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嶺新貌

山嶺新貌

《山嶺新貌》是 20世紀60年代畫家吳鏡汀創作的一幅中國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 山嶺新貌 
  • 畫作類型:中國畫
  • 作者:吳鏡汀
  • 規格:108×40.5cm
  • 創作時間:20世紀60年代
山嶺新貌
1921年,在北京中國畫法研究會舉辦的一次展覽上,有位畫家的作品引起了觀者的廣泛關注。時人評價,茂密蒼秀,兼而有之!他就是吳鏡汀。這位自幼嗜畫,天賦卓然的畫家後來成為北京山水畫派的一位重要人物。
吳鏡汀(1904-1972),祖籍浙江紹興。他的《山嶺新貌》作於20世紀60年代,與之前創作的山水畫有幾處不同。
首先,透視不同。《山嶺新貌》的透視與以往的傳統山水畫有一定的差別。傳統山水畫的視角是以“三遠”為法則,較多採用以高為遠。《山嶺新貌》這幅畫則不然,它更接近於真山水,畫裡有一點焦點透視的味道。這樣的山水,看上去更接近自然的景色。是選取了自然景色里某一個局部,其左右兩邊,似乎感覺還可以延伸出去。雖然“高遠”被真實的“高”替代,可仍未完全脫離傳統山水畫的空間營造。
其次,畫法不同。這一時期作品,按吳鏡汀自己的說法,“皴法零亂,筆墨生疏,也不夠協調”。果真如此嗎?就這幅畫來看,之前以線條來表達濃淡疏密的“皴”法,被水墨暈染替代。樹法和山法,也不似以往,失去過去的“範式”。筆法由規矩,走向恣意多變。這種從現場臨境寫生中,提煉出的畫法,似乎更接近西方水彩畫的表現形式。這樣一來,畫面“平面”消解,空間增加,對象更趨於“真實”。看似條理的皴法被“零亂”,清潤的筆墨也被“生疏”,其實不然,這些都是表現對象時,畫家作出的一些繪畫上的探索。通過不斷寫生,畫家有意地去改變舊的技法程式。他說,“當我深入生活中的時候,首先遇到的問題是如何運用原有的一套技法來變現今天的山河面貌。面對真山真水,感到很多困難。完全用舊一套辦法寫生,就難免畫得面貌陳舊,沒有生氣。”之所以如此,重要的一個原因是當時的藝術創作強調“為工農兵服務的方向”,要大膽革新。吳鏡汀的山水畫,早期力仿古人,筆墨華滋,氣韻蒼沛。他從金鞏伯學,臨宋元名作,得筆墨竅要;於王石谷,得下筆酷肖。在1962年吳鏡汀畫展的序言裡寫道,“他最初從清初王石谷入手,繼又遠窺宋元名作,臨摹體會,刻意鑽研。”據畫家自述,他十幾歲開始學畫,深得畫家金北樓、陳師曾器重。在先生們的指導下,通過臨摹古畫,學習畫論,逐步掌握了一些傳統技法,打下了傳統繪畫的基本。至解放後,吳鏡汀也一直臨畫不懈。與吳鏡汀18歲就相識的秦仲文,曾在一篇文章提及:“而比之1960年以前之作,前者尚不免有偏多於精意刻畫自然、短於大自然發揮之趣。”
再次,設色不同。之前,吳鏡汀的山水畫基本是傳統的設色套路,淺絳與青綠並重,也沒有突破中國傳統山水畫設色的藩籬。《山嶺新貌》則有改變,我們看不到舊有繪畫設色的影子,畫裡色彩一如我們自然界裡的顏色,帶有那么一點點“寫生”的味道,那么一點點“空氣”的成分,虛實濃淡,葉綠山翠,如我們平常眼之所見。
從次,詩體不同。“前天山坡過,山上有四多。荒草沒膝,荊棘刺棵滿山坡。狐兔跑不歇,處處野雞窩。今天山坡過,山上有四多。廠房林立,鋼筋器材滿山坡。工人忙不歇,馬達高唱躍進歌。”單就畫中詩,其實也是新體,非古之詩法。對於一個中年得學填詞之法,一夜填詞二十餘首的詞之怪才,顯然這也是被“現實”了。
最後,內容不同。傳統的中國山水畫,表現的是自然的景象和景物,畫的景不“實”,在於養心。而《山嶺新貌》除了這些,還多了一個服務於社會。畫,在保留了中國傳統山水裡的一些東西之外,繪畫的主體發生改變,不再是純粹的山水,而是加入了一些新元素——建設的景象——工地、汽車、帳篷、吊塔等。從這可以看出,對傳統技法浸淫幾十年的老畫家,新中國成立之後,他們的繪畫方式和審美思想在轉變。當他們接觸到現實生活時,急於表現眼見的一切所見,但又不願拘泥於“舊筆陳墨”,於是開始大膽嘗試畫新的內容,來反映新的事物,描繪新時代祖國山河的變化,從而表達一個文藝工作者在社會主義改造中,在藝術創作中所採取的態度。從某種角度講,《山嶺新貌》帶有一定“主題化”創作的特點,為時代的產物。
以上幾處“不同”,是有它客觀的歷史條件的。據吳鏡汀講,“解放以後,我從學習毛主席文藝理論里得到啟發和力量,我決心遵循黨的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擺脫模仿古人,閉門創作的傾向,走向面對生活,反映現實的道路。”這一時期藝術創作的路線,就是提倡“現實主義”,為“工農兵”服務。從1954年開始,吳鏡汀走出畫齋,尋游名山大川,行程萬里,不斷地從生活中汲取創作的靈感。在秦仲文看來,這一階段吳鏡汀的創作,是“深入生活源泉”,“有的在現場作適當剪裁,有的根據速寫加工複製,使它儘量符合客觀現實,而又與傳統形式相適應”。為了適應新的形式,吳鏡汀主動開始求變。畫家黃山歸來,中國美協召集他們開座談會,與會的畫家也表示:“國畫家們在今後應多到生活中去,多作寫生練習,不只是要到名山大川去,而且要隨時隨地尋找美麗風景作畫。通過生活實踐和藝術實踐,為國畫創作開闢新的道路。”特別是1958年以來,吳鏡汀完成了秦嶺工地、黃山風景、峨眉積雪和北海之春等作品,基本的創作風格已形成。同是這年五月,北京中國畫研究會舉行第四屆畫展,吳鏡汀有《建設十三陵水庫》參展,這與當時“國畫服務於政治、反映現實生活、創造新風格”是符合的。畫家們深入到現實的鬥爭生活中改造自己思想,力求畫出社會主義內容的新作品,以畫筆積極地為社會主義服務。
每個時代有代表這個時代的藝術精品湧現。我們不必過多地要求藝術家在藝術創作中,強調他們在社會中所處的階級立場,因為作品本身是會“說話”的。同時,每一個時代藝術家的“創新”,即是一種藝術探索的活動,也是藝術進步的動力,值得我們肯定。
有意思的是,早在上世紀20年代,吳鏡汀還是一個攝影“發燒友”,作品有在當時的刊物上發表,格調與他的山水畫一致,風格清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