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者,人類社會之各種文化現象也。 中華者,我國五十六個民族之總稱也。 人文中華,時間綿延,昔日輝煌,今朝燦爛,明天錦繡;空間廣袤,民族眾多,異彩紛呈,獨殊東方。哲學、經濟、軍事、科技、法律、倫理、教育、民族、宗教、文藝、考古、文物、民俗……在歷史的長河中嬗變,積澱無比豐富。 穿越時空隧道,漫遊文化之旅,整合散落在神州大地上的文明碎片,撫今追昔,繼往開來。沿著先進文化的方向,我們推出“人文中華”叢書,俾以讓廣大讀者從通俗有趣的圖文中,加深對中華民族古今各種文化的認識和理解,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質和激勵愛我中華的熱情。希冀專家學者們在學術研究之餘,能為“人文中華”叢書添磚加瓦,倘若惠賜符合本叢書體例的大作,我們將不勝感謝。 本書屬於“人文中華叢書”系列書籍,叢書匯集了中國56個民族之各種文化現象,內容囊括了哲學、經濟、軍事、科技、法律、倫理、教育、民族、宗教、文藝、考古、文物、民俗……等。本書向我們描述的是內蒙古自治區西北角額濟納旗一帶流傳的關於生活在黑河流域古老民族的歷史傳說、宗教信仰、文物古蹟、民俗風情等,在描述的過程中,插入了圖片和圖片說明,文章圖文並茂,通俗有趣,如從居延到額濟納、荒漠腹地的文物古蹟、居延漢簡之謎、哈拉浩特傳奇等。
基本介紹
- 書名:居延故地:黑河流域的人文生態
- 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
- 頁數:156頁
- 開本:16
- 品牌:四川人民出版社
- 作者:色音
- 出版日期:200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20062427
作者簡介,媒體推薦,圖書目錄,文摘,
作者簡介
作者:(蒙古族)色音
色音,蒙古族,1963年7月13日生於內蒙古哲盟科左後旗。1986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大學哲學系,同年9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7月獲碩士學位,同年9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民俗學博士學位。1989年9月至1991年7月赴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系留學,1992年3月獲博士學位。1992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從事為期兩年的博士後工作。1996年4月至1997年4月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進行合作研究一年。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成果:
1、《〈蒙古秘史〉的多層次文化》(18萬字),內蒙古文化出版,1990年。
2、《蒙古民俗學》(25萬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3、《蒙古遊牧社會的變遷》(18萬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此外,發表過《論薩滿教的巫儀》等40多篇論文。
色音,蒙古族,1963年7月13日生於內蒙古哲盟科左後旗。1986年7月畢業於內蒙古大學哲學系,同年9月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1988年7月獲碩士學位,同年9月考入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攻讀民俗學博士學位。1989年9月至1991年7月赴日本筑波大學歷史人類學系留學,1992年3月獲博士學位。1992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從事為期兩年的博士後工作。1996年4月至1997年4月在日本國立民族學博物館進行合作研究一年。現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研究所研究員,中央民族大學兼職教授。
主要成果:
1、《〈蒙古秘史〉的多層次文化》(18萬字),內蒙古文化出版,1990年。
2、《蒙古民俗學》(25萬字),北京,民族出版社,1995年。
3、《蒙古遊牧社會的變遷》(18萬字),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98年。
此外,發表過《論薩滿教的巫儀》等40多篇論文。
媒體推薦
引子
翻開中國地圖, 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角上有一個叫額濟納旗的地方。額濟納,古稱居延。近年來“風從西伯利亞吹,沙從額濟納起”的說法在社會十廣為流傳。我想關注沙塵暴和荒漠化的人對“額濟納”這一蒙古語地名恐怕並不陌生。關於額濟納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說在當地蒙古族中世代相傳:
如今居住在額濟納旗的蒙古族土爾扈特人的遠祖名叫阿喇布珠爾,是土爾扈特部諾彥的小兒子。阿喇布珠爾出牛時兩手各握一團血塊,諾彥得知後覺得這是不祥之兆,便對夫人說:“這孩子手握血塊出生,如果不除掉他,將會給宗室帶來災難。”於是,準備把阿喇布珠爾拋棄在荒野。阿喇布珠爾的母親於心不忍,便勸諾彥說:“既然他命里注定是我們的孩子,而且已經降生了,不要現在就拋棄他,等他長到l8歲的時候,再把他流放到沒人煙的地方也不遲呵。”阿喇布珠爾的父親也動了惻隱之心,便同意了夫人的請求。
在諾彥夫婦的撫養下,阿喇布珠爾終於到了被流放的年齡。老諾彥對阿喇布珠爾說明了原委,並徵詢他的意見:“你要走了,你想拿些什麼呢?”
阿喇布珠爾含淚說:“我就帶走十三戶有技能的人吧。”於是,諾彥給了他勇士、射手、密探、角力、巫師、相士、郎中、工匠、竊賊、歌伎、牧人和謀士等十三戶人家,然後揮淚派重兵將阿喇布珠爾等人押解到數月路程外的荒野戈壁。
阿喇布珠爾領著十三戶人家逐水草遊牧,最後走到一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禽獸出沒、兩河環繞的無主草原,大家都非常高興。阿喇布珠爾為了請求皇帝把這片草原賜給他,便帶著謀士騎駱駝走了幾千里來到京城,晉見皇帝。
當皇帝召見阿喇布珠爾時,阿喇布珠爾叩首稱臣。請求道:“皇上,我們是沒有領地的流浪者,願終身為聖主的順民,請聖上賜予我們立身之地吧”。
皇帝問道:“爾等之意,將在何處居住放牧?”
阿喇布珠爾一時心急,竟冒失地說:“在京城西北方幾千里處一片有山有水、有樹有草的無主之地,請聖上賜予我們吧。”
皇帝一聽這話,很是生氣,厲聲喝道:“胡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怎么會有無主之地呢?”
跪在阿喇布珠爾身旁的謀士一聽阿喇布珠爾說錯了話,便搶先上前稟告:“皇上息怒,阿喇布珠爾是說那個地方名叫額濟納高勒,意思是有主之河o”
皇帝這才轉怒為喜,順口說:“那好,爾等就以額濟納高勒為遊牧之地吧。”
從此,這個地方就稱做有主之河一額濟納高勒,後來又漸漸地簡化成額濟納。
由於課題研究的需要,近年來筆者四訪額濟納,對額濟納旗的歷史和現狀有了較全面的了解。
翻開中國地圖, 內蒙古自治區的西北角上有一個叫額濟納旗的地方。額濟納,古稱居延。近年來“風從西伯利亞吹,沙從額濟納起”的說法在社會十廣為流傳。我想關注沙塵暴和荒漠化的人對“額濟納”這一蒙古語地名恐怕並不陌生。關於額濟納的來歷,有一個民間傳說在當地蒙古族中世代相傳:
如今居住在額濟納旗的蒙古族土爾扈特人的遠祖名叫阿喇布珠爾,是土爾扈特部諾彥的小兒子。阿喇布珠爾出牛時兩手各握一團血塊,諾彥得知後覺得這是不祥之兆,便對夫人說:“這孩子手握血塊出生,如果不除掉他,將會給宗室帶來災難。”於是,準備把阿喇布珠爾拋棄在荒野。阿喇布珠爾的母親於心不忍,便勸諾彥說:“既然他命里注定是我們的孩子,而且已經降生了,不要現在就拋棄他,等他長到l8歲的時候,再把他流放到沒人煙的地方也不遲呵。”阿喇布珠爾的父親也動了惻隱之心,便同意了夫人的請求。
在諾彥夫婦的撫養下,阿喇布珠爾終於到了被流放的年齡。老諾彥對阿喇布珠爾說明了原委,並徵詢他的意見:“你要走了,你想拿些什麼呢?”
阿喇布珠爾含淚說:“我就帶走十三戶有技能的人吧。”於是,諾彥給了他勇士、射手、密探、角力、巫師、相士、郎中、工匠、竊賊、歌伎、牧人和謀士等十三戶人家,然後揮淚派重兵將阿喇布珠爾等人押解到數月路程外的荒野戈壁。
阿喇布珠爾領著十三戶人家逐水草遊牧,最後走到一處森林茂密、水草豐美、禽獸出沒、兩河環繞的無主草原,大家都非常高興。阿喇布珠爾為了請求皇帝把這片草原賜給他,便帶著謀士騎駱駝走了幾千里來到京城,晉見皇帝。
當皇帝召見阿喇布珠爾時,阿喇布珠爾叩首稱臣。請求道:“皇上,我們是沒有領地的流浪者,願終身為聖主的順民,請聖上賜予我們立身之地吧”。
皇帝問道:“爾等之意,將在何處居住放牧?”
阿喇布珠爾一時心急,竟冒失地說:“在京城西北方幾千里處一片有山有水、有樹有草的無主之地,請聖上賜予我們吧。”
皇帝一聽這話,很是生氣,厲聲喝道:“胡說!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怎么會有無主之地呢?”
跪在阿喇布珠爾身旁的謀士一聽阿喇布珠爾說錯了話,便搶先上前稟告:“皇上息怒,阿喇布珠爾是說那個地方名叫額濟納高勒,意思是有主之河o”
皇帝這才轉怒為喜,順口說:“那好,爾等就以額濟納高勒為遊牧之地吧。”
從此,這個地方就稱做有主之河一額濟納高勒,後來又漸漸地簡化成額濟納。
由於課題研究的需要,近年來筆者四訪額濟納,對額濟納旗的歷史和現狀有了較全面的了解。
圖書目錄
引子
從居延到額濟納
居延古道
戈壁駝鈴
們昔日戰場
荒漠腹地的文物古蹟
古墓巡字
氣二居延漢簡之謎
訓地名趣談
居延墾區的演變
八古今寺廟
哈拉浩特傳奇
黑城的傳說月
科茲洛夫的黑城之旅
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額濟納
古老綠洲的滄桑巨變
消失的居延綠洲
正在縮小的額濟納綠洲
額濟納的生態危情
話說黑河流域
從弱水劍黑河
跨省而流的黑河
黑河流域的水爭端
居延故地的守望者
從居延到額濟納
居延古道
戈壁駝鈴
們昔日戰場
荒漠腹地的文物古蹟
古墓巡字
氣二居延漢簡之謎
訓地名趣談
居延墾區的演變
八古今寺廟
哈拉浩特傳奇
黑城的傳說月
科茲洛夫的黑城之旅
西北科學考察團在額濟納
古老綠洲的滄桑巨變
消失的居延綠洲
正在縮小的額濟納綠洲
額濟納的生態危情
話說黑河流域
從弱水劍黑河
跨省而流的黑河
黑河流域的水爭端
居延故地的守望者
文摘
書摘
古往今來,在居延故地上發生過許多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夏季,漢軍乘勝對河西匈奴發起第二次進攻。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萬餘騎兵,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與環縣之同)出發,跋涉千里,直抵居延與匈奴居延部落進行了規模不詳的接觸,便輾轉到達小月氏,攻打祁連山一帶的匈奴部隊,生獲酋塗王、單桓王、相國、將軍和都尉,降服匈奴萬餘人,獲得全勝。
西漢天漢二年(前99)九月,漢軍騎都尉李陵率領5000步兵從居延出塞,沿匈奴龍城故道,北行3O日到達浚稽山,被匈奴單于三萬騎兵圍困。李陵率眾且戰且退,殺傷敵人大量有生力量。 由於寡不敵眾,加之居延都尉路博德違背詔令,沒有在半道接應,李陵軍士於汗山狹谷(即今中蒙邊界處)兵敗,李陵被迫投降。
東漢永元三年(91),大將軍左校尉耿愛復出河西,率800精銳騎兵,進至居延。出塞後直奔北單于庭,在金微山斬殺匈奴闊氏、名王以下五千餘人。單于僅與數騎脫逃。耿愛出塞五千餘里凱旋。這是兩漢出師北伐匈奴以來所獲得的以少勝多的空前大捷。
後涼太元十年(3 86),安西王呂光遣將派兵攻打西海郡。西海郡太守王禎率領“天下所聞”的居延軍隊與之抗爭,終於失敗。呂光為防止王禎起兵事件再度發生,將西海郡人遷徙到其他各郡。
泰常三年(418)春,北魏帝拓跋嗣命令護漠北高車中郎將薛繁率高車、丁零十二部北進,至弱水(今額濟納河)後擊敗柔然,俘虜二千餘人。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遣將分道北伐東突厥。回紇與突厥為世仇,故出兵幫助唐軍。貞觀元年(627),回紇酋長菩薩沿居延道路至馬鬃山,大破突厥酋長欲谷設,迫至天山。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突厥被迫稱臣內附,居延境內得以安寧。
唐垂拱二年(686),武則天遣將軍劉敬同徵發河西騎兵,出居延塞征討鐵勒族同羅、仆固等部落,取得全勝。
應天四年(1209),成吉思汗發動對西夏的戰爭。當年三月,從居延西夏黑水城北沿弱水攻入河西。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6)二月,蒙古軍隊再次由北路南下攻入居延,攻破據守居延的黑山威福軍城。西夏部署在居延的強大兵力被殲滅,預示著西夏行將滅亡。次年六月,西夏向成吉思汗投降。
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遣征虜將軍馮勝,副將陳德、傅友德三路出塞西進蘭州,攻克河西,並沿弱水北上元上都,征討反明將領王保工,途經亦集乃。亦集乃路總管府歧王朵兒只班逃走,另一守將!、顏帖木兒投降,河西至亦集乃地區平定。明攻取亦集乃後旋即放棄, 自漢代開創,夏元經營的屯田和其他事業均被廢棄。劃為張掖、酒泉邊外地,居民內徙。不久漠北韃靼領主占領亦集乃地區。
據地方志記載,額濟納旗境內的古遺蹟、古遺址有一百餘處。這些古遺蹟、古遺址南起與甘肅省金塔縣毗鄰的“雙城子”,北至中蒙邊境,沿額濟納河蜿蜒成扇形。其中,重要古遺蹟有漢長城、塞關、 甲渠塞、卅井塞等塞牆, 以及居延城、黑城、亞布賴城等古城遺址。
居延漢長城,也稱居延塞牆。額濟納旗境內所存的塞牆遺址,主要有南北兩段。北段塞牆全長八十餘公里,南起甲渠塞(破城)沿弱水河西岸穿越河網密布的額很河,經巴彥陶來至古居延澤西岸(由此向東,跨蒙古國界,在內蒙占自治區烏拉特後旗北與漢光祿塞牆連線)o地面遺蹟除破城附近尚存1.5~2米高外,其餘僅殘高O.40—O.58米。牆體經剖面觀察,塞牆構築系用兩面取土分層夯築方法,牆基處一米遠的地方至1 9 9 O年考察發現還遺有深O.40—O。75的壕溝,推測是當時修築塞牆取土時所挖。塞牆附近有文獻記載的“天田”遺蹟。南段塞牆北起居延都尉府卅井侯官治所(今寶日川吉)西南,經查乾陶來、呼仁川吉向南延伸。此段塞牆分南北側兩部分,北側一部分已為流沙所湮沒,只能辨析出走向輪廓。南側塞牆沿烽燧迤邐南行,遺蹟明顯。牆體雙重,間距為6.5米,雙牆之間為天田設定。部分地段牆體為石塊壘築,現存最高處尚有2.O一2.3米,全長約二十餘公里。至布很陶來與漢代金關塞牆相連,在今甘肅省金塔縣的天倉鄉附近向西與敦煌漢長城銜接,構成中國北方居延地區森嚴的防禦體系。
綜觀漢代的居延,是匈奴進出河西的主道。為保衛河西走廊,征伐西域,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人居延收河西之後,漢武帝開始大規模開發營建居延,在此廣建亭障烽燧。太初三年(前l02)“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o同年,築居延城。並擢用前伏波將軍路博德為強弩都尉,屯守居延。居延地區的塞牆、塢障、烽燧在此階段得以更大規模的修築,對遏止匈奴勢力南侵,保衛中原王朝起到了作用。
根據史料記載,特別是結合出土居延漢簡這第一手資料可知,漢代居延都尉所轄塞關分屬於四個侯官,它們是殄北塞、居延塞(遮虜障)、甲渠塞和卅井塞侯官。殄北塞在居延防區最北端,甲渠塞位於今額很河西岸,卅井塞駐守今黑城東南的寶日川吉。
殄北塞,蒙古語為“川吉阿瑪”。位於額濟納河下游,在蘇泊淖爾南古居延澤(京斯圖淖爾)西。殄北塞建築在三米高的風蝕台地上,北可望見居延海(蘇泊淖爾),東為巴丹吉林沙漠。障南北向,基本呈方形,邊長33米。障門在南牆偏東, 門寬二米,東、北牆保留一段較完整的牆基,殘高五米,土坯砌,六層土坯夾一層芨芨草。西牆有房屋基礎。牆寬3.5米,牆壁上有“羊頭石五百”字樣。障內現呈鍋底形,障外地面分布較多漢代陶片。
殄北塞遺址共有五個烽燧和一個障,形成一個弧形屏障,烽燧之間相距甚遠,最西北處與最東北處相距27公里。根據出土漢簡表明,屬於殄北侯官的烽燧至少有1O個。在部分烽燧之間有塞牆遺蹟,但不很清晰。
甲渠塞,蒙古語為“呼欽浩特”,也稱“木都日博勒金”。位於今達來呼布鎮南24公里。甲渠塞由障和塢兩部分組成,為居延都尉西部防線甲渠塞之長一甲渠侯官衙。此處往西3OO米,南北一線上有烽台和雙重塞牆遺蹟。
從敦達河與敖包河交匯處至布敦波日格以南(古代的弱水自此東北流向居延澤)大約四十公里,有一條較整齊而密集的烽燧,共有26個烽燧和一個障。除部分烽台外,在此線曾有一半地段建築了塞牆。現在所見是用兩道礫石堆起的塞牆基址,有些地方保存較好。塞牆內外兩面都遺有5.O一5.5米寬的淺壕。
卅井塞,蒙古語為“寶日川吉”。位於今吉日嘎郎圖蘇木那仁布拉格嘎查東南49公里處,是漢代居延都尉防線最東部卅井塞的防禦要塞。卅井塞建築在一處孤立的小平頂高岡上,岡高20米。要塞系一層夯土一層蘆葦構成。岡頂的烽台高四米,基座為5×5米。土坯築,間以蘆葦層。台東有少量房屋殘跡,台西南坡比岡頂低六米處有一道方形塢壁(3 O×3 O米),系土坯築。
從額很河東岸的布很陶來到古居延澤南端的寶日川吉,有一條從河岸起始往東北斜向沙坨子的塞牆,長約六十公里,共有3 2個烽燧,烽台之間相距2000米。就其現狀來說,可分為兩段。東段從寶曰川吉起,西至木吉山止,約有四十公里,形成一條稍為弧形的防線。其間,有一處尚可察見的塞牆殘跡。西段自木吉西斜行至布很陶來止,約有二十公里,塞牆保存情況較好。
額濟納旗境內的古城址,目前已發現l3處。這些城址分布在北起蘇泊淖爾蘇木,南至巴彥寶格都蘇木(額很查乾牧場)的額濟納河中下游地段。
居延城(遮虜障),蒙古語為“班丁波日格”。位於今巴彥陶來農場浩寧呼布東南六公里。東臨額很河乾涸的河床,南北兩翼均有城障烽隧遺址,城周圍紅柳從牛,連綿不斷的大小沙丘布滿城內外,一部分牆基已被流沙掩埋。城南北長13O米,東西寬127米,牆系夯築,夯層O.12米,牆寬3.3米,最高處5米。地面陶片較多,採集到網墜、殘鐵器碎片。
據史料記載,遮虜障築於漢武帝太初三年(前l02)。漢王朝在居延地區設立居延都尉府、居延縣後,為加強居延地區的防務而在居延城增設遮虜障。《漢書.武帝紀》載:公元前102年匈奴襲殺酒泉都尉後,漢武帝委任路博德為強駑都尉駐守居延,增築漢長城、“遮虜障”。《漢書·地理志》
……
古往今來,在居延故地上發生過許多次大大小小的戰爭。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夏季,漢軍乘勝對河西匈奴發起第二次進攻。驃騎將軍霍去病率領萬餘騎兵,從北地郡(治所在今甘肅省慶陽縣與環縣之同)出發,跋涉千里,直抵居延與匈奴居延部落進行了規模不詳的接觸,便輾轉到達小月氏,攻打祁連山一帶的匈奴部隊,生獲酋塗王、單桓王、相國、將軍和都尉,降服匈奴萬餘人,獲得全勝。
西漢天漢二年(前99)九月,漢軍騎都尉李陵率領5000步兵從居延出塞,沿匈奴龍城故道,北行3O日到達浚稽山,被匈奴單于三萬騎兵圍困。李陵率眾且戰且退,殺傷敵人大量有生力量。 由於寡不敵眾,加之居延都尉路博德違背詔令,沒有在半道接應,李陵軍士於汗山狹谷(即今中蒙邊界處)兵敗,李陵被迫投降。
東漢永元三年(91),大將軍左校尉耿愛復出河西,率800精銳騎兵,進至居延。出塞後直奔北單于庭,在金微山斬殺匈奴闊氏、名王以下五千餘人。單于僅與數騎脫逃。耿愛出塞五千餘里凱旋。這是兩漢出師北伐匈奴以來所獲得的以少勝多的空前大捷。
後涼太元十年(3 86),安西王呂光遣將派兵攻打西海郡。西海郡太守王禎率領“天下所聞”的居延軍隊與之抗爭,終於失敗。呂光為防止王禎起兵事件再度發生,將西海郡人遷徙到其他各郡。
泰常三年(418)春,北魏帝拓跋嗣命令護漠北高車中郎將薛繁率高車、丁零十二部北進,至弱水(今額濟納河)後擊敗柔然,俘虜二千餘人。
唐太宗李世民繼位後,遣將分道北伐東突厥。回紇與突厥為世仇,故出兵幫助唐軍。貞觀元年(627),回紇酋長菩薩沿居延道路至馬鬃山,大破突厥酋長欲谷設,迫至天山。在唐軍的猛烈攻擊下,突厥被迫稱臣內附,居延境內得以安寧。
唐垂拱二年(686),武則天遣將軍劉敬同徵發河西騎兵,出居延塞征討鐵勒族同羅、仆固等部落,取得全勝。
應天四年(1209),成吉思汗發動對西夏的戰爭。當年三月,從居延西夏黑水城北沿弱水攻入河西。成吉思汗二十二年(1226)二月,蒙古軍隊再次由北路南下攻入居延,攻破據守居延的黑山威福軍城。西夏部署在居延的強大兵力被殲滅,預示著西夏行將滅亡。次年六月,西夏向成吉思汗投降。
明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派遣征虜將軍馮勝,副將陳德、傅友德三路出塞西進蘭州,攻克河西,並沿弱水北上元上都,征討反明將領王保工,途經亦集乃。亦集乃路總管府歧王朵兒只班逃走,另一守將!、顏帖木兒投降,河西至亦集乃地區平定。明攻取亦集乃後旋即放棄, 自漢代開創,夏元經營的屯田和其他事業均被廢棄。劃為張掖、酒泉邊外地,居民內徙。不久漠北韃靼領主占領亦集乃地區。
據地方志記載,額濟納旗境內的古遺蹟、古遺址有一百餘處。這些古遺蹟、古遺址南起與甘肅省金塔縣毗鄰的“雙城子”,北至中蒙邊境,沿額濟納河蜿蜒成扇形。其中,重要古遺蹟有漢長城、塞關、 甲渠塞、卅井塞等塞牆, 以及居延城、黑城、亞布賴城等古城遺址。
居延漢長城,也稱居延塞牆。額濟納旗境內所存的塞牆遺址,主要有南北兩段。北段塞牆全長八十餘公里,南起甲渠塞(破城)沿弱水河西岸穿越河網密布的額很河,經巴彥陶來至古居延澤西岸(由此向東,跨蒙古國界,在內蒙占自治區烏拉特後旗北與漢光祿塞牆連線)o地面遺蹟除破城附近尚存1.5~2米高外,其餘僅殘高O.40—O.58米。牆體經剖面觀察,塞牆構築系用兩面取土分層夯築方法,牆基處一米遠的地方至1 9 9 O年考察發現還遺有深O.40—O。75的壕溝,推測是當時修築塞牆取土時所挖。塞牆附近有文獻記載的“天田”遺蹟。南段塞牆北起居延都尉府卅井侯官治所(今寶日川吉)西南,經查乾陶來、呼仁川吉向南延伸。此段塞牆分南北側兩部分,北側一部分已為流沙所湮沒,只能辨析出走向輪廓。南側塞牆沿烽燧迤邐南行,遺蹟明顯。牆體雙重,間距為6.5米,雙牆之間為天田設定。部分地段牆體為石塊壘築,現存最高處尚有2.O一2.3米,全長約二十餘公里。至布很陶來與漢代金關塞牆相連,在今甘肅省金塔縣的天倉鄉附近向西與敦煌漢長城銜接,構成中國北方居延地區森嚴的防禦體系。
綜觀漢代的居延,是匈奴進出河西的主道。為保衛河西走廊,征伐西域,自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驃騎將軍霍去病人居延收河西之後,漢武帝開始大規模開發營建居延,在此廣建亭障烽燧。太初三年(前l02)“益發戍甲卒十八萬,酒泉、張掖北置居延、休屠,以衛酒泉”o同年,築居延城。並擢用前伏波將軍路博德為強弩都尉,屯守居延。居延地區的塞牆、塢障、烽燧在此階段得以更大規模的修築,對遏止匈奴勢力南侵,保衛中原王朝起到了作用。
根據史料記載,特別是結合出土居延漢簡這第一手資料可知,漢代居延都尉所轄塞關分屬於四個侯官,它們是殄北塞、居延塞(遮虜障)、甲渠塞和卅井塞侯官。殄北塞在居延防區最北端,甲渠塞位於今額很河西岸,卅井塞駐守今黑城東南的寶日川吉。
殄北塞,蒙古語為“川吉阿瑪”。位於額濟納河下游,在蘇泊淖爾南古居延澤(京斯圖淖爾)西。殄北塞建築在三米高的風蝕台地上,北可望見居延海(蘇泊淖爾),東為巴丹吉林沙漠。障南北向,基本呈方形,邊長33米。障門在南牆偏東, 門寬二米,東、北牆保留一段較完整的牆基,殘高五米,土坯砌,六層土坯夾一層芨芨草。西牆有房屋基礎。牆寬3.5米,牆壁上有“羊頭石五百”字樣。障內現呈鍋底形,障外地面分布較多漢代陶片。
殄北塞遺址共有五個烽燧和一個障,形成一個弧形屏障,烽燧之間相距甚遠,最西北處與最東北處相距27公里。根據出土漢簡表明,屬於殄北侯官的烽燧至少有1O個。在部分烽燧之間有塞牆遺蹟,但不很清晰。
甲渠塞,蒙古語為“呼欽浩特”,也稱“木都日博勒金”。位於今達來呼布鎮南24公里。甲渠塞由障和塢兩部分組成,為居延都尉西部防線甲渠塞之長一甲渠侯官衙。此處往西3OO米,南北一線上有烽台和雙重塞牆遺蹟。
從敦達河與敖包河交匯處至布敦波日格以南(古代的弱水自此東北流向居延澤)大約四十公里,有一條較整齊而密集的烽燧,共有26個烽燧和一個障。除部分烽台外,在此線曾有一半地段建築了塞牆。現在所見是用兩道礫石堆起的塞牆基址,有些地方保存較好。塞牆內外兩面都遺有5.O一5.5米寬的淺壕。
卅井塞,蒙古語為“寶日川吉”。位於今吉日嘎郎圖蘇木那仁布拉格嘎查東南49公里處,是漢代居延都尉防線最東部卅井塞的防禦要塞。卅井塞建築在一處孤立的小平頂高岡上,岡高20米。要塞系一層夯土一層蘆葦構成。岡頂的烽台高四米,基座為5×5米。土坯築,間以蘆葦層。台東有少量房屋殘跡,台西南坡比岡頂低六米處有一道方形塢壁(3 O×3 O米),系土坯築。
從額很河東岸的布很陶來到古居延澤南端的寶日川吉,有一條從河岸起始往東北斜向沙坨子的塞牆,長約六十公里,共有3 2個烽燧,烽台之間相距2000米。就其現狀來說,可分為兩段。東段從寶曰川吉起,西至木吉山止,約有四十公里,形成一條稍為弧形的防線。其間,有一處尚可察見的塞牆殘跡。西段自木吉西斜行至布很陶來止,約有二十公里,塞牆保存情況較好。
額濟納旗境內的古城址,目前已發現l3處。這些城址分布在北起蘇泊淖爾蘇木,南至巴彥寶格都蘇木(額很查乾牧場)的額濟納河中下游地段。
居延城(遮虜障),蒙古語為“班丁波日格”。位於今巴彥陶來農場浩寧呼布東南六公里。東臨額很河乾涸的河床,南北兩翼均有城障烽隧遺址,城周圍紅柳從牛,連綿不斷的大小沙丘布滿城內外,一部分牆基已被流沙掩埋。城南北長13O米,東西寬127米,牆系夯築,夯層O.12米,牆寬3.3米,最高處5米。地面陶片較多,採集到網墜、殘鐵器碎片。
據史料記載,遮虜障築於漢武帝太初三年(前l02)。漢王朝在居延地區設立居延都尉府、居延縣後,為加強居延地區的防務而在居延城增設遮虜障。《漢書.武帝紀》載:公元前102年匈奴襲殺酒泉都尉後,漢武帝委任路博德為強駑都尉駐守居延,增築漢長城、“遮虜障”。《漢書·地理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