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第十二子允裪封履親王。府址"在東角樓寬街",據《燕都叢考》載:"今胡家園有四爺府"。因乾隆第四子永成過繼襲爵,俗稱四爺府。在今東直門內,前蘇聯使館以西,針線胡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履親王府
- 地區:北京
- 類型:古建築
- 年代:清代
履親王府結構圖,歷史,景觀,
履親王府結構圖
親王府
歷史
北京旗桿胡同地名很可能和胡同內的履親王府和真武廟有關。履親王府在旗桿胡同旁,康乾時,為履親王府最盛時。王府的旗桿,加上寺廟的旗桿,多達十根,人們便稱所在胡同為十根旗桿胡同。後府主的爵位下降,到鹹豐時,履親王府的主人只襲鎮國公。再加上一次大火,王府被燒毀,變成一片荒煙蔓草。而地名一直流傳下來。
據《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該府鄰於俄羅斯教堂。這個記載,點出了履親王府與東正教⺌堂在地理上的關連。歷史上,履親王府與東正教堂關係亦相當密切。
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軍對入侵的俄軍進行了雅克薩戰役,將俘虜及歸順的士兵和家屬遷居北京,編入鑲黃旗,安置於京城內東北角的胡家圈胡同。由於這批俄羅斯人信仰東正教,4年後,康熙帝賜一座關帝廟改建為東正教堂,稱為羅剎廟,成為北京第一座東正教堂,後稱聖·尼古拉斯教堂、北堂,俄國東正教廷還派來司祭等教職人員。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在義和團運動中,東正教⺌堂被燒毀。八國聯軍攻入北京後,與教堂相鄰的履親王府遭到破壞性報復,被燒毀。
2年後,用庚子賠款重建北堂。同時,將履親王府(老四爺府)割讓,允許教堂擴建。擴建後,改名為“致命堂”。
景觀
教堂為拜占庭式建築,平面呈十字架形,堂頂有5個帶十字架的拱形堡。占地20萬平方米,有237間房,主要
由致命堂、鐘鼓樓、中外書房、神父住宅及寡婦院組成。新中國成⺌立後的1956年,此處改為蘇聯大使館,原教堂建築被拆除,同時在大使館附近新蓋一所小東正教堂。今為俄羅斯大使館。其內仍保留著一組原為老四爺府的中式古建築:面闊5間的北大殿,綠琉璃筒瓦廡殿頂;面闊3間的西殿,綠琉璃筒瓦頂。建築上之吻獸為鴿形,為中式建築中所罕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