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後五音吹

山後五音吹

山後五音吹,福建省泉州市傳統音樂,泉州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山後五音吹,又名伍音吹、五音。源自武樂,已有400多年歷史,清乾隆時《泉州府志》便有記載,演奏時氣勢威武雄壯、震撼人心,似百萬雄兵賓士沙場。

2010年,山後五音吹經泉州市人民政府批准列入泉州市第三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項目編號:Ⅱ-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後五音吹
  • 批准時間:2010年
  • 遺產級別:市級
  • 遺產類別:傳統音樂
  • 項目編號:Ⅱ-6
  • 申報單位:鯉城區金龍街道坑頭社區山後大鄉老年人協會
歷史淵源,基本特徵,代表作品,傳承保護,傳承人物,保護措施,社會影響,榮譽表彰,社會活動,

歷史淵源

山後五音吹的來源,據一位專家考證認為,是從泉州籠吹中分離出來的一種民間音樂,屬於武樂。籠吹(古稱“古吹”)本是古代官府用於迎來送往的音樂,後從中分離出大鼓吹、紅甲吹、五音吹等,並流入民間。
相傳明洪武時南京兵部派員到泉州衛所,並隨帶樂工樂譜,後隨戍職人員還鄉,把五音吹樂留存民間,並與泉州的什音、戲劇音樂相融合,而得以流傳。
從明、清到民國,五音吹就用於各種迎神賽會、妝人遊街、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
新中國成立以後,山後五音吹經常參加節慶踩街和遊園活動。

基本特徵

主要特徵
山後五音吹高亢激越,樸實流暢,間以眾唱和,曲詞通俗,行腔自由,演奏雄渾有力,節奏強烈,鑼鼓聲喧。經常是許多曲牌連串一起吹奏,其內容一般是大兵出師、征戰、凱旋等。其旋律經常出現切分音及進行曲的節奏,演奏方式獨特,長年活躍於泉州各種節慶、民俗活動中。
主要形式
山後五音吹演奏形式有兩種:一是定點場地的演奏,吹奏人員一般由7—11人組成,加上若干演唱人員,整個團隊約有20人左右。二是行進間演奏,演奏時一般由鼓梆開場,而演奏曲目則由一個老吹手開吹,然後全體樂隊人員跟進。
演奏樂器
山後五音吹演奏樂器有鼓、大鑼、大鈸、小鑼、小鈸、吹。

代表作品

山後五音吹演奏曲目原有100多首,現代僅存20多首,部分為“工義譜”,部分僅有文字唱詞,均為口授相傳。主要曲牌名有:軍前仕、點艷兵、伴將台、半空中、安子見、打七下、捷利、利錦、風入松、回軍尾、百家春、上小樓、得來、祭墓、小花鼓、郭先楚、貴子圖、大開門、坤姜、昭君悶等(以上牌名多為記音字,不全準確)。

傳承保護

傳承人物

山後五音吹代表性傳承人物有:陳金象、陳海傑。
陳金象,男,漢族,1955年10月出生,泉州鯉城區人,泉州市第四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山後五音吹”。1968年師承其父陳爾獅學藝,得其真傳,很快就掌握了嗩吶的演奏技藝,並加入了五音吹的演奏隊伍,習慣使用3號嗩吶演奏。經常參加市、區政府的節慶踩街、遊園活動,20世紀80年代後期把五音吹的演奏技藝傳授給陳建雄、陳東星等年青的一代。
陳海傑,1954年8月出生,泉州市第五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承項目“山後五音吹”。致力於培養五音吹的傳承人工作。把五音吹的演奏技藝傳授給陳小平、陳國慶、陳子夜,使他們成為山後五音吹的第五代傳承人。

保護措施

2016年1月19日,泉州市鯉城區民政局批覆同意泉州市鯉城五音吹協會成立登記。

社會影響

榮譽表彰

2002年,五音吹樂隊參加了2002年鯉城區海絲文化節的民間音樂比賽,獲得二等獎。
2010年8月,五音吹樂隊參加泉州市第四屆民間音樂邀請賽,獲得一等獎。
2012年2月,五音吹樂隊參加泉州市第五屆民間音樂邀請賽,獲得一等獎。
2018年10月26日,第八屆泉州民間音樂邀請賽在泉州府文廟廣場舉行,由鯉城區文體新局選送的山後五音吹獲得邀請賽一等獎。

社會活動

2018年2月2日,泉州市鯉城五音吹協會與泉州市高甲戲傳承中心應邀到海南省參加該省2018年精品劇目惠民演出,攜手獻演了高甲戲、折子戲和“五音吹”。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