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寮崎古道(田心子古道),尾寮崎古道迄今已有百餘年,從溪尾寮至中華路附近,以石板鋪築而成,是尾寮地區通往大溪繁榮街道的主要通道,也是當年為尾寮地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尾寮崎古道
介紹,古道行記,
介紹
尾寮崎古道(田心子古道),尾寮崎古道迄今已有百餘年,從溪尾寮至中華路附近,以石板鋪築而成,是尾寮地區通往大溪繁榮街道的主要通道,也是當年為尾寮地區。
古道行記
從栗子園走古道至齋明寺,再從御成路古道繞回栗子園。 中午過後,驅車過武嶺橋,進入大溪鎮。過橋後右轉,即是著名的和平老街, 這裡是台灣最具特色的老街之一。
大溪舊名「大嵙崁」,位於淡水河的上游的大訂格漢溪畔, 為舊時重要的河港之一。大嵙崁舊名「大姑陷」,原意為大水。漢人移民至此,因大姑陷的「陷」 字不祥,於是改名為「大姑崁」。
同治五年(1866),月眉人李騰芳中舉,鄉民為炫耀科舉功名, 於是改名為「大嵙崁」。日本人統治後,將中間的「嵙崁」去掉, 將地名改為「大溪」,沿用迄今。
清代及日據時期,因陸路交通未發達,桃園一帶的物產須 靠大漢溪的船運往來於淡水、大稻埕、艋舺、新莊等地,大溪成為重要河港,繁良境地盛一時。 沿途帆船載運,貨物輸出,舟楫往來,萬商雲集,「崁津歸帆」為大溪八景之一。當年的繁華熱鬧, 如今已不復見。
大正九年(民國九年)日本政府頒布「市區改正法」,要求房屋必須整齊一致,並裝飾門面,於是大溪街道各商號競相改建。 由於當時流行歐洲巴洛克的建築造型和線條,因此塑造出全台著名說膠臭的中西合壁式的典雅老街。現存的老街牆柱石雕招牌仍述說著 昔年的風華盛況,有些商店名稱甚至以英文命名,可見當時洋人商社曾活躍於此。
後來,隨著縱貫線路運開通、大漢溪逐漸淤塞, 水運沒落,大溪也跟著繁華落盡,但也因大溪的落沒,使得老街得以保存下來。繁華如台北,何嘗沒有幽雅老街,但正因持續繁榮, 地盡其利,於是老街舊宅不斷拆毀,以至堙滅殆盡。對照之下,大溪老街的存在顯得分外珍貴,留下了歷史記憶,值得珍惜保存。
穿過和平老街,我將車停於大溪國小旁,找了附近一家麵店,匆匆解決午餐。 然後沿著街巷來到大溪公園尾處的故總統蔣介石大溪行館參觀。
從蔣介石大溪別館走出來,暫時揮去歷史的遐想,我進入安靜的大溪公園。大溪公園位於大溪鎮西側老街附近。
公元1909年日本人闢建這座公園,並設定神社、公會堂及相撲場,台灣光復後神社變成「超然亭」、相撲場成蓮花池、 公園盡頭的公會堂改成蔣介石的行館。因為年代久遠,公園內古木參天,是一個充滿歷史風味的老公園。
尤其是公園北方幾株老榕樹枝葉茂盛,辯洪微樹根盤纏,樹齡悠久。公園內十分安靜,除遊樂場有大人帶著小孩嬉戲外, 在這非假日的下午時光,公園內顯得空蕩寂靜,我在公園裡隨處閒逛,倚欄桿眺望寬闊的大漢溪水,河川寬闊,河床曝露, 溪水稀疏,水流靜緩。過園內小橋則欣賞滿池塘的浮萍,翠綠而美麗,悠然享受這靜謐的下午時光。
穿出大溪公園,看到了路旁江夏堂黃氏祖祠。在門口又遇見了那位朵慨整斷已90歲的老阿婆。向她打聲招呼, 問她是否還記得我。她搖搖頭,不過還是親切地請我進去。去 年十月路過大溪, 匆匆一游大溪公園,路經此處,發現江夏堂典雅的祠堂,直覺應是黃氏宗祠。 在門口遇見這位老阿媽,招定糠愉手歡迎我進去參觀,果然是黃姓宗祠。當時讀祠內牆上的族譜文, 感覺與家裡族譜所載相似,應源自同一祖先,但未確定,今天走訪大溪,也將黃氏祠堂列為目標之一。
「江夏堂」是黃姓的堂號。「江夏」 指的是現 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 黃姓另一支派的堂號為「紫雲堂」,相傳黃姓祖先曾於元代將宅第捐出做為泉州開元寺建寺之用, 完工之日,堂前出現紫雲獻瑞,因此以「紫雲」為小堂號,我是屬於紫雲支系的子孫, 兩堂均為宋代江夏太守黃峭公的後裔。
走出黃氏宗祠,整理思緒,回到了現實。繞回到和平老街, 又再一次沿街看看這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歐洲巴洛克風格的老街舊宅,中西合壁,在古樸中又有幾許異國情調。
來回走了一趟,細細品味, 頗發思古幽情。這時,看看錶,還有時遷乘拜說間,於是決定再去探訪大溪東邊另一條尾寮古道。 書上說這條古道短而美,石板古道保存的相當完整,不禁讓人心動。
於是依書上導覽信息,驅車往中華路而去,沒想到,這次找景點就沒這么順利了。旅遊書寫著「經慈湖路, 往復興巴陵到中華路左轉約一公里,有一小朋友幼稚園指示牌。沿小路進入,過小橋,即可看到...」。
不料我轉入中華路在一公里處並未見任何幼稚園指示牌,又繞了一大圈,發現整條中華路上有「千雅」、 「吉的堡」、「大千」及「大溪」等四家幼稚園,令人困惑,於是先選千雅幼稚園旁的小路進入, 停車,走入鄉間小路,繞了一會,問一老人,問不出所以然,只好撤出; 然後再進入大溪幼稚園旁的巷子,走往鄉間小道,深入十餘分鐘,發現景致愈不像書上所描述的,於是再撤退。
幾經波折,已耗掉近一個小時,有些氣餒,但心有不甘。於是再將車開至中華路約一公里 處,冷靜觀察,發現此處離附近的山稜較近,古道應就在這附近,至於書上所寫的小朋友幼稚園, 我終於想清楚,或許「小朋友」幼稚園應為專有名詞,而非普通名詞。換言之, 「小朋友幼稚園」有可能已倒閉,所以招牌也拆了,我這一路鎖定幼稚園招牌自然徒勞無功。 於是再從書上找線索,發現書上記錄小路進去有二路,一往古道,一往大樹公土地公廟, 於是心念一轉,或許可找尋附近的小路口有無土地公廟的標示牌。
這心念一轉,果然車子再開動不遠,就注意到了一不顯眼的小巷口豎立了一「福德祠.福德正神」的標誌牌, 於是將車轉入此小巷,約直行100公尺,竟發現巷底有一家幼稚園,抬頭一看,正是「小朋友幼稚園」, 幼稚園旁有一拱橋,立一標示牌,寫著「田心子(尾寮)古道」。此刻心情,興奮莫名。 花了一個小時,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條讓我遍尋不見的古道入口小路正是「中華路121巷」。
經此波折,加上上午在齋明街46巷找御成路古道的經驗,更體會寫遊記時,特別是一般人較陌生的景點, 關鍵指引的信息一定要記錄精確且適當,或許昔日巷口曾有「小朋友幼稚園」的醒目招牌, 適合做為指引,但歷經時空變異,或許招牌已拆,就會造成後人不易尋覓的困擾。 不過話說回來,滄海桑田,世事本自多變,或許某年某月大溪鎮又路牌重劃, 中華路121巷又變為不同巷弄,後之游者憑我的旅記,恐怕又要對我大發牢騷一番。
因此,關鍵應在大溪鎮公所,既然有心規劃古道以吸引旅客, 為何不在主要路口或至少在121巷口豎立古道標誌,而竟將古道指示標誌豎立在121巷的巷底, 豈不存心考驗觀光客,豈是待客之道。
從拱橋出發,約走一百公尺,看到了古樸的石階路緩緩而上。尾寮古道已有百餘年歷史, 由長形石板鋪成,果如書上所言,路雖不長,但石板砌的相當寬闊而保持完好, 石板路約五、六百公尺,約走十分鐘,即登上了山坡,古道終止,接一柏油路, 附近有柚子園農舍,於此可眺望大溪街景,但景色平平,柏油路向右通往復興鄉, 向左則通往三峽,這裡是三峽至大溪古道的最後一段。
據說早年劉銘傳曾帶兵在 此與原住民泰雅族打過戰,不過已不見任何遺蹟。此處無休憩點,且時間已晚,未久停留,即沿者古道往下走,回到拱橋處時, 再看小朋友幼稚園一眼。尾寮古道之旅,花費太多時間在尋尋覓覓,對古道印象有些草草,反而對「小朋友」這三字記憶深刻。
離開時,已接近五點,特別測量一下正確的路徑及車程,從中華路121巷口起算,約二百公尺接信義路, 左轉信義路約二、三百公尺抵慈湖路,與和平老街口相會,然後右轉即是武陵橋了, 沒遇紅燈,開車時間不過二分鐘而已,而我從和平老街出發至此竟花了六十分鐘才找到古道入口, 回想起來,還真有些感慨
「江夏堂」是黃姓的堂號。「江夏」 指的是現 在中國湖北省雲夢縣。 黃姓另一支派的堂號為「紫雲堂」,相傳黃姓祖先曾於元代將宅第捐出做為泉州開元寺建寺之用, 完工之日,堂前出現紫雲獻瑞,因此以「紫雲」為小堂號,我是屬於紫雲支系的子孫, 兩堂均為宋代江夏太守黃峭公的後裔。
走出黃氏宗祠,整理思緒,回到了現實。繞回到和平老街, 又再一次沿街看看這日據時代遺留下來的歐洲巴洛克風格的老街舊宅,中西合壁,在古樸中又有幾許異國情調。
來回走了一趟,細細品味, 頗發思古幽情。這時,看看錶,還有時間,於是決定再去探訪大溪東邊另一條尾寮古道。 書上說這條古道短而美,石板古道保存的相當完整,不禁讓人心動。
於是依書上導覽信息,驅車往中華路而去,沒想到,這次找景點就沒這么順利了。旅遊書寫著「經慈湖路, 往復興巴陵到中華路左轉約一公里,有一小朋友幼稚園指示牌。沿小路進入,過小橋,即可看到...」。
不料我轉入中華路在一公里處並未見任何幼稚園指示牌,又繞了一大圈,發現整條中華路上有「千雅」、 「吉的堡」、「大千」及「大溪」等四家幼稚園,令人困惑,於是先選千雅幼稚園旁的小路進入, 停車,走入鄉間小路,繞了一會,問一老人,問不出所以然,只好撤出; 然後再進入大溪幼稚園旁的巷子,走往鄉間小道,深入十餘分鐘,發現景致愈不像書上所描述的,於是再撤退。
幾經波折,已耗掉近一個小時,有些氣餒,但心有不甘。於是再將車開至中華路約一公里 處,冷靜觀察,發現此處離附近的山稜較近,古道應就在這附近,至於書上所寫的小朋友幼稚園, 我終於想清楚,或許「小朋友」幼稚園應為專有名詞,而非普通名詞。換言之, 「小朋友幼稚園」有可能已倒閉,所以招牌也拆了,我這一路鎖定幼稚園招牌自然徒勞無功。 於是再從書上找線索,發現書上記錄小路進去有二路,一往古道,一往大樹公土地公廟, 於是心念一轉,或許可找尋附近的小路口有無土地公廟的標示牌。
這心念一轉,果然車子再開動不遠,就注意到了一不顯眼的小巷口豎立了一「福德祠.福德正神」的標誌牌, 於是將車轉入此小巷,約直行100公尺,竟發現巷底有一家幼稚園,抬頭一看,正是「小朋友幼稚園」, 幼稚園旁有一拱橋,立一標示牌,寫著「田心子(尾寮)古道」。此刻心情,興奮莫名。 花了一個小時,總算皇天不負苦心人。這條讓我遍尋不見的古道入口小路正是「中華路121巷」。
經此波折,加上上午在齋明街46巷找御成路古道的經驗,更體會寫遊記時,特別是一般人較陌生的景點, 關鍵指引的信息一定要記錄精確且適當,或許昔日巷口曾有「小朋友幼稚園」的醒目招牌, 適合做為指引,但歷經時空變異,或許招牌已拆,就會造成後人不易尋覓的困擾。 不過話說回來,滄海桑田,世事本自多變,或許某年某月大溪鎮又路牌重劃, 中華路121巷又變為不同巷弄,後之游者憑我的旅記,恐怕又要對我大發牢騷一番。
因此,關鍵應在大溪鎮公所,既然有心規劃古道以吸引旅客, 為何不在主要路口或至少在121巷口豎立古道標誌,而竟將古道指示標誌豎立在121巷的巷底, 豈不存心考驗觀光客,豈是待客之道。
從拱橋出發,約走一百公尺,看到了古樸的石階路緩緩而上。尾寮古道已有百餘年歷史, 由長形石板鋪成,果如書上所言,路雖不長,但石板砌的相當寬闊而保持完好, 石板路約五、六百公尺,約走十分鐘,即登上了山坡,古道終止,接一柏油路, 附近有柚子園農舍,於此可眺望大溪街景,但景色平平,柏油路向右通往復興鄉, 向左則通往三峽,這裡是三峽至大溪古道的最後一段。
據說早年劉銘傳曾帶兵在 此與原住民泰雅族打過戰,不過已不見任何遺蹟。此處無休憩點,且時間已晚,未久停留,即沿者古道往下走,回到拱橋處時, 再看小朋友幼稚園一眼。尾寮古道之旅,花費太多時間在尋尋覓覓,對古道印象有些草草,反而對「小朋友」這三字記憶深刻。
離開時,已接近五點,特別測量一下正確的路徑及車程,從中華路121巷口起算,約二百公尺接信義路, 左轉信義路約二、三百公尺抵慈湖路,與和平老街口相會,然後右轉即是武陵橋了, 沒遇紅燈,開車時間不過二分鐘而已,而我從和平老街出發至此竟花了六十分鐘才找到古道入口, 回想起來,還真有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