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東呂劇博物院
- 地點:廣饒縣城
- 開放時間:2003年10月15日
- 總建築面積:6821平方米
博物院簡介,館內項目溯源,
博物院簡介
山東省呂劇博物院位於呂劇的發源地廣饒縣城,與東營市歷史博物館、廣饒縣博物館合署。2003年10月15日正式對外開放。山東省呂劇博物院是當今中國唯一一家收集、整理、研究呂劇這種藝術形式的博物院。總建築面積6821平方米,山東呂劇博物院由展館、文物庫房、文物陳列廳等部分組成。展品主要集中了中國近代以來呂劇經典劇目的劇情、場面,通過圖片、沙盤等形式再現近百年中國農村的文化生活。還有該院向社會徵集的大量呂劇創始期主要戲班、戲社遺留的服裝、樂器、劇本、道具等。
館內項目溯源
《呂劇起源與發展專題展》共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呂劇的起源”,介紹了呂劇的早期形式化裝揚琴的產生和發展,並用雕塑的形式形象地展示了呂劇的成形劇目《王小趕腳》初演時的場景,同時還展出了我縣北部一些早期呂劇藝人商業興、關雲霞、時殿元等人曾經使用過的揚琴、墜琴、鼓板等樂器。第二部分“呂劇的發展與繁榮”,展示了新中國成立後,呂劇事業輝煌的歷史。20世紀50年代,一台《李二嫂改嫁》唱紅了全國,樹立了我省地方戲改革發展的一面旗幟,奠定了呂劇在全國地方戲中的位置,表明呂劇藝術的發展達到了一個新高峰,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發展時期。本部分用復原場景和投影的形式,再現了《李二嫂改嫁》演出時的情景。同時還展出了部分歷史劇照、演出服裝、早期劇本等,還對省內部分地市級以上呂劇團(院)和部分藝校及呂劇發展史上10位著名呂劇藝人作了重點介紹。第三部分是“領導的關懷”,以圖片形式展示了呂劇在近50年的發展中,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關懷和厚愛。
整個展覽共展出呂劇文物200餘件,設定展帶80米。較全面地反映了呂劇事業發展脈絡和對我國曲藝事業做出的突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