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平原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安全性評價

《山東平原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安全性評價》是由山東省地質調查院擔任第一完成單位,楊麗芝、劉春華、劉中業、衛政潤、朱恆華、龐緒貴、徐建國、徐華、劉治政、張濤擔任主要完成人的一項科技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平原地區地下水資源與環境安全性評價
  • 主要完成單位:山東省地質調查院
  • 主要完成人:楊麗芝、劉春華、劉中業、衛政潤、朱恆華、龐緒貴、徐建國、徐華、劉治政、張濤
  • 等級:二等
  • 獲獎序號:20170045
  • 獲獎證書編號:KJ2017-2-32
  • 獎種:國土資源科學技術獎
項目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山東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水資源的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地下水超量開採和不合理開發利用,生活及工業污廢水超標排放及由此引發水資源污染,導致地下水資源數量、質量發生變化,環境質量和供水安全問題日趨嚴重。為查明區內水文地質條件、地下水資源量及水質、水污染現狀,中國地調局於2003、2006年分別部署了“華北平原(山東部分)地下水資源綜合調查”、“山東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華北平原)”項目。項目起止時間分別為2001~2002年,2006~2009年,項目編碼分別為200110400003、1212010634603。
項目的主要目標任務:建立黃河以北山東平原地區第四系水文地質模型,進一步查明地下水形成與演化規律、地下水開發利用潛力、調蓄能力和生態環境功能;查明區內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狀況,綜合評價地下水水質和污染程度及變化趨勢,編制地下水污染防治區劃,建立地下水污染調查評價信息系統,為該區地下水污染防治、地下水資源可持續利用以及保障飲水安全提供科學依據。
項目主要創新如下:①揭示了山東平原地區地下水演化特徵,診斷了強烈人類活動影響下山東平原地區各地下水系統的地下水資源量、超采狀況和可利用潛力,分析了大規模超採下區域地下水補給、更新變化規律,以及地下水漏斗加劇而驅動地質環境災變的機制和閾值。②首次闡明山東平原地區地下水的資源、生態和環境功能時空變化規律。識別和確定2個應急水源地,圈定1個優級可調蓄區。③首次發現華北平原(山東)不同類型人類活動區,地下水污染各具標識特徵。城鎮、工業園地下水污染特徵是以NO3污染物為主;農村人口聚集區以NO2污染物為主;農業種植區以NO3、NO2和NH4污染物組合污染為特徵;養殖場及周遍地區以As與NH4+污染物並存為主、且Fe濃度偏高;石油開採存儲區:鹵代烴和單環芳烴有機污染物;垃圾填埋區以NO3和耗氧量污染指標超標為特徵,為有的放矢地防治地下水污染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同時,實現了成果的信息化和資源共享。
經專家審查和鑑定,該成果手段先進,資料翔實,結論正確,總體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砷污染來源研究方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本項目的實施進一步提高了地下水合理利用與水環境安全保障,為該區國土規劃、環境保護等方面提供了科學依據。其中地下水有機污染調查評價工作在山東省屬於首次開展,對於我省在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及魯中南山區開展地下水污染調查工作具有示範意義。該成果已引起山東省環保廳有關部門高度關注和重視,並邀請我單位為技術支撐單位,指導部署我省工業園區地下水污染調查工作。依託該項目,培養博士生2名,撰寫論文17篇,其中EI收錄論文6篇,博士論文兩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