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區農戶生計轉型及其脆弱性研究:來自滇西南的證據》是依託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由吳海濤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山區農戶生計轉型及其脆弱性研究:來自滇西南的證據
- 項目類別:青年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吳海濤
- 依託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以滇西南山區農戶生計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農戶生計及其脆弱性分析框架,利用農戶調查、各層面機構訪談、焦點小組訪談等手段,收集農戶和不同層面的數據資料,採用定性的案例分析和定量的描述統計及計量經濟模型分析等方法,刻畫農戶生計轉型的過程,總結農戶生計轉型模式,考察農戶生計轉型的驅動力和限制性因素,分析農戶的風險和脆弱性,為深入理解滇西南山區以農戶生計為中心的社會經濟轉型過程,制定山區可持續發展和貧困緩解的政策提供來自微觀層面的理論依據和經驗支持。研究的核心科學問題包括考察山區農戶生計轉型的動態過程及其影響因素和分析不同生計模式的風險和脆弱性。研究對於構建山區農戶可持續生計,推動山區發展和貧困緩解,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同時,在加強我國與東協及大湄公河次區域國家的合作中,滇西南山區農戶生計轉型所取得的經驗對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發展有重要的推廣套用價值。
結題摘要
滇西南山區農戶生計的成功轉型受到了國內外研究和政策的加大關注。深入認識和理解滇西南山區農戶生計轉型過程及其脆弱性,對於理解農戶經濟行為,構建山區農戶可持續生計,推動山區發展和貧困緩解,促進我國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有重要意義,滇西南山區農戶生計轉型所取得的經驗對周邊國家以及熱帶和亞熱帶地區的發展有重大的推廣套用價值。本研究以滇西南山區農戶生計為研究對象,通過構建農戶生計及其脆弱性分析框架,利用農戶調查、各層面機構訪談、焦點小組訪談等手段,收集農戶和不同層面的數據資料,採用定性的案例分析和定量的描述統計及計量經濟模型分析等方法,刻畫農戶生計轉型的過程,總結農戶生計轉型模式,考察農戶生計轉型的驅動力和限制性因素,分析農戶的風險和脆弱性,為深入理解滇西南山區以農戶生計為中心的社會經濟轉型過程,制定山區可持續發展和貧困緩解的政策提供來自微觀層面的理論依據和經驗支持。 研究發現,近十年來山區農戶生計策略發生了明顯的變化,表現在經濟作物播種面積增加,養殖業數量增加,配置在農業生產上的勞動力減少等方面。生計策略的變化導致了農戶生計結果的改變,表現在收入增長,住房面積增大,而糧食自給程度下降。農戶生計策略是多樣的,可以概括為五種模式:(1)以甘蔗、茶葉和咖啡生產為主;(2)以橡膠生產為主;(3)糧食生產、經濟作物生產和養殖並重;(4)以糧食生產為主,養殖規模大;(5)糧食生產為主,外出務工較多。其中,以經濟作物生產為主的兩種模式優於其他模式。山區農戶生計轉型受到家庭各類生計資產的影響,海拔和市場條件是農戶生計轉型的重要制約因素。外在的技術(雜交玉米技術、改良陸稻技術)和政策干預(稅費改革)對農戶生計轉型產生了顯著的影響。山區農戶生計受到了來自然、市場和家庭內在的一系列風險的衝擊,其中家庭成員患大病對農戶生計影響最為顯著。居住在山區的農戶生計脆弱性明顯強於平原和丘陵地區。家庭人力資產、生產性固定資產、自然資產對農戶生計脆弱性有顯著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