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農機志

山東省志·農機志

山東農具的製作和使用,歷史悠久。在四五十萬年前,山東的先民已開始使用簡單的工具從事勞作。 春秋戰國以後,在長期歷史發展中,特別是經過漢唐宋元時代的改進和提高,山東的傳統農具已經形成完整的系列。明清時代,山東農具發展緩慢,改進很多。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東省志·農機志
  • 作者:山東省志·農機志 編委會
  • 出版時間:1985年
  • 開本:32
介紹,過程,建國之初,建國以後,現在,

介紹

《山東省志·農機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5年,1993年正式出版。全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共設6篇、16章。首篇為環境與區劃,依次為傳統農具、農業機械化、科教與鑑定、農機服務、農機管理。上限起自1840年,下限為1985年。

過程

建國之初

清末康梁變法,在農業方面也明確提出一些改良措施,如學西法、譯農書、設學校、辦農會、購農具、引進農業新技術等。1906年,濟南山東農事試驗場從日本美國購進新式農具30餘種。嗣後,青島煙臺海關也曾輸入過新式農具。1934年,全省機器製造修理業已達87家(其中7家能生產柴油機),年產鐵制農具22.75萬件(部),其中水車產量最多。這些引進或仿製農具的產生,是傳統農具向現代化農具轉化的交匯點,在歷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建國以後

新中國建立後,為發展農業生產,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實行增補、改良傳統農具,推廣新式農具,逐步實現農業機械化的方針。 建國初期,農具缺乏,黨和政府採取“農民自力增補,政府領導支持”的政策,大力增補、改良傳統農具。同時,提倡對傳統農具加以改進提高,以滿足農業生產對新技術的要求,提高了作業質量和效率。 隨著傳統農具的增補改良,黨和政府加強了對半機械化農具的推廣。到1957年,全省共推廣各種新式農具46.39萬部。
推廣範圍普及全省,對發展農業生產起到了很大作用,其中排灌工具發展最為迅速。 1982年前,山東農業機械化基本上是在國家、集體包辦,自上而下地辦機械化道路上運轉的,“計畫供給型”的機制是其基本特徵。其發展大體經過了國有國營農機階段(示範、試辦時期)和國營與集體經營農機交叉階段(發展時期)兩個階段。 1966年到1978年,是山東農業機械化發展中的一個特殊歷史時期。“文化大革命”的10年,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但由於實現農業機械化在當時被看作是“認真貫徹執行毛主席革命路線”而受到重視,山東的農機化恰在這個時期有了較大發展。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山東農業機械化事業在指導思想、發展方針和經營、管理、服務體系等方面開始進行了一系列的調整和改革,進入一個在改革中探索前進的新階段。 隨著農村改革的不斷深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廣泛推行,山東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經濟的發展,為農業機械化創造了新的環境和機遇。到1985年,形成了以戶營農機為主、多種經營形式並存的格局。農村改革以來,農機系統一直在探索尋求生產責任制與農業機械化的結合點和最佳化生產要素的組合方式。

現在

新中國建立30多年來,山東的農機化事業取得了顯著成就。一是農業動力和工具的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為實現農業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全省機耕、機播、機收、機脫、農業運輸及植保、糧食加工等,大都逐步採用機械化、半機械化工具完成。二是建立了比較健全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農業機械化的範圍日益擴大。由只限於種植業擴大到面向農、林、牧、漁,以及農產品加工、農村運輸等方面,進入了產前、產中、產後系列服務的廣大領域。三是農業機械化在農業生產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取得了直接的和間接的、近期的和長遠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