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語言》是英國劇作家哈羅德·品特的後期戲劇作品。該劇創作於1988年,是一部只有十五分鐘的超短政治劇,講述的是一群探監的婦女在監獄門外等待獄警的放行,獄警的狗咬傷了一位老婦人,而老婦人所說的山地語言被禁止使用,使其失去了辯駁的機會。同時,一位善良的女青年替老婦人打抱不平,對獄警抱怨,卻遭受丈夫毒打的故事。
《山地語言》作為品特創作後期中政治劇的代表作,描述了一場存在著各種矛盾的政治鬥爭,揭露了人性中最光輝的愛與美在極權統治下受到壓迫的殘酷現實。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山地語言
- 外文名稱:Mountain Language
- 創作年代:1988年
- 文學體裁:戲劇
- 作者:[英]哈羅德·品特
- 首演時間:1988年10月20日
- 字數:約3000
內容簡介,創作背景,人物介紹,作品鑑賞,作品主題,藝術特色,作品評價,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山地語言》全劇由4個場景構成。戲開場時,監獄的院牆外,一大隊婦女從早上九點到下午五點,在雪地中站了長達八個多小時,等待著被允許探望獄中的親人。等候過程中,因監獄的狗咬傷了一位年長女人的手,一位名叫薩拉·約翰森的年輕女人向一旁看守的軍士和軍官表示抗議,卻遭到他們的羞辱和威脅。隨後,這些女人被告知禁止說自己家鄉的方言,只準使用首都的官方語言,因為他們自己的“山地語言”已經“消亡”,但有違反,必定要受到嚴厲的懲罰。第2場描述的那位手被咬傷的年長女人會見兒子的場景。年長女人見到了自己的兒子,但由於她只會說家鄉話,不會說官話,之前沒能聽懂那些宣布的規定。因此,當她仍然用家鄉話與兒子交談時,被認為是故意違反規定,她與兒子的會面被看守粗暴地打斷。第3場“黑暗中的聲音”一場中,一位年輕女子在等待探視自己的丈夫時,被告知由於疏漏,看守們讓她走錯了門。當她準備走出去時,在走廊里看到“一個頭上罩著頭套的男人被看守和軍士抓著”,年輕女人認出那個男人正是自己的丈夫,但是兩人卻沒能有機會說話。第4場中,場景再次回到接見室。那位囚犯的臉上沾滿了血跡,對面坐著的母親看著兒子受傷,只能保持沉默。之後,即便兒子告訴她所有規定都已經取消了,他們可以使用家鄉話交談了,但是,直到劇終,那位母親再沒有開口說過一句話。
創作背景
品特最初寫作《山地語言》這部劇的時間是在1985年。那年他以國際筆會英國分會副主席身份與美國劇作家、國際筆會美國分會副主席米勒一同訪問土耳其,以表示對那些被關押並遭到虐待的土耳其異見作家的支持。回國後,他根據自己在土耳其那些特殊經歷,特別是有感於土耳其當局禁止庫德人使用自己的語言,開始寫作《山地語言》,但當時並沒能馬上完成。直到1988年,因對英國本土出現的侵犯公民自由等各種不公正現狀的極度不滿,又繼續完成了這部作品的創作。
人物介紹
薩拉·詹森
品特在他主要戲劇作品中對女性的描寫往往帶有性別歧視的色彩,側重於傳統的男性視角,將女性僅視為妻子、母親或性慾對象。《山地語言》中的年輕女人薩拉·詹森則是品特塑造的一位不受性別歧視、極富有人情味同時又有鬥爭精神的崇高女性,但是這樣一位值得尊重的女性在被殖民的國土上遭受著不公的殘暴的對待。
作品鑑賞
作品主題
在西方國家,語言自由表達一直被視作每位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沒有語言自由表達,任何其它表明個體存在的手段也就無從談起。當這位軍官開始宣讀禁令,禁止犯人家屬在監獄裡與探訪家人說自己家鄉方言:“現在聽著。你們都是山區的人。你們聽見我的話了嗎?你們的語言己經死了。被禁止了。在這個地方,不允許說你們的山地語言。你們不能對你們的男人說你們的語言。不允許的。你們都明白嗎?你們不能說它。那是違法的。你們只能說首都的語言。在這個地方只準說這種語言。如果你們要在這個地方說你們的山地語言,就會受到嚴厲的懲罰。這是一條軍規。這是法律。你們的語言被禁止了。它死了。任何人都不許說你們的語言。你們的語言再也不存在了”。監獄之外那些探監的家屬在長達8-9個小時的等待之後,等來的卻是自己被剝奪使用家鄉方言的基本權利。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獄外等候的家屬們受到的傷害是雙重的:言語自由的權利被剝奪之後所造成的精神傷害,以及身體遭受到嚴重侵害。然而他們卻只是無辜受害者,因此很難想像關押在獄中的親人會受到怎樣的折磨。由此,這樣一出“荒誕”劇卻表達出作者對於社會不公正現象無情批判的理性、鮮明的立場。
藝術特色
畫外音
《山地語言》第二場景中“畫外音”的運用,一方面表明,母子間的交流並沒有因禁令而終止,而是通過眼神“心有靈犀”地繼續著。另一方面,戲劇中人物的內心或心理上溝通通過“畫外音”這種方式完成。一般而言,戲劇中的人物內心的溝通通常是由舞台提示語或人物的肢體語言得以表現的。如果舞台上人物保持靜止不動,沒有任何肢體動作,而觀眾如果之前沒有看過戲劇文本,不了解劇情,演員要表達意圖就很難直接地、明確地被觀眾理解。但是,如果通過“聲音”這一外在媒介,觀眾可以直接“聽”到人物的“心聲”,因此也就能夠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從而理解劇中母子間的親情紐帶很難輕易地被外力強行地割斷的創作意圖。
《山地語言》中“畫外音”的藝術表現手法還在出現在這部劇的第3場景里。一位年輕女子站在走廊里等待接見自己的丈夫時候,卻被告知由於監獄管理的紙漏,看守們讓她走錯了門。正當年輕女子準備轉身離去時,突然看到走廊的另一端“一個頭上罩著頭套的男人被看守和軍士抓著”,年輕女子馬上認出遠處那個頭上罩著頭套的男人正是自己的丈夫。然而,由於兩人相隔的距離很遠,旁邊還有站著幾個盛氣凌人的看守,兩人根本無法用語言溝通。此時,舞台上的“燈光半暗。人物不動”,“畫外音”再次出現:
戴風帽男人的聲音:我看著你睡覺,然後你的眼睛睜開了,你向上看著我微笑。
年輕女人的聲音:你微笑了.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看見你在我上面,微笑著。
戴風帽男人的聲音:我們去一個湖上玩。
年輕女人的聲音:那是在春天。
戴風帽男人的聲音:我抱著你,我溫暖著你。
年輕女人的聲音:當我睜開眼睛的時候,我看見你在我上面,微笑著。
這段“畫外音”勾勒出年輕女子與丈夫昔日溫情和浪漫的生活場景,而這一溫馨的場景卻與舞台上正在發生的一切形成鮮明的對比。站在監獄長廊的兩端,兩人近在咫尺,卻又是那么的遙不可及,無法用語言交流,然而,心靈的溝通確是難以阻隔的。此時舞台上響起的“畫外音”雖無法對觀眾產生視覺上的強烈衝擊,但卻使他們心靈深處引起了強烈反響。正當觀眾們身臨年輕夫婦昔日浪漫之境時,舞台上那個帶著頭罩的男子突然倒地,隨之傳來年輕女子的尖叫聲,舞台上燈光瞬間重新照亮整個劇場,“畫外音”消失,觀眾們被猛的帶回到現實。
語言
在監獄這樣一個特殊語境下,語言被當作攻擊或傷害他人的手段時,年長女人的沉默顯然是為了保護自己的兒子。“此處無聲勝有聲”。母子在見面後用家鄉的方言說話被認為是故意違反監獄的規定,囚犯因此被帶下去,待母子再次在會見室見面時,兒子的臉上有血跡,坐著時身子不停發抖,顯然是遭到了毒打。此時,坐在對面的母親看的清清楚楚,但是卻坐著一動不動,她顯然是被兒子再次遭到毒打的樣子所驚嚇,心神未定,擔心自己的任何舉動再給他帶來新的麻煩,所以決然不再說話,即便能夠用自己的方言和自己的兒子說話。她認為自己的沉默能夠可以避免兒子再次受到傷害。看到呆滯不語的母親,囚犯再也難以控制自己,“顫抖得更厲害了。他從椅子上跌落,跪在地上,開始喘息,劇烈搖擺”。此處,品特僅僅運用了一些非常簡短的語句,但是這樣凝練的筆墨卻將劇中弱勢一方無力掌控自己基本權利的無奈淋漓盡致地勾勒出來。
《山地語言》一方面對於“語言的壓制”現象給予了直接和直觀的呈現;另一方面,“肉體的摧殘”、“言論自由的喪失”等各種不公類似於電影藝術“畫外音”隱藏在暴虐行徑之下、被踐踏的“至親之愛”傳遞出來:被譽為“品特式”表現手法的運用,將語言風格的精華一一“沉默”在監獄這樣一個特殊語境下也被賦予了新的意義,成為維繫著犯人與家屬之間的情感紐帶。
結構
在《山地語言》里,每一幕的次序都可以互換,而不會影響整體舞台效果。採用這種抹去時空順序的蒙太奇結構,品特勾勒了一幅幅充溢著斷裂、複製和荒誕的畫面,完全粉碎了觀眾對於故事、情節的追求。他並不鼓勵人們“發掘”這些畫面背後的深層含義(如果有的話)。這種後現代的時空結構的混亂和荒誕,徹底抹去了內在與外在、表層與深度以及正面與反面的界限,從而傳達了後現代時期的表層化趨勢,即風格優先於內容,意象和符號代替了人們腦海中的真實。品特的這兩部作品拋棄了傳統戲劇的所有敘述規則,如連貫、闡釋和情節發展,而採用了斷裂的結構和混亂的“情節”,展示給觀眾一個破碎的世界。
作品評價
許多品特研究學者認為“《山地語言》是品特所有劇作中最令人感到壓抑,最缺少憐憫之情,也是最冷酷無情的一部作品”。然而,隱藏在暴虐行徑之下、被踐踏的至親之愛卻因此顯得更加珍貴。
《山地語言》上演後,有評論家敏銳地指出該劇的主題是“肉體摧殘與語言壓制的聯合運用”。
作者簡介
哈羅德·品特,出生於1930年10月10日,是英國當代戲劇家,他已經創作了32部戲劇和24部電影劇本,另有不少的詩歌和散文。代表作有《看房者》(1960)、《生日晚會》1958)、《歸家》(1965)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