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南傑德秀圍裙編織工藝

山南傑德秀圍裙編織工藝,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傳統技藝,西藏自治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山南傑德秀圍裙編織工藝
  • 主題詞:傳統手工藝,少數民族,編織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傳統技藝
  • 認證時間:2006年
  • 認證批次:第一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西藏自治區山南市
  • 所屬國家:中國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主要價值,大小,材料,製作過程,工具,

簡介

在西藏,隨處可見身著藏裝的藏族阿佳。長長的裙擺,把婀娜的身材展示出來。尤其是美女們腰間繫著的彩色,更是獨具一格。
這種彩色圍裙藏語叫做“邦典”,是一種藏族人民常用的毛織圍裙。它色彩亮麗,紋飾多元,具有裝飾、耐寒等功能。西藏山南地區貢嘎縣傑德秀鎮是藏族圍裙的主要產地,因而有“邦典之鄉”的美稱。傑德秀鎮生產毛織品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生產圍裙也已有五六百年。在歷史上,該鎮店鋪眾多,家家戶戶都擁有一台或多台織機,所織造的氆氌曾為歷代貢品,相傳文成公主所穿的氆氌服裝便產於該鎮。
經過世代傳承和改進,傑德秀鎮的毛織品在品種、圖案、色彩和技藝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發展。產品不僅在國內享有盛名,還遠銷印度、尼泊爾、不丹及西歐國家。在2006年,山南傑德秀圍裙編織工藝被列入西藏自治區第一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淵源

貢嘎縣生產山南傑德秀圍裙(邦典)工藝精美,質量優良,歷史悠久。傳說,傑德秀製做圍裙的手藝是文成公主傳授的,吐蕃時期,文成公主與藏王松贊乾布成親後,去雅礱時,經過傑德秀,看見當地的婦女系的圍裙十分簡陋,便留下來教她們捻線、染線、織成邦典,系在腰間,如天上的彩虹飄落,十分美麗、飄逸。從此,傑德秀就成了西藏圍裙的起源地和生產中心,其產品充滿濃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

基本內容

山南傑德秀圍裙(邦典)的製作工藝,分為很多程式。生產中先將羊毛紡成線,再染色,後織成條狀,這就可以算是半成品了。邦典的紋樣是橫的,有寬紋和細紋兩種,寬紋以強烈的對比色條相配置,具有粗獷明快的風格;細紋以纖細的相關色組成嫻雅溫和的格調。用五彩絲線或毛線手工織成的色彩亮麗的橫條邦典圍裙,幾乎成了藏族服飾的一種標誌。
山南傑德秀圍裙生產的圍裙種類主要有:絲線圍裙、謝瑪圍裙、毛線圍裙等三種。其中,謝瑪又稱噶央,系選用羊頸部的毛編織,質量上乘,一般作為達官貴人的服飾衣料。只有技術很高、並獲得噶廈政府批准的工匠才可以生產。按圍裙的顏色格式劃分,主要有:嘎查、色查、歐查、歐瓊、查青、查瓊及德欽措吉、江珠白薩、夏扎白薩等花樣。圍裙的原料除絲線從印度進口外,其餘主要原料用當地的純羊毛。傑德秀生產的圍裙具有色澤鮮艷、不縮水、不褪色等特點,倍受國內外消費者的青睞。

基本特徵

邦典寬十二厘米左右,根據花紋和顏色大致可分為下面三種:一種叫噶察,是白色條紋的;一種叫察青,是寬條紋的;一種是降甲則,是彩虹的顏色;最引人注目的是彩虹顏色,系在妙齡婦女腰間,鮮艷奪目,熠熠生輝。所以有傑德秀家家戶戶織‘彩虹’的說法。傑德秀之所以稱為邦典之鄉,第一是用料好;第二是工藝細;第三是顏色好,不管怎么洗,幾十年不變色。
邦典染色所用的穿天然植物、礦石原料。

主要價值

山南傑德秀圍裙(邦典)起先就是用來遮灰的圍裙,後來也成了藏族婦女服飾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它不僅僅是藏族婦女生活上的裝飾,更為重要的是它成為了一個女人成長成熟的標誌。一位藏族少女長到15歲以後,家人就要擇日為她舉行成人禮。其中主要的形式就是頭戴巴珠卡,腰部也第一次繫上五彩的邦典;然後要接受老人敬獻的哈達和祝福的話語;老人的心中往往是百感交集,這一天預示著又一個孩子長大了。

大小

邦典(圍裙)寬十二厘米左右。

材料

圍裙的原料除絲線從印度進口外,其餘主要原料用當地的純羊毛。染色時用的是藏族獨有的民間工藝調製而成的岩石和植物染料,羊毛線可以染出20多種艷麗的色彩,而且久不褪色。

製作過程

傑德秀圍裙一般經過漂洗羊毛、曬毛、梳毛、捻線、上織機、織圖、著色、反覆漿染、揉搓、煺洗、晾曬等工序而成。

工具

傳統木質編織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