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夫畢卡索:形態語言》內容簡介:藝術的魅力離不開對美的追求,也離不開高於生活的超現實性,所以有人說:藝術是人類永遠的夢。那么,藝術之“夢”與生活現實是什麼關係?美術中的形象為什麼會出現變形?對於變形甚至抽象的美術作品如何去欣賞?藝術創造的價值何在?又如何去感受和理解藝術真實?《屠夫畢卡索:形態語言》是一本以通俗的表述方法解讀視覺形態語言,講述如何欣賞視覺藝術作品的書。
基本介紹
- 書名:屠夫畢卡索:形態語言
- 出版社:人民美術出版社
- 頁數:159頁
- ISBN:9787102036595, 7102036590
- 作者:郭茂來 秦宇
- 出版日期:2006年5月1日
- 開本:24開
- 品牌:人民美術出版社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文摘,
內容簡介
由人民美術出版社推出的《屠夫畢卡索:形態語言》,所涉及到的內容古今縱橫、中西兼顧,既包涵了繪畫、雕塑等純粹精神意識方面的美術,也包涵了衣食住行等與物質生活緊密聯繫的實用美術。在十分有限的篇幅內,以美術為主幹,將相關的哲學、藝術、歷史,以及人文、社會和科技等大量信息進行有機融合,給人耳目一新之感。書中觀點明確、邏輯嚴謹、文筆清新、深入淺出的特色,因此形成了雅俗共賞,能夠適合不同閱讀者的特點。讓每一位讀者都從中有所收穫。
《屠夫畢卡索:形態語言》為其中一冊。
《屠夫畢卡索:形態語言》為其中一冊。
作者簡介
郭茂來,1956年生於河北省張家口市。中國裝飾雜誌社特約撰稿人、中國管理科學院特約研究員、河北大學機械與建築工程學院工業設計系主任、教授、嘉興學院機電工程學院教授。著有《視覺藝術概論》《平面圖形構成》《標誌設計藝術賞析》《包裝設計藝術賞析》《室內設計藝術賞析》等12本專著。設計作品多次入選國家級展覽,並分別在美國、加拿大、德國、英國、日本等地展出和收藏。1997年獲河北省教學成果二等獎
圖書目錄
1.嘎子的留言·形態屬性
2.鏡中的影像·藝術形象
3.距離之美·客觀與主觀
4.活武松蓋叫天·形似與神似
5.屠夫畢加素·造型技法
6.大師語錄·再現與表現
7.為《渴望》續集·藝術真實
8.咬文嚼字·再造與創造
9.雪景與酒令·觀察角度與作品
10.畫名的官司·認識角度與作品
11.無標題音樂·空筐結構
12.望梅止渴·通感與聯想
13.玻璃金字塔·藝術設計依據
14.噪音與音樂·形態關係
15.惹禍的韭菜·形態要素
16.“黑”畫家李可染·矛盾空間
17.大船泰坦尼克·對比
18.詩情畫意·平衡
19.四隻小天鵝·節奏
20.羊群中的駱駝·個性
21.血緣的凝聚力·共性
22.凌絕頂的泰山·主從律
23.穿衣服的講究·內容與形式
24.好老師與好學生·技法與想法
2.鏡中的影像·藝術形象
3.距離之美·客觀與主觀
4.活武松蓋叫天·形似與神似
5.屠夫畢加素·造型技法
6.大師語錄·再現與表現
7.為《渴望》續集·藝術真實
8.咬文嚼字·再造與創造
9.雪景與酒令·觀察角度與作品
10.畫名的官司·認識角度與作品
11.無標題音樂·空筐結構
12.望梅止渴·通感與聯想
13.玻璃金字塔·藝術設計依據
14.噪音與音樂·形態關係
15.惹禍的韭菜·形態要素
16.“黑”畫家李可染·矛盾空間
17.大船泰坦尼克·對比
18.詩情畫意·平衡
19.四隻小天鵝·節奏
20.羊群中的駱駝·個性
21.血緣的凝聚力·共性
22.凌絕頂的泰山·主從律
23.穿衣服的講究·內容與形式
24.好老師與好學生·技法與想法
文摘
書摘
東山魁夷是以創作風景畫見長的日本著名畫家。他的作品刻畫細膩,色
彩沉著,在平面化的裝飾性風格中傳達出詩一般的意境,具有高雅、寧靜的
藝術情趣。他尤其擅長在自然景物的題材中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現出對
自然、對人生的深深依戀與淡淡傷感之情(見圖12)。
“畫乃心鏡”是東山魁夷對繪畫功能的深切體會。所謂“畫乃心鏡”就
是說,繪畫是反映人類內在心靈的一面鏡子,通過繪畫這面“鏡子”可以折
射出人的精神世界。那么,畫家又是如何通過繪畫反映人類內在心靈,折射
出精神世界的呢?這就需要從“鏡”中影像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繪畫的原始
素材與“心鏡”所反映出的藝術形象之間的相互關係說起。
精神是人類所特有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而客觀自然的景物本
身是沒有精神的。當畫家在“觸景生情”之後,需要藉助一定的媒介為載體
來抒發感情,表達對客觀的認識,繪畫就成為畫家們抒發感情和表達認識的
重要載體。雖然客觀自然是繪畫中藝術形象產生的基礎,但是這種藉助繪畫
所反映出的藝術形象,與客觀自然之物在本質上卻是不同的。這種不同體現
為,在藝術形象中有人的想法和感情在裡面,有畫家對客觀素材的選擇、提
煉和再造。
畫家對客觀素材的選擇與照鏡子有類似之處。當人們在照鏡子時,對於
鏡像不同局部的關注程度往往是不一樣的。例如,有時關注的範圍大,有時
關注的範圍小,有時對一些局部格外敏感,而對另外一些同樣屬於客觀存在
的局部則顯得漠不關心,甚至有可能視而不見。人們對鏡像中不同局部的知
覺感受也是有差別的。例如,有時對某些部分格外欣賞、特別偏愛,對某些
部分則感到遺憾,甚至於十分反感。
另外,鏡子裡所形成的鏡像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全部,鏡子對於外部景物
所形成的鏡像內容與反映物的位置、角度有關。當一個人在一面鏡子前觀察
鏡像時,鏡子只能反映出與其相對應的一面,如果這個人在鏡子前的角度發
生了變化,鏡子裡面所反映出的鏡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人們可以在一面鏡子前變換很多種角度,形成不同的鏡像。但是,無論
你怎樣變換角度,利用一面鏡子只能看到與其相對應的一面,而那些同樣屬
於客觀存在的背面和很多其他的側面,則無法同時看到。也就是說,即便是
同一個客觀對象,所形成的鏡像可以是多樣化的,在觀察角度不同的情況下
,人們所看到的客觀鏡像也不相同。人們照鏡子時,其觀察角度、知覺範圍
和關注程度均取決於照鏡子之人的主觀選擇(見圖13、14)。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在一面鏡子前,其視野都存在著局限性。而且任何
一面鏡子所反映出的內容也都有其局限性,都不可能同時反映出立體、全面
的客觀存在,只能是對客觀存在片面、局部有選擇地真實反映。更何況,客
觀世界的空間無限博大,內容無限豐富,在現實生活中就不可能製造出一面
能夠將客觀世界全部反映出來的鏡子。至於利用一面空間有限的鏡子,在整
體客觀世界中從什麼角度反映,反映什麼樣的局部,以及在反映的內容中格
外關照哪些局部,這就取決於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和行為了。
繪畫作品作為反映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和揭示人類精神活動的“心鏡”
,也與一般的鏡像形成規律有許多相似之處。就如同人們在照鏡子時,想法
和行為可知覺感受一樣,畫家的想法和行為可以決定繪畫的內容、形式和知
覺感受(見圖15)。也正是由於有人的想法在左右著繪畫的內容、形式和知覺
感受,繪畫才能成為反映人的思想、觀念,折射人內在心靈世界的“心鏡”
。 P9-11
東山魁夷是以創作風景畫見長的日本著名畫家。他的作品刻畫細膩,色
彩沉著,在平面化的裝飾性風格中傳達出詩一般的意境,具有高雅、寧靜的
藝術情趣。他尤其擅長在自然景物的題材中寄寓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現出對
自然、對人生的深深依戀與淡淡傷感之情(見圖12)。
“畫乃心鏡”是東山魁夷對繪畫功能的深切體會。所謂“畫乃心鏡”就
是說,繪畫是反映人類內在心靈的一面鏡子,通過繪畫這面“鏡子”可以折
射出人的精神世界。那么,畫家又是如何通過繪畫反映人類內在心靈,折射
出精神世界的呢?這就需要從“鏡”中影像的形成過程,也就是繪畫的原始
素材與“心鏡”所反映出的藝術形象之間的相互關係說起。
精神是人類所特有的意識、思維活動和心理狀態,而客觀自然的景物本
身是沒有精神的。當畫家在“觸景生情”之後,需要藉助一定的媒介為載體
來抒發感情,表達對客觀的認識,繪畫就成為畫家們抒發感情和表達認識的
重要載體。雖然客觀自然是繪畫中藝術形象產生的基礎,但是這種藉助繪畫
所反映出的藝術形象,與客觀自然之物在本質上卻是不同的。這種不同體現
為,在藝術形象中有人的想法和感情在裡面,有畫家對客觀素材的選擇、提
煉和再造。
畫家對客觀素材的選擇與照鏡子有類似之處。當人們在照鏡子時,對於
鏡像不同局部的關注程度往往是不一樣的。例如,有時關注的範圍大,有時
關注的範圍小,有時對一些局部格外敏感,而對另外一些同樣屬於客觀存在
的局部則顯得漠不關心,甚至有可能視而不見。人們對鏡像中不同局部的知
覺感受也是有差別的。例如,有時對某些部分格外欣賞、特別偏愛,對某些
部分則感到遺憾,甚至於十分反感。
另外,鏡子裡所形成的鏡像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全部,鏡子對於外部景物
所形成的鏡像內容與反映物的位置、角度有關。當一個人在一面鏡子前觀察
鏡像時,鏡子只能反映出與其相對應的一面,如果這個人在鏡子前的角度發
生了變化,鏡子裡面所反映出的鏡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
人們可以在一面鏡子前變換很多種角度,形成不同的鏡像。但是,無論
你怎樣變換角度,利用一面鏡子只能看到與其相對應的一面,而那些同樣屬
於客觀存在的背面和很多其他的側面,則無法同時看到。也就是說,即便是
同一個客觀對象,所形成的鏡像可以是多樣化的,在觀察角度不同的情況下
,人們所看到的客觀鏡像也不相同。人們照鏡子時,其觀察角度、知覺範圍
和關注程度均取決於照鏡子之人的主觀選擇(見圖13、14)。
事實上,任何一個人在一面鏡子前,其視野都存在著局限性。而且任何
一面鏡子所反映出的內容也都有其局限性,都不可能同時反映出立體、全面
的客觀存在,只能是對客觀存在片面、局部有選擇地真實反映。更何況,客
觀世界的空間無限博大,內容無限豐富,在現實生活中就不可能製造出一面
能夠將客觀世界全部反映出來的鏡子。至於利用一面空間有限的鏡子,在整
體客觀世界中從什麼角度反映,反映什麼樣的局部,以及在反映的內容中格
外關照哪些局部,這就取決於不同人的不同想法和行為了。
繪畫作品作為反映人類對客觀世界認識和揭示人類精神活動的“心鏡”
,也與一般的鏡像形成規律有許多相似之處。就如同人們在照鏡子時,想法
和行為可知覺感受一樣,畫家的想法和行為可以決定繪畫的內容、形式和知
覺感受(見圖15)。也正是由於有人的想法在左右著繪畫的內容、形式和知覺
感受,繪畫才能成為反映人的思想、觀念,折射人內在心靈世界的“心鏡”
。 P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