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大均與明末清初嶺南詩派

屈大均與明末清初嶺南詩派

《屈大均與明末清初嶺南詩派》是一本2023年中華書局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王富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屈大均與明末清初嶺南詩派
  • 作者:王富鵬
  • 出版時間:2023年6月
  • 出版社:中華書局
  • ISBN:9787101162110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嶺南”在地理上,大致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和海南,但學術界則普遍在文學意義上用“嶺南”指代當今的廣東和傳統上屬於廣東的海南省以及廣西的部分地區。因此,地理的嶺南和文學的嶺南是有所不同的。此處所謂的“嶺南”這一概念主要是在文學意義上使用的,所謂的“嶺南詩派”主要是泛指傳統的廣東地區的詩人群體。筆者對嶺南詩人與嶺南詩派詩人、嶺南詩歌與嶺南詩派詩歌,這兩組概念並沒有進行嚴格的區分,也即是說這兩組概念都是在不太嚴格的意義上使用的。這裡所謂的“嶺南詩派”的風貌也就是指嶺南詩壇、嶺南詩歌的整體風貌。
  在探討屈大均與嶺南詩派的形成這一問題時,筆者把嶺南詩派放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文學、嶺南傳統文化和文學,以及明清時代巨變的多重坐標中,在文學地理學視野下對其進行多維度的觀照。有別於通常的做法,筆者從師承授受關係和秉承的忠烈風雅精神這兩個維度上,把鼎革前後嶺南詩壇兩代詩人視為一個整體,分析這一時期嶺南詩派的精神風貌、成就和特色。既力圖勾勒出嶺南詩派在明末清初走向高峰的過程和在當時詩壇的位置,同時也力圖進一步勾畫清初詩壇生態,深化清代文學研究。
  在嶺南詩派發展和形成的過程中,屈大均是一個重要人物。嶺南詩派非常突出的特色是在明末清初才最終形成的。其特色既是當時所有詩人的集體創造,也是屈大均等人基於傳統和時代的有意建構。筆者通過重點解析屈大均等人基於歷史和現實對嶺南文學傳統和文化傳統的梳理和重構,來探究這一地域性詩派的形成。力圖為研究地域性詩派的形成和地域書寫,探索一種新的研究路徑和範式。既力圖探討屈大均等人基於歷史和現實,重構嶺南文化傳統,建構嶺南詩派的情況,也在文獻編纂、傳統重構、明史書寫和地域書寫等方面拓展深化屈大均的研究。
  明末清初嶺南詩人眾多,略為四類:一為丁亥之役及其前後死難的志士,一為鼎革後至萬不可為而後隱遁的遺民,一為國變前後隱於叢林寺廟的詩僧,一為人仕新朝的年輕詩人。這一時期詩人和詩人世家很多。或兄弟、或父子、或祖孫、或兄弟子侄等二人至七人以上的詩人世家,李德超《嶺南詩史稿》收錄的有五十八組,收錄的詩人僅順康年間就約有七百一十四位。這一時期的詩人還有所謂的“嶺南前三家”“嶺南三大家”“嶺南七子”“粵東七子”“粵東三子”“北田五子”“廣南二方”“嶺南五子”等合稱。
  雖然明末和清初這兩個時期的詩人有很大的變化,但這兩個時期嶺南詩壇鼓盪洋溢的精神、嶺南詩人所呈現的氣度風貌卻是一貫的。從鼎革前後活躍於嶺南詩壇的成員來看,雖為兩代詩人,但就詩派、詩風的發展和形成而言卻屬同一個時代。清初較長時期嶺南詩壇鼓盪的那股豪情,其直接源頭即在於明代末年,尤其是因為丁亥抗清之役而形成的時代風潮。前後兩代詩人秉承了同一種精神和氣質。

圖書目錄

緒論
上編 慷慨悲歌與麥薇之吟
第一章 明末清初奮身國難的嶺南詩人志士
一、奔赴遼東的嶺南詩人志士
二、南明隆武朝的嶺南詩人志士
三、南明紹武朝的嶺南詩人志士
四、丁亥之役前後的嶺南詩人志士
五、屈大均、陳恭尹等對陳子壯、陳邦彥、張家玉等人精神的繼承
第二章 明末清初嶺南詩人的壯遊與隱遁
一、陳恭尹、何絳等人的志士之游
二、屈大均的名士之游
三、梁佩蘭、程可則等人的宦遊
四、隱於鄉野市井
五、隱於叢林禪寺
第三章 明末清初嶺南詩人的地域性群體認同與嶺南詩派的形成
一、明末清初嶺南地域性詩社及其與南園詩社淵源考論
二、宴飲、唱和與地域性群體集結
第四章 清初嶺南詩人的詩學理論
一、屈大均的詩學觀念:“麗”與“則”
二、陳恭尹的性情論詩學觀
三、梁佩蘭以性情涵容雅正和神韻的努力
四、成鷲以禪喻詩及其“詩本夫性”說
第五章 明末清初嶺南詩派的雄直詩風
一、嶺南詩派的雄直一脈
二、嶺南遺民精神對嶺南詩風的影響
三、明末清初自抒性情的嶺南詩人
四、特殊的地域環境對嶺南詩風的影響
第六章 明末清初嶺南詩派與清初詩壇之格局
一、詩人與詩集
二、合稱與世家
三、詩社與詩派
四、清國中原、江南和嶺南詩壇的鼎足格局
……
下編 文化重構與地域書寫
附錄
主要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

  王富鵬,河南柘城人。先後於西北師範大學獲碩士學位,中山大學獲古代文學專業博士學位。現任廣州大典研究中心教授、中國紅樓夢學會理事、廣州大學人文學院客座研究員。曾任韶關學院文學院副院長、古代文學教研室主任,韶關市文藝評論家協會常務理事。出版學術著作《嶺南三大家研究》(增訂本更名為《嶺南三大家與清初文壇》)、《<紅樓夢>人物性別角色研究》等多部,發表學術論文六十餘篇,主持國家和省部級哲學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多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