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開發牛羊驢養殖

山東開發牛羊驢養殖

山東開發牛羊驢養殖是集養殖、育種、科研、推廣服務於一體的大型正規化養殖。本牧業本著“至誠至信,合作共贏”的理念,始終堅持以誠為本,以信為道,以優為勝的服務態度,始終堅持對客戶負責,讓客戶滿意的原則,每年外調牛羊驢20萬餘頭,成為業內的佼佼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開發牛羊驢養殖
  • 地點:山東省濟寧市魯西南各縣和菏澤市
  • 規模:集養殖、育種、科研、推廣於一體
  • 每年外調:20萬餘頭
簡介,生產性能,利用價值,

簡介

多年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天津、浙江、廣東、江西、新疆、甘肅、寧夏、貴州、雲南、廣西、內蒙等省的領導、專家、養殖戶多次來我們這考察引種,均收到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受到了專家們的高度讚揚。
驢原產于山東省濟寧市魯西南各縣和菏澤市,又稱“無棣驢”。它是我國大型驢種之一,也是優秀的地方品種,耐粗飼、抗病力強等特點,深受各地農民的喜愛。德州驢現已被新疆、陝西、遼寧等24個省市引為種畜,同時也給養殖戶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體形外貌

肉驢驢體格高大,結構勻稱,外形美觀,體袁海生正,頭頸軀幹結合良好。毛色分三粉(鼻周圍粉白,眼周圍粉白,腹下粉白,其餘毛為黑色)和烏頭(全身毛為黑色)兩種。 成年種驢體尺:公驢體高在142厘米,體長為143.6厘米,胸圍為152.8厘米,管圍為18.7厘米,母驢相應為140、137、160和16.4厘米。 公驢前軀寬大,頭頸高揚,眼大嘴齊,有悍威,背腰平直,尻稍斜,肋拱圓,四肢有力,關節明顯,蹄圓而質堅。 德州驢平均體高一般為130~135厘米,最高的可達155厘米。

生產性能


肉驢生長發育快,12~15月齡性成熟,2.5歲開始配種。1歲駒體高、體長為成年驢的85%以上。母驢一般發情很有規律,終生可產駒10隻左右,25歲好驢仍有產駒的;公驢性慾旺盛,在一般情況下,射精量為70毫升,有時可達180毫升,****品質好。作為肉用驢飼養屠宰率可高達53%,出肉率較高。為小型毛驢改良的優良父本品種。單驢拉車載重750千克,日行40~45千米,可連續多日。最大挽力占體重的75%。

利用價值


驢肉具有補血、益氣補虛等保健功能。食驢肉之風也在廣東、廣西、陝西、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地興起,這表明開發飼養肉驢大有潛力。據分析,每100克驢肉中含蛋白質18.6克、脂肪0.7克、鈣10毫克、磷144毫克、鐵13.6毫克,有效營養成分不亞於牛、兔、狗等肉,屬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肉食品。著名小吃有保店五香驢肉,產于山東濟寧。
免費運輸途中死亡有我們負責免費提供技術,優質肉牛羊任你選滿意服務再付款!
牛在中國古代是牛科 (Bovidae) 中不同種和不同屬家畜的統稱。通常指黃牛或普通牛 (Bos taurus) 和水牛 (Bubalus bubalus) ,也包括氂牛等。
中國牛種的馴化和演進 普通牛的馴化,距今至少已有 6000 年的歷史,在草原地區可能更早。長期的定向選擇以黃色為主(見《禮記·檀弓上》),牛角也逐漸變短。到春秋、戰國時代,已出現優秀的牛種。現代著名的秦川牛,奠基於唐代,可認為導源於當時,毛色則以紅色為主。至於塞北草原的牛種,據南宋徐霆《黑韃事略》中說:“見草地之牛 , 純是黃色 , 甚大,與江南水牛等,最能走”,也說明了牛種在不同生態環境下產生的差異。
水牛在中國南方馴化較早。浙江餘姚河姆渡和桐鄉羅家角二處文化遺址的水牛遺骸,證明約 7000 年前中國東南濱海或沼澤地帶,野水牛已開始被馴化;現除在雲南偏遠地方外 , 野水牛已絕跡。從古代文獻看 , 甲骨文中有“沈牛”一詞 , 被釋為水牛的古稱 , 漢代司馬相如《上林賦》也有此名詞。現陳列在美國明尼亞波里斯美術館的臥態水牛銅像,是周代文物。明代《涼州異物志》載“有水牛育於河中”,證明古代在今甘肅武威地區也有水牛,只因數目稀少,被視為珍異動物。
氂牛由野氂牛馴化而來。古代用氂牛尾毛製成的飾物稱旄,常用作旌旗、槍矛和帽上的飾品。《書經·牧誓》載“右秉白旄”;《荀子·王制》說:“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然而中國得而用之”,說明先秦時期氂牛產品已成為與西部地區商品交換的內容之一。《呂氏春秋》中“肉之美者 , ……氂象之肉” , 說明氂牛自古也供肉用。
牛利用的歷史發展 牛在遠古時代就被用作祭祀的犧牲。據古文獻載,每次宰牛多達三四百頭,多於羊和豬的數量。周代祭祀時牛羊豬三牲俱全稱太牢(一說太牢是肥育牛的畜欄);如缺少牛牲,則稱少牢,說明自古即以牛牲為上品。《禮記·王制》稱:“祭天地之牛,角繭栗;宗廟之牛,角握;賓客之牛 , 角尺。”這是根據牛角的發育程度 , 判斷牛的老幼,從而區別牛的等級。為了掌管國家所有的牛在祭祀、軍用等方面的用途 , 周代設有“牛人”一職,漢以後曾發展成為專管養牛的行政設定。
牛在古代的主要用途是供役用。牛車是最古老的重要陸地交通工具,有認為堯、舜以前已發明牛車,但後來的發展不及馬車。井田制度規定每十六井有戎馬一匹、牛一頭,以備徵用。在有驛站交通後 , 牛在某些朝代 , 也用於缺馬的地區或無需急行的驛運。歷史上每當大戰之後 , 馬匹大減 , 牛車就應運而起,甚至有騎牛代步的。元代大量搜刮民馬,民間的畜力運輸曾以牛為主。但使牛的利用發生決定性變化的,則是農業生產中牛耕的發展。有說牛耕始於鐵器農具產生以後。但在甲骨文和金文中,犁字無不從牛字。孔子的門徒冉耕 , 字伯牛;司馬耕 , 字子牛,二人的名號中都有相應的“耕”“牛”二字。這些似都可說明耕地與牛的關係和牛耕之早。自漢代以後的 2000 餘年來 , 許多出土文物更可證明牛耕的發展。“二牛抬槓”和用單套牛耕作的方法,已見於徐州地區漢墓的石刻和嘉峪關、敦煌、榆林等地的壁畫。唐初李壽墓的壁畫則說明早在 1000 多年前,無論是牛的軛具或耕作技術,都已發展到相當於近代農具的水平。
牛乳及其製品,一向是草原地區各族人民的主食。南北朝時期,已遍及北方農村,《齊民要術》就詳細記載了農民擠牛乳和製造乳酪的方法。乳製品在古代通稱為酪,也很快推廣到南北各地,據《新唐書·地理志》記載,唐時在今甘、青、川諸省以及廬州(今合肥市)也已有此產品。此後,江南如湖州、蘇州等地農民也養乳牛,擠乳作酪,並製成乳餅及酥油為商品。直至西洋乳牛輸入以前,中國南北不少城市早有牛乳供應,採取的是趕黃牛上門擠乳出售的方法。 20 世紀初期開始 , 才從歐美引入乳牛品種 , 飼養在各大城市,供應乳品。至於牛的肉用,雖在 1000 多年前已出現近乎肉牛型的優秀牛種,但限於特定的經濟條件,加以佛教的影響,一直未獲發展。
山東開發牛羊驢養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