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海岸濕地中底棲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分類學研究》是依託中國海洋大學,由胡曉鐘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海岸濕地中底棲纖毛蟲原生動物的分類學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胡曉鐘
- 依託單位:中國海洋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當前國際纖毛蟲原生動物的研究中,極端生境區系及多樣性備受人們的關注。海岸濕地作為一獨特的生境,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與利用、水域生態繫結構與功能的維持和發揮等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近20年來,我國北方海岸帶自由生活纖毛蟲的分類及系統學等研究已取得了大量成果,但作為重要構成的底棲類群,人們迄今仍了解甚少。本工作擬以山東省海岸部分典型濕地為採樣點,採用形態學、分子及細胞學等現代手段,初步開展極端條件(乏氧、低鹽、快速溫鹽變化、惡劣理化環境等)下底棲纖毛蟲的形態分類學及區系構成的研究,澄清傳統分類學中的混亂和錯誤,填補國內該生境纖毛蟲研究的空白,並以部分關鍵類群的細胞發生學為重點,揭示其個體發育與系統地位的關係,同時為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為纖毛門內相關類群的系統演化分析提供第一手的基礎資訊。
結題摘要
項目執行3年來我們主要以山東省海岸部分典型濕地為採樣點,採用經典形態學、分子和細胞學等技術方法開展了對其中底棲纖毛蟲的分類學及區系構成的廣泛調查研究。工作內容包括種類鑑定,形態統計性狀的分析、纖毛圖式、銀線結構和分子生物學特徵等現代分類學指征的給出與建立,對國際(國內)目前存在混亂、不詳、錯誤解讀種類的廓清,對具有重要演化意義種類的細胞發生學研究;同步進行關鍵類群的SSU rRNA基因測序工作。完成了對31種纖毛蟲的分類鑑定,建立了2新屬、12新種、1新組合和3新模,對1屬5個種給出了新定義;同時開展了對4種纖毛蟲的細胞發生學研究。開展了對27種纖毛蟲的18S和28S rRNA以及微管蛋白基因的測序工作,向國際資料庫提交了42條新序列。在上述工作的基礎上,開展了對2個目(鉤刺目、散毛目)、5屬和13種纖毛蟲的系統位置之探討。另外,國內較早運用改良的聚氨酯泡沫塑膠塊法開展了海洋近岸海域的污染監測。發表了16篇學術論文,其中本領域國際主流刊物13篇,國內學報級刊物3篇。以本項目為依託,課題組新招收碩士、博士研究生5人和博士後1人、畢業博士3人和碩士1人、出站博士後1人;17人次參加了4次國際和1次國內學術交流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