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志·水產志》的編纂工作始於1982年,1991年正式出版。志書以篇、章、節層次劃分, 全書共設7篇,內容依次為水產資源、海洋漁業、淡水漁業、水產品加工、水產貿易、水產科技教育、漁業管理。志書上限始自1840年,下限到1985年。
基本介紹
- 書名:山東省志·水產志
- 出版時間:1991年
- 始於:1982年
- 共設:7篇
內容簡介
山東省瀕臨黃海、 渤海,內陸河流湖泊交錯,水產資源豐富,漁業歷史悠久。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 帝國主義對中國實行經濟侵略,山東漁業受到了嚴重摧殘。1911年,日本漁船侵入山東近海漁場。1914年,日本侵占青島,日本漁輪強行在山東半島近岸漁場連年酷捕, 日本漁商還在青島開設水產株式會社和水產組合魚市場。1917年,北京政府山東省實業廳在煙臺建立了水產試驗場。1923~1929年,山東沿海漁航總局、山東水產講習所以及煙臺、青島、威海等地私營水產冷藏製冰廠等相繼建立、投產。 至1936年,全省機動漁船發展到200餘艘,漁業勞動力10.9萬人,水產品產量達22萬噸,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最高水平。 1937年七·七事變後,山東沿海漁港相繼被日本侵略軍侵占,漁業生產每況愈下。至1945年,全省漁民和木帆漁船比1936年減少33%,漁輪減少到34艘,水產品產量降至5萬噸以下。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除青島外,山東沿海城市和漁港由人民政府接管,漁業生產逐漸得以恢復。1947年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使剛開始恢復的漁業生產又遭破壞。青島市原日偽水產單位被南京國民政府行政院派員接收,先後成立了官僚資本性質的黃海水產公司和青島魚市場。 1949年6月青島解放後,人民政府在沿海成立了漁業推進社和國營水產公司,從而加快了漁業生產的恢復。 新中國建立初期,人民政府及時採取了發放漁業貸款和救濟糧、調整勞資關係、建立水產行政機構和國營水產企業、頒布漁業法規等一系列措施,使漁業生產很快得以恢復。到1952年,全省水產主要指標均恢復到戰前最高水平。在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全省97%的漁民加入了以生產資料集體所有和按勞分配為特徵的高級漁業生產合作社,同時對城市私營漁輪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7年,全省漁業勞動力達13.2萬人,水產品總產量30.1萬噸。 從1958年開始,受“大躍進”的影響,再加連續三年經濟困難,給漁業生產帶來嚴重影響,1962年全省水產品產量下降至23.6萬噸。1963年開始國民經濟調整,全省漁業生產在恢復的基礎上又有所發展。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全省漁業生產管理一度混亂,嚴重影響了水產事業的發展。1970年後,隨著各級水產行政機構的恢復、加強,水產品產量開始回升。1978年全省水產品產量達到74萬噸,漁業總產值突破3億元。 但是,由於機動漁船增長速度過快,近岸漁場連年濫捕等原因,致使主要經濟幼魚資源遭到嚴重破壞;南四湖等湖泊水質污染日趨嚴重,致使數萬畝水面水生植物枯萎,水生動物幾近絕跡。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山東漁業進入了全面調整和初步改革的新的發展時期。1979~1981年, 著重對全省漁業生產結構進行了全面調整,海洋捕撈產量雖然有所減少,但優質魚產量卻明顯增長,近海水產資源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護。1982年開始對漁業經濟體制進行改革,水產品產、供、銷等方面的關係開始理順,逐步形成了生產者、國營水產供銷公司、個體商販、銷區廠礦企業竟相運銷和產銷直接見面的機制。從1984年開始,山東省大力發展水產養殖,到1985年,全省對水產養殖業的投資總額達2億元以上,水產養殖專業戶發展到3萬多個。為漁業生產服務的配套體系基本形成,全省有18個水產研究所、 127個水產技術推廣站、3277名水產科技人員,先後有97項次水產科研成果獲省以上獎勵,並在漁業生產中廣泛套用。水產資源的監督管理也開始走向正規,省和沿海、沿湖市縣都設有漁政監督管理部門,全省配備專職漁政幹部369人。到1985年底,全省已擁有機動漁船1.79萬艘,海水產品產量72.96萬噸,漁業總產值突破10億元,水產品年出口創匯6000多萬美元,山東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越來越顯著。 該志獲1994年全國新編地方志優秀成果獎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