是安徽省境內歷史地名,2004年6月,林灣村併入田頭村。地名含義 因其為村委會駐地,且境內有林灣自然村,故得名。歷史沿革 1936年建縣前屬潛山縣第五區;1958年成立林灣大隊,屬田頭公社;1984年5月公社改鄉,大隊改村,設林灣村,屬田頭鄉;2004年6月,林灣村併入田頭村。
新龍灣村村民委員會 新龍灣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的地名,根據地形地貌和工作職能得名。地名含義 因此地山形象條龍,山前是個灣子,且其主要負責管理村日常事務,而得名新龍灣村。同時為處理本村民眾自治事務設立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97年得名。2002年12月,涪府函〔2002〕358號批准撤銷新龍灣村,併入柏林村。
柏灣村村民委員會,相傳此地以小山團圍溪河伴山彎曲而下,且在偏僻的山坳地有大片的柏樹林故名柏灣,後因1983年恢復鄉建制稱為柏灣村。地名含義 陳舛墳山,地勢平士日,樹木茂藕故名坪山。歷史沿革 柏灣村歷經解放後五十年代初的人民高級社,1958年到1982年人民公社化稱為生產大隊,1983年恢復鄉建制稱為柏灣...
八家灣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當地有七姓八戶形成一灣而得名。八家灣村村民委員會是八家灣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的基層民眾性自治組織。歷史沿革 2008年由原來的珴公咀、聯興兩個村合併而成。2016年區劃調整,合村並鎮,將原歇馬橋村、八家灣村與祥雲山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
落棚村村民委員會 落棚村村民委員會是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其境內有自然村莊落棚,且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歷史沿革 解放初屬洲頭鄉;1955年設曙光農業社;1958年9月設曙光大隊,屬紅旗公社;1984年3月公社改鄉、大隊改村,設落棚村,屬洲頭鄉;2004年六號村與落棚村併入小瓜村,屬洲頭鄉。
何灣村村民委員會,以其駐地村莊名稱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何姓居民聚居於此,且位於水灣南邊,故得名下何灣,又因村委會駐地於此,故得名。歷史沿革 1949年屬元善鄉官莊保;1956年屬光明農業社;1958年成立官莊大隊,屬新壩公社;1980年劃出為何灣大隊;1984年公社改鄉、大隊改村,設何灣村,屬新壩鄉;...
半坡村隸屬於熱水鎮格依行政村,屬於山區。位於熱水鎮東邊,距離格依村委會3公里,距離熱水鎮15公里,國土面積有1.83平方公里,海拔2190米,年平均氣溫15-16℃,年降水量1000-1100毫米,適宜種植玉米、洋芋 等農作物。有耕地634 畝,其中人均耕地3.7;有林地1961畝。全村轄1個村民小組,有農戶47戶,有鄉村人口171...
黃家塆村村民委員會是2004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黃姓居民長期聚居于山灣,且村委會駐地,故得名黃家塆村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50年隸屬於船倉鄉。1955年隸屬於勤勞高級社,建立黃家塆大隊。1958年隸屬於上土市公社。1972年隸屬於船倉公社。1983年隸屬於船倉鄉,將黃家塆大隊改為黃家塆村。1992年,黃家...
椿棚崗村是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椿樹鎮下轄村,該村土地面積12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788畝,全村共有17個村民組,總人口1591人。村莊概況 棚崗村位於安徽省六安市金安區本村主要經濟收入為農業收入、外出務工收入以及第三產業收入,2008年全年產值600萬元,2010年村人均純收入達到4423元。本村在2006年被市委授予“紀念...
1975年8月,析南向店、馬畈公社部分大隊置牢山公社。1983年5月,撤公社改鄉,建殷棚鄉。行政區劃 2011年末,殷棚鄉轄殷棚、青龍、楊沖、土樓、張中灣、五座樓、李莊、長安、易涼亭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33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殷棚鄉下轄9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殷棚村政府路9號。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2011年末,炮台街道轄三家、長嶺、馬爐、老染房、橋東、磙橋、玉皇廟、小劉、大馮、車甸、乾河、申爐、炮台、錦屏、廣文、鄧屯、宮房、崔屯、老廟、紅星、偏坡、高家、鮑魚島、袁屯、於咀25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個居民小組、180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炮台街道轄8個社區、18個行政村、1個農場,街道辦事...
宋家莊、四教房、大苟家、黎敬西村、黎敬東村、黎敬北村、西嶽里、東嶽里、閻家莊、馮王莊、趙王郡、小苟家、王幹家、常家西村、常家南村、常家北村、孫家郡、邢家郿、傅酈王家、傅郿張家、傅鄱段家、傅郿蘇家、譚莊子、楊莊子、崔莊子、箭里、郭義莊、李家柳堡、劉家柳堡38個村民委員會;下設102個村民...
李樓、駱樓、鴻雁河、大堰、孟子坪、西李灣、付家灣、謝棚、趙莊、湯河、新集、鄭家灣、前灣、周樓、刑川、肖莊、火青、黃灣、洛河北、彭莊、熊崗、錢崗一、錢崗二、楊莊、錢垮、鄧棚、白露、姚棚、泉溝、王老莊、任崗、王大橋、東李灣、山頭李、高莊3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4個居民小組、251個村民小組。
南港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南港鎮是鄉場合一的單位,截止到2007年底,共轄8個村民委員會、5個農墾分場,40個自然村。全鄉居民4205戶,17702人。其中鄉中心鎮區面積約1.2平方公里,居民1128餘戶,5000餘人。基礎設施 交通 截至到2008年,南港交通經緯網路已初步形成,通達便捷。主幹線眾篁油路穿...
截至2011年末,賈壩鄉下轄11個村民委員會,共51個村民小組。區劃詳情 截至2015年,賈壩鄉下轄11個行政村:萬家棚村、喳拉坪村、賈壩村、中壩村、沙坪村、桐堡村、岩門口村、連台村、青坪村、舊寨溝村、三堡村;鄉人民政府駐賈壩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賈壩鄉地處龍山中部,東與洛塔鄉接界,南與咱果鄉相...
1981年,仍稱張家邊生產大隊,轄區內有張家邊一村、張家邊二村、張家邊三村、張家邊四村、張家邊五村等5個自然村,自然村與生產隊建制並存,屬張家邊公社。1983年底,復稱張家邊鄉,屬張家邊區(區公所)。1987年,改稱張家邊村民委員會,屬張家邊區辦事處。1990年,仍稱張家邊村民委員會,屬張家邊區辦事處...
2萬。蔬菜生產已成為該村主導產業。經濟以農業為主,村有耕地3654畝,產糧食122.1萬公斤,年產乾鮮果品9噸。宗教 村內部分村民信仰天主教。1900年,義和團運動在延慶興起,大多數教民避難於村中。同年5月26日,義和團攻破該村教堂,殺死教民700餘人,燒毀房屋20餘間。村中有明代所建澤潤寺一座。
1952年6月,改為第六行政村。1955年7月,改區。1959年3月前,屬河口縣。1959年,劃歸馬關縣,稱特別區。1969年,改公社。1984年,公社改區。1988年,區改鎮。行政區劃 1988年,4鄉改辦事處。截至2011年末,小壩子鎮轄小壩子、半坡、金竹棚、田灣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73個村民小組。截至2020年6月,小壩子鎮...
2011年末,大山鄉轄大山、聯合、老棚、煙坪4個村民委員會;下設28個村民小組。截至2016年7月,大山鄉下轄4個行政村。鄉人民政府駐聯合村。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大山鄉,隸屬於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德昌縣,地處德昌縣西南部,東與巴洞鄉接壤,東南與茨達鄉相鄰,西南與大陸槽鄉交界,西與熱河鎮毗鄰,北與大灣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