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痕:華理往事輯要》藉助於人、事、物來追溯華理歷史上的大事以及背後的細節故事。閱讀它,可以重溫華理幾代人創業、繼業的艱難、曲折和困苦;可以了解華理前輩為國、為民所創造的巨大財富和取得的不朽功績;也可以體味全體師生員工學習、工作、生活在華理園中的溫馨、和諧和收穫。以憶昔而撫今,並獲得感悟、啟迪和力量。
基本介紹
- 書名:履痕:華理往事輯要
- 出版社: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頁數:357頁
- 開本:16
- 品牌: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作者:陸憲良
- 出版日期:2012年10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62833727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履痕:華理往事輯要》是紀念華東理工大學建校六十周年的紀念文集,謹以此書獻給華理所有的前輩和校友!
圖書目錄
序
回眸
我校之淵源:交通大學等5所高校簡介
1952年院系調整時我校創立之籌備過程
我校最早的機構設定及負責人配置
我校最早的教師陣容及臨時配置
我校最早使用的幾枚印章
我校江灣平昌街校址介紹
1953年我校征地新建梅隴校區
我校最早的一張畢業生合影
我校最早的教材編寫情況
1953年我校開始學習蘇聯辦學模式
建校初期我校選派師生留學蘇聯
蘇聯專家幫助我校建設
1956年我校制定“十二年(發展)規劃”
1956年我校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
1956年我校首次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7年我校師生員工參加“下放勞動”
1958年我校專業設定“大躍進”
1958年我校承辦工農預科
1959年我校創辦第二無機工業系
我校曾辦有關核工業方面的“專門化”
我校最早將噴動床技術套用於穀物等乾燥
1969年的“四個面向”運動
“文革”中我校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0年我校開辦“五·七”千校
“文革”後期我校招收外國留學生
我校興辦感光材料專業
我校教師參加“728工程”大會戰
我校置辦首台大型計算機
改革開放後大批外國專家來校講學
改革開放後我校派遣大批師生出國留(講)學
改革開放成全我校向多科性方向發展
1982年我校建立第一個科研生產聯合體
1983年我校聯合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誕生
1986年我校成立業餘黨校
1987年我校出版社出版第一本書
1980年代我校創辦“三大節日”:文化藝術節
1980年代我校創辦“三大節日”:思想學術節
1980年代我校創辦“三大節日”:體育節
1980年代中期我校曾實行院長負責制
1988年我校創辦文化研究所
1988年我校列中國高校綜合改革試點
我校成立公安派出所
校歌《明天的希望》誕生
我校金山校區辦學沿革
鉤沉
辛勤耕耘一輩子潛心教育七十載
——寫在張江樹先生誕辰110周年
孜孜以求探知識奧秘累累碩果載科學史冊
——寫在蘇元復先生誕辰100周年
建校初期來我校工作的“南下幹部”
老照片見證我校最早的化工實驗室
1953年我校緣何選址梅隴建新校區
活力青春譜寫人生新篇章
——記我校名譽校長成思危學生時代二三事
馬譽激與我校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的創建
我校早期各專業(班級)、學號命名規則解析
我校最早將“侯氏制鹼法”譯成大學講義
歷史上我校隸屬關係及領導體制概略
我校“校訓”的由來
多科性大學建設目標的提出及其內涵和衍變
我校師資隊伍建設簡要回顧
我校地域所屬行政區劃之變遷
1957年我校的整風和反右運動
一張曾引起毛澤東注意的大字報
我校西南分院(652工程)建設始末
“文革”中工、軍宣隊進駐我校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我校的獲獎情況
我校與浙江大學化工系的淵源
我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情結
“三育人”提法及其本義始自我校之考證
原石化高專艱難的辦學歷程
徐匯校區之校門變遷
綴憶
張江樹老院長的第一本專著
老照片見證中國化學工程學會成立
顧毓珍先生的兩幅“墨寶”
大同大學員工通信錄
梅隴校區建設回顧
1952年入我校的高德明校友
大學裡培養工農調乾生
“Plastic”先生:李世瑨
劉馥英教授兩次出席全國科協大會
化工前輩參與《辭海》編纂
華理學子中的首位博士生:沈堯曾
顏德岳院士曾在我校工作15年
我校創建幼稚園的故事
我校最早的實驗室管理規章
我校慶祝建國10周年活動花絮
當年預科學生從軍記
參軍,光榮!
難忘的瞬間
我校標誌性建築:大水塔
兩款老校徽
華理前輩的體育情結
黃岱姓與“鐵道游擊隊”
我校體育事業發展的見證人:胡志綏
汪明荃母親曾在我校工作
一幅老照片的故事
“大躍進”催生我校樹脂廠
我校曾辦工會話劇團
一枚“紅袖章”
“文革”中我校紅衛兵大串聯
大草坪上建毛主席塑像
四張不同年代的老照片
一張珍貴的獎狀
1970年代末我校創辦上海分院
我校曾辦中專班
一幅版畫背後的故事
吳瑪麗:改革開放後我校聘請的首位外教
華理園內最早的雕塑
張江樹院長的詩文與書法
兩幅名家書法珍品
戰地英雄徐良來校作報告
1982年我校恢復夜大學
檔案告訴您“MFE”著名商標的由來
健美舞台上的常青樹:許勤華
科技工作者的“好夥伴”——計算尺
飯菜票及其背後的故事
我校通信工具的變化與發展
我校曾建“鴛鴦樓”
贊“金山人”精神
“學在華理”名副其實
我校歷次校慶活動中的校史展示
感恩
感恩,最要飲水思源
後記
回眸
我校之淵源:交通大學等5所高校簡介
1952年院系調整時我校創立之籌備過程
我校最早的機構設定及負責人配置
我校最早的教師陣容及臨時配置
我校最早使用的幾枚印章
我校江灣平昌街校址介紹
1953年我校征地新建梅隴校區
我校最早的一張畢業生合影
我校最早的教材編寫情況
1953年我校開始學習蘇聯辦學模式
建校初期我校選派師生留學蘇聯
蘇聯專家幫助我校建設
1956年我校制定“十二年(發展)規劃”
1956年我校首次招收副博士研究生
1956年我校首次招收外國留學生
1957年我校師生員工參加“下放勞動”
1958年我校專業設定“大躍進”
1958年我校承辦工農預科
1959年我校創辦第二無機工業系
我校曾辦有關核工業方面的“專門化”
我校最早將噴動床技術套用於穀物等乾燥
1969年的“四個面向”運動
“文革”中我校招收工農兵學員
1970年我校開辦“五·七”千校
“文革”後期我校招收外國留學生
我校興辦感光材料專業
我校教師參加“728工程”大會戰
我校置辦首台大型計算機
改革開放後大批外國專家來校講學
改革開放後我校派遣大批師生出國留(講)學
改革開放成全我校向多科性方向發展
1982年我校建立第一個科研生產聯合體
1983年我校聯合化學反應工程研究所誕生
1986年我校成立業餘黨校
1987年我校出版社出版第一本書
1980年代我校創辦“三大節日”:文化藝術節
1980年代我校創辦“三大節日”:思想學術節
1980年代我校創辦“三大節日”:體育節
1980年代中期我校曾實行院長負責制
1988年我校創辦文化研究所
1988年我校列中國高校綜合改革試點
我校成立公安派出所
校歌《明天的希望》誕生
我校金山校區辦學沿革
鉤沉
辛勤耕耘一輩子潛心教育七十載
——寫在張江樹先生誕辰110周年
孜孜以求探知識奧秘累累碩果載科學史冊
——寫在蘇元復先生誕辰100周年
建校初期來我校工作的“南下幹部”
老照片見證我校最早的化工實驗室
1953年我校緣何選址梅隴建新校區
活力青春譜寫人生新篇章
——記我校名譽校長成思危學生時代二三事
馬譽激與我校抗生素製造工學專業的創建
我校早期各專業(班級)、學號命名規則解析
我校最早將“侯氏制鹼法”譯成大學講義
歷史上我校隸屬關係及領導體制概略
我校“校訓”的由來
多科性大學建設目標的提出及其內涵和衍變
我校師資隊伍建設簡要回顧
我校地域所屬行政區劃之變遷
1957年我校的整風和反右運動
一張曾引起毛澤東注意的大字報
我校西南分院(652工程)建設始末
“文革”中工、軍宣隊進駐我校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
——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和我校的獲獎情況
我校與浙江大學化工系的淵源
我校與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情結
“三育人”提法及其本義始自我校之考證
原石化高專艱難的辦學歷程
徐匯校區之校門變遷
綴憶
張江樹老院長的第一本專著
老照片見證中國化學工程學會成立
顧毓珍先生的兩幅“墨寶”
大同大學員工通信錄
梅隴校區建設回顧
1952年入我校的高德明校友
大學裡培養工農調乾生
“Plastic”先生:李世瑨
劉馥英教授兩次出席全國科協大會
化工前輩參與《辭海》編纂
華理學子中的首位博士生:沈堯曾
顏德岳院士曾在我校工作15年
我校創建幼稚園的故事
我校最早的實驗室管理規章
我校慶祝建國10周年活動花絮
當年預科學生從軍記
參軍,光榮!
難忘的瞬間
我校標誌性建築:大水塔
兩款老校徽
華理前輩的體育情結
黃岱姓與“鐵道游擊隊”
我校體育事業發展的見證人:胡志綏
汪明荃母親曾在我校工作
一幅老照片的故事
“大躍進”催生我校樹脂廠
我校曾辦工會話劇團
一枚“紅袖章”
“文革”中我校紅衛兵大串聯
大草坪上建毛主席塑像
四張不同年代的老照片
一張珍貴的獎狀
1970年代末我校創辦上海分院
我校曾辦中專班
一幅版畫背後的故事
吳瑪麗:改革開放後我校聘請的首位外教
華理園內最早的雕塑
張江樹院長的詩文與書法
兩幅名家書法珍品
戰地英雄徐良來校作報告
1982年我校恢復夜大學
檔案告訴您“MFE”著名商標的由來
健美舞台上的常青樹:許勤華
科技工作者的“好夥伴”——計算尺
飯菜票及其背後的故事
我校通信工具的變化與發展
我校曾建“鴛鴦樓”
贊“金山人”精神
“學在華理”名副其實
我校歷次校慶活動中的校史展示
感恩
感恩,最要飲水思源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