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
1963年,劇院創作排演的話劇《豐收之後》參加華東地區戲劇匯演獲得成功,轟動華東舞台。1964年《豐》劇晉京演出,受到黨和
國家領導人
周恩來等的親切接見,在全國產生了巨大影響。尤其三中全會以後,
劇院的藝術生產蒸蒸日上,先後有《決戰》、《沉浮》、《蘇丹與皇帝》、《命運》、《布衣孔子》、《眷戀》、《黃河入海流》、《紅綠燈下》、《流放中的回憶》、《保爾·柯察金》、《森林之歌》、《天鵝之歌》等劇目晉京演出。其中《布衣孔子》獲中國話研會“優秀演出獎”,《黃河入海流》、《天鵝之歌》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
傳統劇目
近五十年來,劇院先後排演了百餘部大型話劇,其中有代表性的有《曙光照耀莫斯科》、 《雷雨》、 《萬水千山》、 《秋海棠》、 《天國春秋》、 《青春之歌》、 《野火春風斗古城》、 《一個老紅軍》、 《迎春花》、 《紅岩》、 《兵臨城下》、 《
霓 虹燈下的哨兵》、 《年輕的一代》、 《豐收之後》、 《千萬不要忘記》、 《赤道戰鼓》、 《向陽嶺》、 《不平靜的海濱》、《一帶鐵人》、 《大刀記》、 《於無聲處》、 《決戰》、 《丹心譜》、 《沉浮》、 《基督山恩仇記》、 《懺悔》、 《探索》、《平原春秋》、 《蘇丹與皇帝》、 《命運》、 《眷戀》、 《燃燒吧,火鳥》、 《戰爭中的三個女人》、 《布衣孔子》、 《黃河入海流》、 《紅綠燈下》、 《流放中的回憶》、 《聖火》、《森林之歌》、 《保爾.柯察金》、 《天鵝之歌》等劇目。
劇院在堅持舞台劇演出的同時,積極拓展影視劇拍攝工 作。自1977年以來,先後派出大量演職員參與影視劇的拍攝《
西遊記》、 《紅樓夢》、 《
水滸傳》、 《高山下的花環》、 《今夜有暴風雪》、 《兒女情長》、 《大決戰》、 《七戰七捷》、 《
大宅門》等許多膾炙人口的影視佳作中均有劇院演職員的身影。1984年劇院成立電視部,開始獨立創作拍攝電視劇,生產製作的多部電視劇在全國和省內獲獎。
公益市場
近年來,作為省直六大院團之一,山東省話劇院的發展態勢在全國的省直院團里應該算是名列前茅的,不管在演員的素質上,還是曾經創作的劇目上,包括演出場次、現在的經營狀況,很多其他省的劇院都很羨慕。的確,像山東省話劇院這樣每年都能保證有一部新創作的劇目面世,而且每年保證至少有125場演出的劇院在全國已經不多了。
因為是省直院團的關係,現在的山東省話劇院主要還是靠國家“養”著,靠國家撥款維持著日常的運營和演職人員工資的發放。即便如此,他們現在也在努力地適應將來院團改制的需求,在兼顧公益演出和走市場的同時,不斷加強自身的獨立性和適應市場化發展的能力。現在的山東省話劇院每年至少要保證125場的演出場次,多的時候能有300場,這其中進校園、下鄉演出和到部隊的公益演出就能占到一半,剩下就是商業演出了。去大學、部隊、基層公益演出是不賺錢的,就是賠本賺吆喝,而努力走市場掙來的錢也基本上和公益演出的成本持平,現在因為有國家撥款的優勢,可以用走市場的收入進行公演,也算是培植未來市場,讓我們儘快獨立的良好方式。
適應觀眾需求
現在的山東省話劇院面對的觀眾群主要劃分為三塊:一塊是在校大學生;一塊是
白領;一塊就是兒童。白領是我們過去一直比較冷落的觀眾群,現在主要還處於培植階段。大學生是主流,而且他們是未來的白領,也是我們培養觀眾的主攻對象。
兒童劇這塊,因為有我省主攻兒童劇的青島話劇院和濟南市兒童劇院,競爭很厲害,所以還是主要向外走,這樣大家都能受益。山東的兒童劇在國內是很有影響力的。
因為面對著今後要進行院團改制、劇團市場化的發展趨勢,身為山東省話劇院主要領導人之一的
徐少華也深深地感受到了話劇市場存在的些許缺陷和壓力,他很清楚讓劇團在單位觀念、經營模式等方面都慢慢地走向市場是今後的大趨勢。但當記者問他對於今後話劇的發展有一個什麼樣的定位時,徐少華卻表示:“提前定位是一個不正確的做法。我們應該針對觀眾的需求來定,作為一個單位,如果不顧市場,在之前就全都定位好,走什麼樣的路子,排什麼樣的劇,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好比你給客人做菜,應該是客人喜歡什麼你做什麼。客人不喜歡吃,你硬把自己的‘拿手菜’給人家吃,那只會適得其反。” 在徐少華看來,現在的文化市場還是比較青睞娛樂和教育於一體的東西。“寓教於樂,我想這永遠不會過時,現在的市場不管是超女盛行還是怎樣,觀眾還是喜歡在娛樂的同時能夠受到教育的東西。正如泰戈爾所說:‘我出版一本詩集也許只有一兩句是我想說的話’,我們話劇今後更應該在這一點上多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