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龍口市央各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山東省龍口市央各莊
  • 面積:893平方公里
  • 人口:63萬
  • 著名景點:屺母島、南山旅遊區、萊山
村莊介紹,自然資源,綜合實力,工農業,其他產業,政策,

村莊介紹

龍口市(原黃縣)地處膠東半島西北部,渤海灣南岸,總面積893平方公里,海岸曲線長68.4公里;全市總面積893平方公里,海岸曲線長68.4公里;轄15個鎮(區街)、631個村(居),人口63萬。是一座新興的開放港口城市,東臨煙臺,南接青島,西與濰坊毗鄰,東北與天津、大連、秦皇島、北戴河等名城以及朝鮮半島隔海相望,龍口市歷史悠久。據歷史考證,五千年前就有氏族在瀕海一帶聚居,商末建萊國,秦設齊郡,始置黃縣,是中國最早的縣治單位。龍口市既是秦代著名方士徐福的故里,又是2000年前徐福率船隊東渡日本的啟航地。1986年,經國務院批准,撤消黃縣,設立龍口市,隸屬煙臺。 龍口市地勢南高北低,呈台階式下降,東南部為低山丘陵,西北部為濱海平原,依山傍水,環境優美,屺母島、南山旅遊區、萊山等風景迷人。境內年平均氣溫11.7C,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宜人,猶如鑲嵌在渤海之濱的一顆明珠。

自然資源

自然資源十分豐富。境內已探明煤炭儲量26億噸,建有全國唯一的大型海濱煤炭基地,年產量700多萬噸。沿海大陸架儲藏著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屬“富集型”油區,在渤海灣中部發現的PL19-3油田屬於特大型整裝油田,距龍口僅48海里,已探明地質儲量為10億噸,可開採儲量約為6億噸;距龍口48.6海里的渤南油氣田位於渤海灣南部,已探明天然氣儲量225億立方米,可開採儲量為108億立方米。南部山區盛產黃金,花崗岩、石灰石、鉛鋅、螢石、石英砂等礦產資源的儲量也相當豐富。

綜合實力


綜合實力明顯增強。1991年跨入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行列,居第60位;1992年躍居第37位,1994年上升到第35位,2003年位居第25位,2004年位居第21位,2005年前移至第16位。2006年全市初步核實地區生產總值401億元,比上年增長18.1%,一二三產比重為5.5:64.3:30.2;實現國地稅收入39.6億元,其中地方財政收入16億元,分別增長46%和33.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40億元,增長20%;實際外商直接投資2.25億美元,出口創匯6.4億美元,分別增長16.3%和39.9%。2006年6月,獲得“全省縣域經濟發展先進單位”稱號。

工農業


農業產業化步伐加快。農業產業化戰略順利實施,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有效拓寬了農民增收渠道。先後被確定為“全國創建無公害農產品(水果)生產示範基地縣”、“國家級無規定動物疫病區示範區”、“全國工藝產品出口示範區”、山東省“生態農業示範縣”、“農藥無殘毒、放心果示範縣”,獲得了全省“農民增收先進市”和“農業產業化工作先進市”等榮譽稱號。2006年,全市農村經濟總收入達到700億元;高值田發展到8.5萬畝,果品總產量40萬噸,水產品總量24.2萬噸;有62種產品獲得綠色食品證書;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210處,建有總庫容達27萬噸的北方最大的冷風庫、氣調庫群。
工業經濟實力雄厚。全市現有工業企業近4000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339家,形成了能源、鋁製品、汽車零部件、食品、紡織皮革、化工建材等六大產業集群,培育出一批規模大、競爭力強的骨幹企業。2006年,全市年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達到90家;納稅過千萬元的企業達到19家,最高的南山集團達到4.2億元。大力實施名牌帶動戰略,擁有省級以上名牌29個,其中中國名牌產品3個,山東省著名商標24個,中國馳名商標4個。2006年,全市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020億元,利潤90億元,分別增長27.5%和20%。

其他產業


第三產業繁榮活躍。2006年,全市初步核實第三產業增加值121億元,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9.6億元。個體私營經濟發展迅猛。全市個體工商戶發展到1.1萬戶,私營企業達到2689戶,2006年個體私營經濟實現稅收占全市地方財政收入的比重達到32.1%。
對外開放紮實推進。目前,已有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客商在龍口投資,累計舉辦各類合資合作項目848個,實際利用外資16.4億美元。年出口創匯過1000萬美元的企業達到15家,其中最高的東海貿易公司出口額達到1.28億美元。
城鎮面貌日新月異。堅持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能管理的原則,按照“東城西城相融、南山北海呼應、新區居中、組團式發展”的思路,全面加快城市建設步伐,城市功能進一步完善。目前,全市公路通車裡程達1331公里,通車公路密度達149公里/百平方公里。國家一級對外開放口岸—龍口港現有萬噸級以上泊位11個,2006年貨物吞吐量達到2053萬噸。圍繞推進城市綠化,實施了一大批精品工程,2006年新增城鎮綠化面積381萬平方米,森林覆蓋率達到50%。加快鎮駐地改造,重點抓好北馬、諸由觀、石良等3箇中心鎮建設。全市城市化水平達到54.6%。
社會事業發展迅速。1996年,在全國科技實力百強縣評比中列第12位;1997年,被原國家科委確定為全國兩個“全國科技進步示範區”之一;1998年,被確定為山東省唯一的“全國持續高效農業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示範區”;2005年,獲得“全國科技進步市”稱號。目前,全市已累計實施省級以上“火炬”計畫121項,申報專利3374件,創省級高新技術企業57家,開發國家級新產品133個。到目前,全市中國小和職業學校達到165所,在校學生8.5萬人;2006年向全國高等院校輸送學員3716人。擁有國家批准設立的民辦大學—煙臺南山學院,初步形成了幼教、普教、高教、成教全面協調發展的教育體系。同時,文化、環保、衛生、民政、民兵預備役等各項社會事業也得到了長足發展。先後獲得全國教育、文化、科技進步先進市等榮譽稱號。

政策


黨的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全面加強。結合開展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切實加強領導班子和黨員幹部隊伍建設,積極深化幹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並落實了領導幹部任期制、任前公示制、試用期制和聘任制。以開展“三級聯創”活動為總抓手,紮實推進基層組織建設,在鎮級探索推行了以“三定一公開”為主要內容的“一線工作法”,切實把鎮級工作重心下移到農村一線。按照“五個好”要求,全面加強了以黨支部為核心的村級班子建設。深入推進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鬥爭,有效維護了黨紀政紀的嚴肅性。認真紮實地進行了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工作,制定了黨代表大會常任制等一系列相關制度,我市被中組部確定為黨代表大會常任制試點工作全國六個聯繫點之一。在加快物質文明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設,目前全市共有煙臺市級以上文明單位94個,其中省級文明單位27個,國家級文明單位2個。
社會和諧穩定。在城市,深入開展“五城聯創”活動,即創建全省全國文明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範城市、全省全國平安城市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努力建設平安龍口、和諧龍口和生態龍口。到目前,創建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我市首批進入全省文明城市行列,國家旅遊局正式批准我市為中國優秀旅遊城市,衛生城創建通過省級考核驗收,環保城創建通過國家環保總局的技術評估,平安城創建獲得“平安山東建設先進市”和“平安山東建設模範市”稱號。在農村,圍繞加快新農村建設步伐,堅持黨委、政府主導推動,不斷加大財政支農力度,穩步實施了“五通雙建兩免六保”工程,農村面貌和農民民眾的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廣泛開展了“知民情、解民憂,讓民眾滿意”活動,為民眾辦了一批實事、好事,使民眾充分享受到了發展帶來的實惠。高度重視並切實抓好信訪工作,廣泛開展了信訪工作“雙教育、雙規範”活動,推動信訪工作步入了規範化、制度化的軌道。大力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加快推進普法和依法治理步伐,深入開展嚴打整治鬥爭,有力維護了社會穩定和政治安定。2006年,人民民眾對社會治安的滿意和基本滿意率達到98%。先後獲得“全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先進市”、“信訪工作先進單位”和“平安山東建設模範市”等榮譽稱號。
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積極維護和實現好民眾利益,在多渠道抓好民眾增收的同時,不斷加大對困難群體的救助和幫扶力度,紮實搞好就業再就業工作,健全完善社會保障體系,城鄉居民生活水平有了新的提高。2006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6941元,增長12.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86元,增長14%。全市固定電話普及率達31部/百人,手機普及率達到75部/百人。2006年末,全市城鄉居民儲蓄餘額達到145.4億元,比年初增加12.7億元,人均2.3萬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