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平行後退理論

坡面在被剝蝕後退過程中,其坡度保持不變的理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坡平行後退理論
  • 首創者:W.彭克
  • 發育過程:坡地平行後退現象
  • 主要靠:靠重力剝蝕後退
  • 評價:推動了地貌學的建立
  • 主體:凸形坡為主
理論簡介,發育過程,評價,

理論簡介

坡面在被剝蝕後退過程中,其坡度保持不變的理論。由德國W.彭克首創。他認為坡面在剝蝕作用下是平行後退的,即後退過程中坡度不變,由單一岩性組成的直線坡或由不同岩性組成的陡緩交替的複式坡均是如此。

發育過程

坡地平行後退現象在由斷層活動形成的高峻陡坡、陡坡上出露一系列軟硬相間的水平岩層中,表現最為明顯,可看到由硬岩層構成的一系列陡崖和由軟岩層構成的一系列緩坡的坡度都近似相等。在陡坡平行後退的過程中,緩坡要向坡面後退方向擴展;隨著坡面的後退,高地愈益縮小,坡麓的緩坡平地(山麓夷平面)日益擴大,形成剝蝕平原。這個過程叫山麓夷平過程,這種平原稱為山麓平原。
陡坡的後退是由於重力的剝蝕(崩塌、滑坡)和坡面水流的片狀沖刷,緩坡的夷平則主要依靠坡面水流的片狀沖刷。彭克認為在構造長期穩定條件下,原來高大的山地會愈益縮小其範圍,代之而起的是寬闊的向山外緩斜的山麓平原。如山地主要由硬岩組成,原來山坡很陡,山坡主要靠重力剝蝕後退,則殘存山地與山麓平原之間會有一個明顯的坡折。如山地主要由軟岩組成,則山坡主要靠水流沖刷後退,殘留山地與山麓平原之間呈逐漸過渡,整個地面呈微有起伏的形態。上述兩種地貌發育模式,前者的終極形態以凹坡為主,後者的終極形態以凸坡為主。

評價

彭克的坡面發育理論推動了地貌學的建立。他的地貌發育模式與W.M.戴維斯的不同:彭克認為坡地的剝蝕是平行後退,戴維斯認為坡地的剝蝕是自上而下進行。實際上這兩種模式在自然界同時存在,前者盛行於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區,後者盛行於濕潤多雨區。彭克構想的主要由軟岩組成的山地經水流沖刷形成的凸形坡為主、微有起伏的山麓平原就是戴維斯的準平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