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形態特徵,分布區域,生長環境,栽培技術,栽培方法,園地管理,病蟲害防治,白絹病,白粉病,山楂粉蝶病,主要價值,發展前景,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6米,樹皮粗糙,暗灰色或灰褐色;刺長約1-2厘米,有時無刺;小枝圓柱形,當年生枝紫褐色,無毛或近於無毛,疏生皮孔,老枝灰褐色;冬芽三角卵形,先端圓鈍,無毛,紫色。葉片寬卵形或三角狀卵形,稀菱狀卵形,長5-10厘米,寬4-7.5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截形至寬楔形,通常兩側各有3-5羽狀深裂片,裂片卵狀披針形或帶形,先端短漸尖,邊緣有尖銳稀疏不規則重鋸齒,上面暗綠色有光澤,下面沿葉脈有疏生短柔毛或在脈腋有髯毛,側脈6-10對,有的達到裂片先端,有的達到裂片分裂處;葉柄長2-6厘米,無毛;托葉草質,鐮形,邊緣有鋸齒。傘房花序具多花,直徑4-6厘米,總花梗和花梗均被柔毛,花後脫落,減少,花梗長4-7毫米;苞片膜質,線狀披針形,長約6-8毫米,先端漸尖,邊緣具腺齒,早落;花直徑約1.5厘米;萼筒鐘狀,長4-5毫米,外面密被灰白色柔毛;萼片三角卵形至披針形,先端漸尖,全緣,約與萼筒等長,內外兩面均無毛,或在內面頂端有髯毛;花瓣倒卵形或近圓形,長7-8毫米,寬5-6毫米,白色;雄蕊20,短於花瓣,花葯粉紅色;花柱3-5,基部被柔毛,柱頭頭狀。果實近球形或梨形,直徑1-1.5厘米,深紅色,有淺色斑點;小核3-5,外面稍具稜,內面兩側平滑;萼片脫落很遲,先端留一圓形深窪。花期5-6月,果期9-10月。
分布區域
產黑龍江、吉林、遼寧、內蒙古、河北、河南、山東、山西、陝西、江蘇。模式標本采自北京郊區。朝鮮和蘇聯西伯利亞也有分布。
生長環境
生於山坡林邊或灌木叢中。海拔100-1500米。
栽培技術
栽培方法
在土壤疏鬆肥沃,保水保肥,透氣性良好,靠近水源,方便灌溉和排水的地塊建園。山楂可在春秋季栽植。栽好後在苗木周圍培土埂、澆水、水滲入土壤後封土保墒。
園地管理
1.間作法
在樹勢還未長成的前提下可適量在林下種植矮桿農作物如花生、大豆、紅薯等。間作農作物不僅能增加土壤當中的微生物繁殖與有機物氧化分解,同時能增加林農經濟效益。
2.種草法
可在林間種植矮桿且根系不發達的草類如牧草、苜蓿等低矮草類,這樣則可以有效改善果園內水土涵養保持。
3.覆蓋法
利用秸桿或稻草等對園地進行覆蓋,主要是為防止水分蒸發,秸稈腐爛後還可以增加園內土壤的有機質含量,為山楂根系吸收養分提供條件。利用地膜對園地進行覆蓋,主要是為了保水、保溫、保肥,為山楂樹提供優質生長環境。
病蟲害防治
白絹病
及時施肥澆水增強樹勢,防止日灼與凍害。在發病初期可用1%硫酸銅液澆灌病株根部或用25%萎銹靈可濕性粉劑50g加水50kg澆灌病株根部;也可每畝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50mL,加水50kg,每隔10d左右噴1次。
白粉病
越冬期用波美3°~5°的石硫合劑稀釋液噴或塗枝幹;苗長出4~5片真葉後,立即噴灑0.5波美復石硫合劑,以後每隔半月噴一次,7月以後可根據情況停噴。
山楂粉蝶病
開春將越冬的幼蟲巢剪下集中銷毀;在春季幼蟲出蟄危害期,噴灑50%敵敵畏乳劑1000倍液或噴施50%辛硫磷1500倍液,或向蟲網噴灑505殺螺松乳劑1000倍液進行防除。
主要價值
山楂的食用方法多種多樣,除直接食用外,還可藉由加工變為其他美食。山楂糕、山楂片、山楂罐頭、冰糖葫蘆、果丹皮等食物都為大眾所接受,並對其非常喜愛,從而促進了食品加工行業的發展。人們通過不斷地研究,開發了更多以山楂為原料的食品:山楂羹、山楂口香糖,甚至部分人用山楂釀酒,或製成各種飲料進行出售,例如山楂汁、山楂酒等。
山楂葉中含有與果肉相近的成分,包括黃酮類,黃烷類、有機酸、三萜、甾體類和芳香族化合物等,特別是總黃酮含量遠高於果實。山楂葉中各胺基酸含量比果實高3倍~8倍,而維生素含量更是高10倍左右。其套用價值不亞於山楂果肉。
發展前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水果的需求量不斷增加,對各類水果的要求也越來越豐富。山楂具有速生、豐產、質優、栽培管理簡便、果實口感酸甜等特點,深受廣泛大眾歡迎,同時山楂經過深加工可製成多種傳統美食和具有藥用價值的多種類食品,為山楂的套用推廣提供了更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