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腫足蕨(中藥)

山東腫足蕨(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山東腫足蕨,中藥名。為腫足蕨科腫足蕨屬植物山東腫足蕨Hypodematium sinense K. Iwats.的全草或葉。植物山東腫足蕨,分布於我國山東、江蘇、江西、河南等地。具有和胃止嘔,平肝安神之功效。主治噁心,嘔吐,頭暈,失眠。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山東腫足蕨
  • 別稱:治暈草《濟寧醫專學報》
  • :植物界
  • :蕨類植物門
  • :蕨綱
  • :真蕨目
  • :腫足蕨科
  • :腫足蕨屬
  • :山東腫足蕨
  • 分布區域:我國山東、江蘇、江西、河南等地
  • 採收時間:夏、秋季
  • 用量:內服:煎湯,15-20g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現代套用,炮製,鑑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全草或葉。

性味

味苦,性平。

歸經

入肝、胃經。

功效

和胃止嘔,平肝安神。

主治

噁心,嘔吐,頭暈,失眠。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20g。

使用注意

孕婦禁服。

現代套用

治療梅尼埃綜合徵及胃神經症。

炮製

採集加工:夏、秋季採收,洗淨,曬乾。

鑑別

藥材形狀:全草捆成把,長30-45cm。根莖呈不規則柱狀,密被紅棕色披針形鱗片;質硬脆,斷面淡棕色或淡綠色,有數個黃白色點狀分體中柱環列。葉皺縮或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闊卵狀五角形,三回羽狀,最基部一對羽片對生,向上互生,末回小羽片5-6對,長圓形,先端有3鋸齒,兩側羽狀;表面黃綠色,兩面及葉軸、羽軸表面均密被細小球桿狀腺毛;孢子囊群圓腎形,生於葉裂片小脈中部,囊群蓋淡棕色,膜質;葉柄長約20cm,基部膨大部分密被紅棕色披針形鱗片,斷面有兩個黃白色長圓形分體中柱呈“八”字形排列,葉片質脆,易碎。氣微,味淡。

形態特徵

植株高達22厘米。根莖短而橫生,連同葉柄基部膨大部分密生棕色、狹披針形鱗片,頂部邊緣有小齒。葉近生;葉柄長約7厘米;葉片卵狀三角形,長13-20厘米,基部寬約14厘米,頂端漸尖,四回羽裂;羽片約8對,有柄,互生,斜向上,基部1對最大,卵狀三角形,長達7厘米,寬4-5厘米,急尖頭,有短柄,三回羽裂;一回小羽片7-8對,斜展,基部下側1片最大,卵形,基部近楔形,二回羽狀;裂片5對,分裂細,長圓形,先端有2-3細鋸齒;葉片、葉柄、葉軸及羽軸均疏被柔毛;葉脈在裂片上羽狀,小脈單一或二叉。孢子囊群小,圓形,背生於側脈中部以上;囊群蓋圓腎形,疏生柔毛。

生長環境

生於石灰岩縫中。

相關論述

《新華本草綱要》:“全草:用於治療噁心、嘔吐、頭暈、胃神經官能症及美尼爾綜合徵。”“本品治療美尼爾綜合徵,有效率為95%。”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