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

2006年12月27日,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以魯政辦發〔2006〕112號印發《山東省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該《規劃》分基礎測繪現狀與需求分析;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主要任務;經費預算;保證措施5部分。

保證措施是:加強基礎測繪法制建設;加大基礎測繪投入;促進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加強基礎測繪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建立規劃實施的監督與評估機制;加強對基礎測繪工作的組織領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省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
  • 印發機關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 文號:魯政辦發〔2006〕112號
  • 印發時間:2006年12月27日
檔案通知,規劃,

檔案通知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關於印發山東省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的通知
魯政辦發〔2006〕11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山東省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已經省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組織實施。
山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
二○○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

規劃

山東省基礎測繪“十一五”規劃
基礎測繪是為國民經濟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基礎地理信息的基礎性、公益性事業。基礎測繪獲得的基礎地理信息,是國家重要的基礎性、戰略性信息資源,是經濟發展、科學規劃、環境保護、資源開發、工程建設等工作的重要依據,是信息化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具和重要保障,在信息化時代愈來愈重要。加快發展基礎測繪,對於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測繪法》、《山東省測繪管理條例》、《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編制本規劃。規劃期限為2006-2010年。
一、基礎測繪現狀與需求分析
(一)基礎測繪的現狀。
“九五”以來,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國家測繪局的大力支持下,我省基礎測繪工作取得了較大的進展。實施了全省1∶1萬比例尺地形圖更新任務,啟動了全省C級全球定位系統(以下簡稱GPS)控制網和三等水準網建設項目,開始進行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採集與建庫工作,完成了國家基礎測繪設施項目山東省單位工程,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各領域提供了基礎測繪服務保障。
1.大地測量成果。全省現有各等級GPS點、天文點、三角點、軍控點14029座,包括1954年北京坐標系和1980西安坐標系兩套平面控制成果;各等級水準點10898座,包括1956年黃海高程系和1985國家高程基準兩套高程控制成果。建立了全省大地測量成果資料庫,實現了大地測量成果的統一管理。
2.遙感影像資料。基礎航攝資料主要有1994年到1998年航攝的覆蓋全省的航空影像和2003年後航攝的約12萬平方公里的航空影像。航攝比例尺在1∶2.5萬-1∶3.5萬比例尺之間,已全部掃描數位化。衛星影像主要有2003年全省30米解析度的陸地衛星(Landset-TM)影像;2003年後全省2.5米和10米解析度的斯波特(Spot)影像;2005年後17市城市規劃區範圍解析度0.61米的快鳥(Quickbird)影像。
3.基本比例尺基礎測繪成果。包括第一代1∶1萬比例尺全要素模擬線劃圖,範圍基本覆蓋全省;“九五”期間完成的1∶1萬比例尺基礎測繪更新成果,以影像地圖為主,有少量的全要素模擬線劃圖和數字線劃圖,範圍除德州外覆蓋全省;“十五”期間製作了2800多幅全要素數字線劃圖;黃河流域山東段800多幅1∶1萬比例尺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正射影像(DOM)數據。小比例尺成果主要包括2002年更新的全省1∶100萬、1∶25萬比例尺數字線劃地圖(DLG)數據;2005年完成的全省1∶5萬比例尺資料庫成果,包括覆蓋全省的數字線劃地圖(DLG)數據、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數字柵格地圖(DRG)數據、地名數據以及330幅數字正射影像(DOM)數據。
4.基礎測繪服務保障。先後為半島城市群、全省海岸帶總體規劃和全省防汛指揮決策,為國土資源、交通、鐵路、電力、水利、城市規劃、林業等部門提供了大量的各種比例尺圖件和數據,為全省重點建設工程提供了測繪技術保障。開發了全省行政區域界線管理、工商經濟戶口管理、東平湖防汛輔助決策等信息系統,完成了我省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威海試點項目,為推動信息化進程起到了積極作用。向社會公開出版發行各類地圖、圖冊1000多萬幅(冊),為宣傳山東、促進經濟發展、方便人民日常生活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5.市、縣基礎測繪工作。各市、縣建立了本行政區域基礎控制網,開展了1∶500-1∶5000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工作。濟南、青島、臨沂等市建立了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東營市建立了穩定的基礎測繪投入機制,威海市建立了全國第一個城市三維地理空間基礎框架。
(二)存在的主要問題。
1.基礎測繪經費穩定投入機制沒有建立。省級基礎測繪經費投入相對不足,市、縣基礎測繪經費投入少、工作發展不平衡。
2.基礎測繪成果定期更新機制沒有形成。現有的省級基礎測繪成果基本是2000年前的資料,現勢性差,數位化程度不高,滯後於經濟社會發展。省委、省政府確定的重大戰略及相應規劃急需的電子地圖無法及時保證,基礎測繪和地理空間框架建設明顯落後於發達省市。
3.基礎測繪成果的社會化套用服務水平較低。基礎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共用的基礎測繪成果供給不足,存在著部門重複建設現象。測繪服務還停留在傳統的資料提供階段,與地理信息技術綜合服務的要求有比較大的差距。基礎地理信息套用創新能力不夠強,公開版基礎測繪產品匱乏。
4.測繪基礎設施水平落後。省級基礎測繪隊伍的技術裝備落後於全國同行業水平。基礎測繪成果管理、存儲環境與設施較差,成果提供手段落後。
(三)面臨的形勢。
當前,測繪的發展正處於以地圖生產為主向以地理信息綜合服務為主轉變的重要時期,測繪的技術手段、產品形式和服務方式都在發生著深刻的變化。以地理信息獲取實時化、處理自動化、服務網路化、套用社會化為特徵的信息化測繪體系正在形成。以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為核心內容的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和套用,拓寬了地理信息服務的領域。測繪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礎和保障作用越來越突出。
我省正處在經濟實力、整體素質、發展地位躍升的關鍵時期。省委確立了“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提出了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前基本實現現代化的總目標。全省“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加快建設製造業強省、現代化半島城市群、環境優美生態省和社會主義和諧山東等戰略任務,對基礎地理信息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需求分析。
基礎測繪是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的一項重要的基礎性、前期性工作。促進科學發展、構建和諧社會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更好的運用基礎地理信息來分析問題、科學決策,需要基礎測繪提供多方位的測繪支撐和保障服務。
1.區域經濟發展對基礎測繪的需求。實施“一個龍頭、三個突破、東西聯動、城鄉統籌、促強扶弱、協調發展”的區域發展戰略,以及“半島城市群、濟南都市圈、魯南城市帶”的城市發展戰略等,需要綜合考慮全省和重點區域的地理環境、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生產要素、產業結構、生態體系等因素,需要基礎地理信息提供可靠的空間輔助決策支持。
2.合理開發利用資源和生態環境保護對基礎測繪的需求。我省經濟社會發展速度快,經濟成長與資源短缺、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建設節約型社會,迫切需要科學規劃城市供水、供熱、供氣、交通,統籌安排城市用水、農業用水、生態用水,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加強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的管理和監督。建設綠色山東和生態省,需要培育和發展森林生態體系,加強城市綠化和村鎮綠化,加強湖區、庫區、濕地、草地、重要水源地和涵養區,以及近海島嶼、山區丘陵、灘涂等重點地區的自然生態系統建設和保護。基礎測繪能在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基礎地理信息是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工具和重要保障。
3.信息化建設對基礎測繪的需求。未來五年,我省信息化建設任務十分繁重,迫切需要基礎測繪工作作支撐。基礎測繪是完善“數字山東”地理空間框架的基礎性工作,是我省信息化建設深入發展和取得實效的關鍵環節。
4.基礎設施重點工程建設對基礎測繪的需求。“十一五”期間,我省公路、鐵路、機場、港口、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繁重,一系列重大工程的規劃、選址、施工、運營管理等方面都迫切需要基礎測繪提供全程服務與保障。
二、指導思想、主要原則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圍繞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發展目標和工作思路,堅持統一監管,加強基礎測繪工作,加快信息化測繪技術體系建設,努力構建以“數字山東”地理空間框架為主體的基礎測繪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基礎測繪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為建設“大而強,富而美”的社會主義新山東作出貢獻。
(二)主要原則。
1.統一監管,分級管理。加強基礎測繪統一監督管理,明確各級政府及其測繪行政主管部門的職責,注重與全國基礎測繪中長期規劃綱要的銜接,加強對市、縣基礎測繪的指導,統籌規劃全省基礎測繪工作。
2.需求牽引,突出重點。深入研究全省“十一五”規劃綱要和各部門專項規劃,認真分析“十一五”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測繪的需求,以需求為導向,合理確定基礎測繪的發展目標、主要任務、重點項目和時序安排,保障重大戰略和重點工程的實施。
3.資源共享,高效利用。強化公共服務意識,充分發揮基礎地理信息公共信息資源的作用,建立地理信息共建共享機制,推動基礎地理信息資源的高效利用,擴大基礎測繪成果的社會化服務領域。
4.體制保障,科技推動。重點解決影響基礎測繪發展的政策性、體制性問題,建立持續穩定的投入機制和定期更新機制,以科技進步為動力,依靠創新求發展,提高基礎測繪的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
(三)發展目標。
1.總體目標。建立完善基礎測繪管理體制和運行機制,基本形成穩定的基礎測繪經費投入機制和成果定期更新機制,實現全省基本比例尺數位化基礎測繪成果陸域全覆蓋,初步構建起以“數字山東”地理空間框架為主體的基礎測繪公共服務體系,全面提升基礎測繪保障能力和服務水平,努力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基礎地理信息的需求。
2.具體目標。
建設1400多個C級GPS點,完成1.5萬公里三等水準觀測任務,精化全省大地水準面,建設20個GPS連續運行基準站,基本建成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
完成3.2萬平方公里基礎航空攝影,購置全省範圍2.5米解析度衛星影像,實現新一輪遙感影像覆蓋全省,建立遙感影像周期性獲取機制。
實施新一輪基礎測繪更新工作,完成全省6400幅1∶1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採集與更新,基本建成省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
加快測繪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測繪成果檔案存儲與服務設施項目,初步建立網路化的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分發服務體系。
實施八項基礎地理信息套用示範工程,加快測繪與經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積極推動經濟社會的全面發展。
三、主要任務
(一)省級基礎測繪任務。
1.建設現代化測繪基準體系。
推進全省C級GPS網建設。2007年6月底前完成全省C級GPS控制網的觀測與平差工作,建成由6個A級點、104個B級點、1414個C級點組成的全省統一、精度可靠的三維空間大地控制網。
精化全省大地水準面。結合全省重力測量資料,在全省4000多公里二等水準路線複測和15000多公里三等水準網平差計算的基礎上,於2007年6月底前完成全省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建立全省厘米級精度的似大地水準面。
開展海島控制聯測。對近海主要島嶼進行大地控制測量,建設陸島一體的高精度空間大地控制網,開展陸島一致的似大地水準面精化工作,建立陸島統一的測繪基準體系。
建設全省GPS連續運行綜合服務系統。結合地震、氣象等行業和濟南、青島等城市GPS基準站建設,在2009年底前再建設約20個地基穩定的GPS基準站,構成全省分布均勻的GPS基準站網,形成全省GPS連續運行綜合服務系統,為測繪、交通、氣象、地震、水利、環保、林業等提供靜態定位、實時定位、基準數據、差分數據、精密星曆、監測監控、移動導航等多功能、多用戶、開放式的公共信息。
2.建立周期性的遙感影像獲取機制。
加強基礎航空攝影。實施基礎航空攝影統一管理,積極申請國家基礎航攝計畫,2008年底前完成對東營、濱州、萊蕪、日照等地約3.2萬平方公里的1∶25000比例尺基礎航空攝影,為新一輪1∶1萬比例尺基礎測繪更新提供現勢性強的影像數據源。開展約5000平方公里1∶8000比例尺真彩色航空攝影,滿足“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的需要。
統籌購置衛星影像。綜合考慮全省資源調查、生態監測、環境治理、城市規劃、防災減災等以及軍事禁飛區基礎測繪更新和重點城市、區域的快速更新對衛星影像的需求,統籌購置衛星影像。“十一五”期間實現全色2.5米解析度和多光譜10米解析度的衛星影像全省新一輪覆蓋,對主要城市規劃區範圍及重點區域,按年度購置解析度優於1米的衛星影像約7000平方公里。
3.啟動基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採集與更新工作。
啟動新一輪省級基礎測繪更新工作。採用全面更新和快速修測相結合的方法,完成全省6400幅1∶1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採集與更新。通過新老影像的對比和實地踏勘,分析不同地區地物地貌的變化情況,確定出全面更新和快速修測的範圍。根據全省區域經濟發展戰略和城鎮化建設的要求,對全省縣級以上城市駐地、半島製造業基地、黃河三角洲和沿萊州灣經濟區等地區原則進行1∶1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全面更新,包括數字正射影像(DOM)、數字高程模型(DEM)和數字線劃地圖(DLG)。對一些地物地貌變化不大的地區要全面更新1∶1萬比例尺數字正射影像(DOM),在已有線劃圖和調繪資料的基礎上,利用遙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現狀調查等資料,採用快速修測的方法,更新1∶1萬比例尺數字線劃地圖(DLG)和數字高程模型(DEM)。
更新1∶5萬、1∶25萬比例尺地理信息數據。充分利用1∶1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更新成果和遙感影像,對全省1∶5萬、1∶25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進行更新,提高其現勢性。
開展海島測圖工作。測制近海35個有居民島的1∶1萬或1∶5千比例尺地形圖,製作全省島(礁)分布影像圖,為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海域管理、海洋資源開發、海洋生態保護、“海上山東”建設提供測繪保障。
4.建立省級基礎地理信息資料庫。
更新全省大地測量資料庫。將全省C級GPS網、大地水準面精化、海島聯測、GPS基準站等成果統一納入到資料庫中,與原有控制點成果實行統一管理,並根據測量標誌普查、遷建情況及時對資料庫進行更新和維護。
建立原始遙感影像資料庫。將不同時期、不同比例尺的基礎航空影像和多源、多時相、多解析度、多光譜特徵的衛星影像,建立原始遙感影像資料庫。
建立數字正射影像(DOM)資料庫。包括1∶1萬比例尺影像地圖數據、數字正射影像(DOM)數據和1∶5萬比例尺數字正射影像(DOM)數據以及相應的元數據。
建立數字高程模型(DEM)資料庫。包括1∶1萬、1∶5萬、1∶25萬比例尺的不同格網間距的數字高程模型(DEM)數據和相應的元數據。
建立數字線劃地圖(DLG)資料庫。包括1∶1萬、1∶5萬、1∶25萬比例尺的數字線劃地圖(DLG)數據和相應的元數據,涵蓋交通、居民地、水系、境界、地名等分類要素信息及其屬性信息。
5.強化省級基礎測繪設施建設。
提高現有基礎測繪設施水平。進一步擴大省級數位化測繪生產基地的規模,加大基礎測繪設備購置力度,特別是海量數據存儲設備,逐步完成基礎測繪設備的升級換代。
實施測繪成果檔案存儲與服務設施項目。改善資料檔案存儲環境和管理模式,建成信息化程度較高的現代化測繪資料檔案館。包括建設檔案信息庫、檔案存儲系統、檔案管理系統、業務辦公系統、運行支持系統等。
建立基礎地理信息分發服務網路體系。建設分發服務網路、資料檔案目錄資料庫、元資料庫、基於政務網和網際網路的入口網站、基於網路地理信息系統(WEBGIS)的網上查詢和檢索系統以及數據發布和成果交換系統,最終實現網路化、“一站式”的基礎地理信息服務。
6.編制綜合省情地圖集。
編制綜合省情地圖集。用圖集的形式反映全省自然、社會、經濟、人文等狀況,形象地展示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為政府的科學管理和巨觀決策提供依據。2007年完成資料收集、組稿、編繪、樣圖等工作,2008年完成圖集編輯、印刷、出版工作。根據經濟建設的需要組織編制各種專題地圖集。
開展重要地理信息數據測量與發布工作,規範重要地理信息數據發布使用行為。
7.完善基礎地理信息標準體系。
以國家標準為基礎,結合我省實際,制定和完善數據源獲取、數據採集、質量控制、資料庫建設、成果開發套用與保密、網路交換、信息管理、分發服務等方面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數據標準和技術標準,建立與國際、國家標準接軌的地方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技術標準和規範體系。
按照電子政務建設的要求,制定統一的地理空間信息標準,滿足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各種專題地理信息數據的數據交換與資源共享,為基礎地理信息和電子政務信息的整合奠定基礎。
(二)基礎地理信息套用示範工程。
1.電子政務基礎地理信息平台建設工程。
目的和作用:將各部門實施行政管理和規劃決策所必需的境界、水系、交通、居民地等基礎地理數據加工整理,為電子政務建設搭建基礎地理信息平台,避免基礎地理數據的重複建設。
主要內容:按照統一的技術標準,對現有的基礎地理數據進行加工處理,滿足電子政務建設的標準和格式,並通過政府專網提供給各部門使用,為各部門電子政務信息資源的疊加整合提供統一的基礎平台。針對各部門的不同要求,依靠基礎地理信息資源和技術優勢,通過共建共享的模式,聯合開發各種專題套用系統,實現基礎地理信息與各部門辦公自動化系統、專題信息系統的集成,為各部門行政管理提供空間數據與技術支持。根據特殊需要,利用數字高程模型(DEM)和數字正射影像(DOM)數據,藉助虛擬現實技術,開發空間可視化和虛擬現實產品,為電子政務深層次的輔助決策提供服務保障。
2.“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工程。
目的和作用:通過“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的建設與套用,構建統一的“數字城市”地理空間信息平台,實現城市各種資源的有效管理和共享,推進城市信息化進程。
主要內容:在現有地理空間信息成果的基礎上,針對覆蓋範圍不全、數據現勢性較差等問題進行更新和完善,採用多數據融合、實體化、精細化、單元化等技術手段,構建“數字城市”公共地理信息平台,並實現二維地理信息與三維城市模型的集成聯動;圍繞社會各界對地理空間信息的迫切需求,開發社會公眾信息平台及網路發布系統;在政府統一協調下,開展多種套用示範工程,為全面推進城市信息化套用水平奠定基礎。確保已經列入國家測繪局試點的煙臺、威海項目按期保質完成,積極推薦臨沂、聊城等市申請國家級試點項目,鼓勵有條件的市開展框架建設工作。
3.應急聯動與救助系統空間信息平台建設工程。
目的和作用:建立應急指揮空間信息資料庫,為應急聯動與救助提供統一的信息交換與資源共享空間信息平台,有效應對突發性公共事件。
主要內容:利用全省1∶5萬、1∶1萬比例尺和城市及重點地區1∶2000比例尺基礎地理數據,建立全省基準統一、格式一致、內容標準的空間信息基礎資料庫,為跨地區、跨部門統一指揮提供空間基礎平台。選擇合適尺度的數字正射影像(DOM)、數字高程模型(DEM)、數字線劃地圖(DLG)進行疊加,生成事件發生區域的三維虛擬現實,為救助指揮決策提供真實的空間背景。利用全球定位系統(GPS)、地理信息系統(GIS)和遙感(RS)技術,對事件的發展進行動態、連續監測,準確預測事件的演變趨勢和損失估計,為制定應急預案提供科學依據。依靠測繪技術與資料,為災後重建提供測繪服務與保障。
4.“數字國土”空間信息平台建設工程。
目的和作用:圍繞“數字國土”建設,建立國土資源綜合管理系統,實現對各類基礎資料庫的整合和集成,合理配置和調度現有資源,提高國土資源管理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
主要內容:以濟寧、聊城、德州為試點,利用地理信息系統(GIS)技術,對現有地籍資料庫、土地利用資料庫、礦產資源資料庫、基礎地理資料庫等進行整合,建立數據中心,開發數據中心管理系統,實現各種基礎數據的統一管理。基於空間數據管理平台,對現有各種專題系統進行集成,按照“金土工程”建設的要求,建立統一國土資源政務信息平台,並基於省、市、縣國土資源入口網站,實現國土資源空間數據和屬性數據的信息發布。該項目在2008年底完成,並根據各市、縣國土資源局信息化建設的情況,逐步推廣。
5.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工程。
目的和作用:建立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工作機制,努力做到“村村有影像圖、鄉鄉有規劃用圖、縣縣有大比例尺地理信息資料庫”,為新農村建設提供及時可靠適用的測繪保障。
主要內容:圍繞縣域規劃、城鎮規劃、村莊合併與綜合整治、涉農重大工程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測制和更新1∶5萬、1∶1萬和1∶2000比例尺地形圖或影像圖。圍繞基礎設施村村通工程、農家樂旅遊、生態農業建設等,開發適合農業、農村、農民特點和需求實用專題地圖,編制出版物美價廉的地圖讀物,開展送圖下鄉活動。圍繞村鎮規劃電子資料庫建設、農村土地管理信息系統建設、農作物生長監測與評估系統建設、精細農業等,開展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地理信息平台建設。2008年底前,開展國家和省級試點工作,探索建立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的技術體系、標準體系和系列產品模式,總結經驗逐步向全省推廣。
6.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遙感技術綜合套用工程。
目的和作用:充分利用各種遙感資料,發揮遙感影像處理技術優勢,研究開發各種動態監測系統,主動為政府及有關部門的巨觀管理和決策提供技術支持和決策依據。
主要內容:圍繞國土資源動態監測體系建設,開展城市土地利用動態監測、基本農田保護區監測、礦山儲量動態監測、重點地區礦山生態環境監測、地質災害易發區監測等工作。圍繞數字環保工程建設,參與全省水質、土質、空氣品質和生態體系監測,重點監測土壤侵蝕、沙化、鹽漬化、水土流失、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變化。圍繞森林資源動態監測系統建設,為森林資源調查、沙化荒漠化調查、野生保護動物調查、濕地調查、公益林調查的提供資料與技術支持。基於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結合技術,開展地理信息快速更新方法研究,建立基礎地理信息快速更新體系。
7.重大戰略、重點工程建設測繪保障工程。
目的和作用:圍繞省委、省政府的重大戰略和重點工程建設,優先安排重點發展戰略和重大工程建設區域的基礎測繪工作,滿足其規劃、設計、施工和管理對基礎地理信息的需要。
主要內容:優先安排縣級以上城市駐地和全省百鎮千村等區域基礎測繪更新任務,為城市化戰略的實施提供基礎測繪保障。優先安排膠東半島城市群基礎測繪任務,服務於半島製造業基地的建設。開展黃河三角洲和沿萊州灣經濟區基礎測繪保障工作,滿足該區域綜合開發對基礎地理信息的迫切需求。圍繞青島至榮成城際鐵路、黃大和德龍煙鐵路,“五縱四橫一環”高速公路網,南水北調東線和膠東輸水幹線工程和遠程輸電線路工程等重點工程建設,開展基礎測繪工作,保障工程建設的順利實施。做好港口建設、機場改建、電廠建設等各項工程的測繪保障工作,發揮測繪基礎性、先行性作用。
8.導航電子地圖資源共享平台建設工程。
目的和作用:製作公開版的導航地理框架數據,為社會公眾移動位置服務提供資源共享平台,避免導航地理框架數據的重複生產,消除泄密隱患。
主要內容:參與國家“衛星導航套用的電子地圖資源共享平台”建設,重點製作城際導航框架數據和城市導航框架數據,並逐漸拓展到移動定位服務領域。城際導航地理框架數據以1∶5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和GPS公路網數據為基礎,城市導航地理框架數據以1∶1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為基礎,通過車載GPS數據採集技術,實現城市道路、城際間高速、國、省、縣、鄉路之間的連通,建立全省導航電子地圖資源共享平台。2006年完成青島等10個市範圍導航電子地圖資源共享平台建設,2007年拓展到全省,以後每年進行定期更新。
(三)市、縣級基礎測繪任務。
1.建設D、E級GPS網。在全省C級GPS網的基礎上,完成各市、縣行政區域內D、E級GPS控制網的加密工作,形成全省基準統一的測繪基礎控制網,向全社會公布使用,禁止建設相對獨立坐標系統。加大測量標誌保護力度,把測量標誌管護職責延伸到鄉鎮國土資源所,列入目標責任制考核,切實提高測量標誌完好率。鼓勵市、縣開展連續運行GPS基準站建設和套用,滿足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對位置服務的需求。
2.開展1∶500-1∶5000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採集與更新。
採集和更新1∶500、1∶1000、1∶2000、1∶5000基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實現城鎮規劃區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全覆蓋,提高地理信息儲備和供給能力。推動地籍圖和地形圖測繪相結合,實現地籍圖和地形圖一次完成或相繼完成,同時滿足地形測量規範和《城鎮地籍調查規程》的精度和詳細程度要求,避免重複測繪。
3.建立大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系統。
積極開展基礎地理信息系統建設,對大比例尺基礎地理數據實行有效的存儲、管理、套用和維護。鼓勵市、縣國土資源部門利用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整合各種專題信息,研建“數字國土”地理信息基礎平台,推進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
4.做好測繪服務與保障工作。組織實施本行政區域內的地圖(冊)編制與更新工作。積極開展“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建設,為城市信息化建設搭建統一的空間信息平台。深入農村調查研究,及時準確把握新農村建設對測繪的需求,做好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工作。
四、經費預算
(一)省級基礎測繪投資經費預算。
省級基礎測繪任務是規劃的基本任務,是基礎測繪經費的主要投資方向。基礎地理信息套用示範工程是在實施省級基礎測繪任務的基礎上,結合有關部門的實際需求,採取合作建設、成果共享的方式實施。省級基礎測繪任務和基礎地理信息套用示範項目經費由省級財政投入。
依據財政部、國家測繪局1999年發布的《測繪生產成本定額》測算,“十一五”期間,省級基礎測繪項目總投入經費為16752.85萬元。其中,爭取國家測繪局投入1300萬元,主要用於
GPS連續運行基準站建設、基礎航空攝影、1∶5萬和1∶25萬比例尺數據更新、海島測繪以及檔案存儲與服務設施項目;結合土地利用影像資料庫建設項目經費500萬元;省財政投入14952.85萬元。
(二)市、縣級基礎測繪投資。
按照法定的基礎測繪分級管理原則,各市、縣要根據本級基礎測繪的內容和更新周期的要求,依法編制本行政區域的基礎測繪規劃,將基礎測繪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畫和財政預算。青島市作為計畫單列市,要自籌資金完成轄區內的1∶1萬比例尺基礎地理信息數據採集與更新任務,並與省級基礎測繪規劃、年度計畫相銜接。市、縣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做好基礎測繪項目的安排與實施工作。
五、保證措施
(一)加強基礎測繪法制建設。
堅持依法行政,加強基礎測繪的統一監督管理。建立健全基礎測繪政策法規體系,制定和完善基礎測繪項目管理、基礎測繪產品質量管理、基礎測繪成果管理和套用等政策法規。建立基礎測繪經費穩定投入、成果定期更新和共建共享機制。完善基礎測繪執法監管體系,全面提升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
(二)加大基礎測繪投入。
加大基礎地理信息更新投入和需求迫切的重大測繪工程、新農村建設測繪保障等專項投入,支持開展基礎地理信息套用示範項目,加強基礎測繪設施建設。發展改革、財政、測繪等部門要加強協調配合,及時制定基礎測繪規劃和年度計畫,做好財政預算和審核,確保基礎測繪經費及時到位。要健全基礎測繪經費的使用、監管和績效評估機制,提高政府投資效益。
(三)促進地理信息資源共建共享。
統籌基礎測繪與專業測繪工作,特別是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與低等級控制網建設,避免重複測繪。統籌省、市、縣級基礎測繪協調發展,實現省、市、縣三級基礎測繪成果共享。及時發布成果目錄,促進基礎測繪成果廣泛套用。加強測繪與專業部門之間的合作,研建各種專題管理系統和套用系統。建立測繪與專業部門之間的地理信息資源交換機制,利用專業地理信息更新基礎地理信息的相關要素。
(四)加強基礎測繪隊伍建設和科技創新。
完善人才引進、培養、使用和評價制度,營造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環境,為優秀人才脫穎而出創造條件,造就一支設備精良、技術精湛、質量過硬的專業基礎測繪隊伍。實施“科技興測”戰略,加大測繪科技投入,積極引進新設備、新技術,加強與大專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開展地形圖快速修測工藝研究、資料庫更新技術研究、測繪標準體系研究、成果套用開發研究,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五)建立規劃實施的監督與評估機制。
要加強對基礎測繪規劃實施的組織管理,強化規劃、年度計畫、預算和項目實施的有機銜接,建立基礎測繪規劃實施的監督、檢查和評估機制,形成規劃執行的監督評估工作體系。適時開展規劃實施情況評估,及時提出加強規劃實施管理的政策措施和修訂方案。要進一步完善基礎測繪計畫管理制度,加強基礎測繪項目管理。
(六)加強對基礎測繪工作的組織領導。
各級政府要加強對基礎測繪工作的領導,落實目標責任制。要建立地理信息共建共享協調機構,建立基礎地理信息資源更新與套用的工作機制。各級測繪行政主管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切實做好基礎測繪規劃、年度計畫和基礎測繪項目的實施工作。有關部門要密切配合,加強對基礎測繪規劃實施的協調、管理和支持。新聞媒體要加強測繪宣傳,使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進一步了解測繪、關心測繪、支持測繪,努力營造測繪事業發展的良好氛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