屛,古漢字,粵語、客家話用字。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屛
- 部首:屍
- 總筆畫:11
- 讀音:pǐng
屛 pǐng,
同字義
方言集匯
古籍解釋
又屛風,水葵別名。《博物志》太原以北有屛風草,依岸而生。一說即防風。
又屛翳,雨師。
又《廣韻》府盈切《集韻》卑盈切,音幷。《廣雅》屛營,怔忪也。《吳語》屛營,徬徨於山林之中,今表箋言激切屛營,即此義也。《正字通》作上聲。
又《廣韻》《集韻》《類篇》必郢切,音丙。《詩·小雅》君子樂胥,萬邦之屛。葉上領。
又《禮·玉藻》其在邊邑,曰某屛之臣某。
又除也,去也,斥也。《書·金縢》我乃屛璧與圭。《禮·王制》屛之遠方。《注》屛,放去也。
又退也。《禮·曲禮》侍坐於君子,有告者曰:少閒願有復也,則左右屛而待。《集韻》《韻會》作去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