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塘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設立的地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塘村村民委員會
- 性質:地名
- 所屬地區:湖南省
- 羅馬字母拼寫:Shāntángcūn Cūnmínwěiyuánhuì
山塘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設立的地名。
山塘村村民委員會,1984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以塘,而命名。歷史沿革1958年公社化以後設立大隊。1984年撤大隊設立村,隸屬浦口鄉管轄。1985年撤鄉建鎮。2016年將花椒村、山塘村合併設立花椒村。...
事實上,馮燕平家其實已經搬至隔壁鎮,但馮燕平說:“村民的歡聲笑語是村里最動聽的聲音,我不忍讓這些老人無所依靠,這么多年的相處下來,在我心裡他們也都是我的親人了!”馮燕平表示,將繼續堅守山塘村,把村裡的空巢老人當成自己的父母,讓他們不再寂寞。所獲榮譽 2023年3月,入選第九批廣東省崗位學雷鋒標兵...
山塘村,地理位置優越,水陸交通便利,有洋湖街道門戶之稱。全村轄14個村民小組,1個居民小組,共1215戶,3042人,黨員104人,總面積3.5平方公里,全村2009年集體經濟收入200餘萬元,村民收入水平位居全街道前列,達到14000元。先後被授予省委“三級聯創‘五個好’村黨組織”、市委“先進基層黨組織”、長沙市新農村...
寺廟位於山塘村的西面,原為托山村、灣洋塘村、添泰塘雷村、大漿洞村、沈家車村、羅沙村(1949年解放時村子已消失)等十個村村民合建,是方圓幾十里佛教信徒求子祈福、祭拜神靈的地方。靈山有靈,是附近較大聲響的落歸處。在金秋時節更為明顯,要是大喊一聲,聽餘音,便覺聲音落在了靈山寺竹林深處。在南宋時...
1984年,實行政社分設,大隊改為行政村,成立中華村村民委員會。人口信息 中華村境內有甪巷、扶桑、張家涇、蒼浦涇、長浜等自然村落,為村民集中居住點。解放初期有龍門、長浜、扶桑3個行政村,後撤銷。截至2022年末,村內有13個村民小組,505戶農戶,戶籍人口 1859 人。經濟發展 改革開放後,中華村在第一、第...
新建江村村民委員會是1984年設立的地名。地名含義 “新建江”指新建江大隊,故此得名。歷史沿革 清代,地屬五保三區,民國時期屬呂巷區山塘鄉,解放初,屬呂巷區廊下鄉,1956年成立新建江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成立廊下人民公社,屬新建江生產大隊,1962年劃出西部7個生產隊建山塘大隊,後經調整為10個生產隊...
岩口塘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岩指岩洞,塘為山塘。歷史沿革 1958年3月建立國營回龍圩墾植場,1959年將黃甲嶺公社的興隆、回龍、馬鹿頭三個大隊劃入墾植場,更名為農場,屬興隆工區岩口塘村,2001年成立岩口塘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建制村合併調整,將永濟亭村、岩口塘村合併到永濟亭村。
首塘村村民委員會是重慶市地名,因所處地理位置和職能範圍而得名。地名含義 1951年,因全鄉在此修建第一口山塘,得名首塘,村以首塘為名。同時為處理本村民眾自治事務設立村民委員會。歷史沿革 1949年為石回鄉18保,1950年為石回鄉18村,1958年為龍溪(區)人民公社13管區2連,1961年為但渡人民公社但渡大隊,...
仙姑塘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村境內有一口傳說中仙姑沐浴的山塘,村因塘名。歷史沿革 解放後,1950年屬第五區管轄,1955年6月改以駐地命名粗石江區,1956年5月撤區並鄉,改為粗石江鄉,1966年,撤區並社,設立粗石江人民公社,成立仙姑塘大隊;1984年設立粗石江鎮,成立仙姑塘村村民委員會...
臨武縣南強鎮嶺背塘村村民委員會是歷史地名,來源於所處的位置。地名含義 村四面環山,山嶺背後有一山塘而得名 。歷史沿革 1961年從賽塘大隊分出,成立嶺背塘大隊。1964年併入賽塘大隊。1979年復分出。1978年,析南強另置土橋公社,屬嶺背塘大隊。1984年改社為鄉,成立嶺背塘村村民委員會。1998年,土橋鄉...
石子塘村村民委員會是歷史地名,根據地理概況命名。地名含義 石子塘村因境內峽谷處修有兩口山塘,全由石塊砌成,故名石子 塘。歷史沿革 2016年區劃調整,合村並鎮,將原太陽庵村和石子塘村合併為一個村,新村命名為太陽庵村,村部選址為原太陽庵村部。村委會清朝末年修建了一座學校取名為石子塘學校,現蓋建成村委...
坡塘村民委員會,以境內居民點坡塘得名。年實行農村基層政權體制改革,由坡塘大隊管理委員會改為坡塘村民委員會的地名。地名含義 民居群落建在坡高路陡的山垠上,旁邊有一山塘,故名。歷史沿革 新中國成立初期屬會同縣第一區板山鄉:年屬若水鄉:年屬若水公社板山...
里壟村村民委員會是以地處山塘壟片村里側,初稱里棚,後以地處田壟里而命名的地名 。地名含義 地處山塘壟片村里側,初稱里棚,後以地處田壟里側故名。歷史沿革 解放後屬源口鄉二村,1956年為里壟農業社,1958年與外壟、陳家安並為源口管理區鹿溪生產隊,1961年單獨為源口公社裡壟大隊,1983年底改源口鄉里...
腰古塘村民委員會,該地名來源於古傳說。地名含義 據查,昔因村口有一山塘形似腰鼓而名,後改寫成腰古塘,故而得名。歷史沿革 1949年解放初期時屬邵陽二區立勝鄉第六保;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為先鋒人民公社腰古塘大隊;1961年體制改革為岩口鋪人民公社腰古塘大隊;1963年為岩口鋪人民公社腰古塘大隊;1984年撤社...
守木塘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因村有一山塘在守木樹邊而得名。歷史沿革 1958年公社化時,命名為守木塘村大隊,1966年社教時,守木塘、雞江大隊合併為紅旗大隊,後更名守木塘大隊。1984年改區建制時,命名為守木塘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區劃調整與吉江村村民委員會合併,改名為塔山村村民委員會...
竹根塘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村境內有山塘,塘周多竹,竹根入塘中,故而得名。歷史沿革 解放後,1950年屬第五區管轄,1955年6月改以駐地命名粗石江區,1956年5月撤區並鄉,改為粗石江鄉,1966年,撤區並社,設立粗石江人民公社,成立竹根塘大隊。1984年設立粗石江鎮,成立竹根塘村村民...
布衫塘村,1985年,根據國家《關於實行政社分開,建立鄉政府的通知》精神,東安縣政府發文由布杉塘生產大隊管委會更名布杉塘村村民委員會。地名含義 駐地村前一口形似布杉的山塘得名。歷史沿革 1956年成立布杉塘農業生產合作社,1958年更名為布杉塘生產大隊管委會,1968年更名為布杉塘大隊革命委員會,1981年又改為布杉...
白菊塘村村民委員會 白菊塘村村民委員會,2016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此地原有山塘一口,塘前盛開白菊花而得名。歷史沿革 1984年設立,2016年合併至下壠村。
江南村村民委員會,1998年5月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村處勝山塘江南,故名。歷史沿革 解放初屬餘姚縣勝山鄉。1950年4月為勝山鄉四村,1954年10月劃歸慈谿縣,1959年2月屬勝山管理區,1961年11月為勝山公社勤裕大隊,1983年9月改制並更名為勝山鄉江南村,1992年5月屬勝山鎮,1998年5月併入一灶村。
金石鎮砂石村村民委員會,設村,村部駐砂石而得名的地名。地名含義 以村部駐地而命名。歷史沿革 1949年10月,屬湘鄉縣第十區砂石鄉;1951年8月,屬漣源縣第十六區;1956年5月,屬砂石鄉;1958年人民公社化時,屬砂石人民公社,設立砂石大隊;1961年,析砂石公社置長林、灌湄、砂石3公社,屬山塘區砂石公社;...
為了做到錢款、用工透明公開,打消村民疑慮,理事會還成立了財務監督委員會,從46戶村民中選出監督組成員,每個子項目建設都由理事會、監督組簽字,並交村委會審核,再進行公示,民眾的籌資用途、投工等情況一目了然。“到目前為止,村民已經籌資10多萬元;投勞172個大工,小工245個工日,折合工資63800元。”崔龍慶...
潭龍村人口 1987年,大洲鄉轄:桂欖、供月、馬王、大洲、三榮、甘嶺、福垌、粵發、潭龍、沙沖、益太11 個村公所等11個村公所,48個村民委員會,242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9925人,其 中農業人口29454人, 非農業人口471人。其中潭龍村1634人。有十多個自然村。面積8平方公里。1985年鄉 (鎮) 村概況 潭...
鳳凰縣吉信鎮大塘村村民委員會,該地名來源於村前的山塘。地名含義 因村前有一口大塘,所以得名大塘村。歷史沿革 1949年樹兩頭羊鄉大塘農會,1957年屬於山江叭固鄉大塘合作社,1958年屬於山江公社大壙大隊,1984年屬於兩頭羊鄉,2015年大塘村屬於吉信鎮,名稱為大塘村居民委員會。2016年建制村合併,高山村、大塘村合併...
桂東縣新坊鄉泥塘村村民委員會 桂東縣新坊鄉泥塘村村民委員會,2015年廢止的地名。地名含義 該處四面環山,地形似山塘而得名。歷史沿革 自得名以來,一直沿用,2015年行政區劃調整後,現隸屬於新坊鄉荷塘村。
水利工程 2011年末,利村鄉有小(一)型水庫1座,小(二)型水庫2座,總庫容量166萬立方米。山塘、堤壩571座,水陂120座。交通運輸 利村鄉有瑞贛高速過境。2011年,鄉村通水泥公路率100%,村民小組通水泥路率82%。2011年總客運量8760人次。歷史文化 地名由來 利村鄉以黎姓開基建村得名,後簡書成利村。
截至2011年末,原株木山鄉轄株木山1個居民委員會,姚家壩、清水、望城、中橋、楊家橋、茶家園、栗山、施家巷、株木山、鴨東、鄒家坪、全賦、雲台、笑藤港、馬嘶橋、左家庵、文步橋、韓家沖、竹子碑19個村民委員會;下設3個居民小組、205個村民小組。2015年,原株木山鄉的姚家壩、清水、望城、中橋、楊家橋、...
第十二條 鄉鎮人民政府應當組織開展河道、水塘、山塘、水庫、溝渠等水域治理,保持水體的生態功能。第十三條 村民委員會應當組織清理村內道路、公共場所的堆放物,規範宣傳欄、戶外廣告等設施設定,修繕、處理殘破、損毀的村民集體所有的建築物、構築物,督促村民修繕、處理殘破、損毀的村民個人所有的建築物、構築物...
2、農田水利建設:解放前,由於三潭地處低洼,加上寧江河堤的缺口,三潭是易澇易旱,出了名的窮村,村民只能靠織布、打魚為生,青壯年被迫過番求生。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修水庫,建山塘,開溝引水,積極開展水利建設,三潭村共開挖了100多條排灌溝,大大地改變了耕作條件,使300多畝長期受浸的低壟田變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