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雅文物館

尼雅文物館

尼雅文物館 是以悠久歷史、深厚文化為主線,集實物陳列、圖片見證、文字表述為一體的綜合性展覽館,在著名學者、日本友人小島康譽的大力捐助下,於1999年1月建成,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雅文物館
  • 屬性:綜合性展覽館
  • 建成時間:1999年1月
  • 占地面積:1000平方米
簡介,地址,尼雅歷史,出土文物,相關歷史考證,沿途景點,重要須知,交通:,

簡介

在600平方米的主展廳內設立了反映民豐50年發展的圖片室、國家級重點保護地(尼雅、安迪爾遺址)出土的文物及其圖片室、民族風情生活用品室、“八·一八”水利工程所用勞動工具及圖片室、中央和自治區領導視察民豐縣紀念照圖片室、介紹天然藥用植物紅柳管花肉蓯蓉圖片室等六大展廳。室內擺放歷史性實物。每年國內外遊客參觀達1000多人次。民豐縣境內共有2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個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在尼雅古城考古發現印有“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文字樣的織錦屬織錦中的精品(國家一級文物)已被國家文物館所收藏。
尼雅遺址的發現,為研究中原王朝與西域古國的關係,研究東西文化交流和絲綢之路提供了珍貴資料。其間散落房屋居址、佛塔、寺院、城址、冶鑄遺址、陶窯、墓葬、果園、水渠、澇壩等各種遺蹟約百餘處,是新疆古文化遺址中規模最大且保存狀況良好又極具學術研究價值的大型遺址之一。

地址

尼雅遺址是漢晉時期西域"絲綢之路"南道上的一處東西交通要塞,位於塔克拉瑪乾沙漠南緣民豐縣喀巴阿斯卡村以北20公里的沙漠中,以北緯37°58′45.3″、東經82°43′13.5″的佛塔為中心,沿古尼雅河道呈南北向帶狀分布,分布範圍南北長約30公里,東西寬約7公里,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近年又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
尼雅文物館尼雅文物館
尼雅遺址是一個以東經82度43分14秒、北緯37度58分35秒為中心的狹長地帶。東西向7公里寬,南北向25公里長,散布在尼雅河古河床沿線。近年又將遺址區向北推移了幾十公里。

尼雅歷史

尼雅的前身是古精絕國,位於民豐縣北約150公里處的沙漠中,周圍都是起伏的沙山。已發掘出來的部分建築保存完好,除了土木結構的房屋外,還有河道和水渠。遺址中還發現了寫有古代于闐文字的木簡及羊皮文獻。
尼雅與樓蘭,是我國最著名的兩座已湮沒的古城廢墟,現在樓蘭的神秘面紗已經被一點點地揭開,而尼雅,仍不肯向世人展示它奇幻的歷史。也許正因為如此,每年才有無以數計的人們義無反顧地踏上這塊神奇的土地。
據有關文獻記載,西漢時,尼雅是一個西域小國,他們的祖先是誰?來自哪裡?為何湮滅?何時湮滅卻都是一個不可知的謎。人們只有憑藉手裡的幾樣物件,任思緒漫過千年的塵沙,悄悄窺視一下歷史隧道盡頭遙遠的精絕古國……

出土文物

尼雅遺址位於民豐縣城以北150千米的尼雅河尾閭,塔克拉瑪乾大沙漠的腹心地區。該古城1901年由斯坦因首次發現,他又復於1906年再度對該遺址進行調查發掘,斯坦因兩次共發掘廢址53處,掘獲盧文木簡721件,漢文木簡、木牘數件,以及武器、樂器、毛織物、絲織品、家具、建築物件、工藝品和稷、粟等糧食作物。同時,還對遺址進行了測繪。其考察成果公布後,轟動了世界。繼斯坦因之後,1905年美利堅合眾國人亨延頓,1911年日本人桔瑞超等亦先後涉足此地,此後,斯坦因於1913年和1931年又來過兩次,解放後,新疆博物館等單位組織專業隊伍對尼雅遺址進行了多次調查產搶救性清理。1959年發掘的東漢夫婦合葬墓是新疆重大的考古發現之一。墓中出土了兩具乾屍和一批珍貴文物,其中藍底卉染棉布殘片和棉布褲,被認為是我國迄今所見的最早棉織物。從1989年起新疆文化廳與日本小島康譽為首的有關學術團體,有計畫地開展了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調查與考察,取得了許多重要成果。

相關歷史考證

通過綜合調查業已查明,尼雅遺址位於尼雅河末端已被黃沙埋沒的一片古綠洲上。古遺址散處掩坦在古尼雅河谷的沙丘鏈之間,以佛塔為中心,呈帶狀南北延伸25千米,東西布展5—7千米。在這片狹長區域內,散布著規模不等、殘存程度不一的眾多房屋遺址、場院、墓地、佛塔、佛寺、田地、果園、畜圈、渠系、池塘、陶窯和冶煉遺址等。發現的各類遺址已多達70處以上。尼雅這一夢幻般殘留於瀚海荒漠中的古代文明遺址,經多數學者考證,就是《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有“戶480、口3 360、勝兵500人”的“精絕國”故地。1995年中日尼雅遺址聯合考察隊發掘的漢晉夫妻合葬墓,在新疆乃至全國考古史上都是罕見的;同時也以其田野考古發掘之科學規範及精美珍奇的出土品之豐而被列入1995年全國十大考勤古新發現之一尼雅遺址最理想地表現了“沙埋古代文明”的歷史浪漫主義美感。
在1700年前的公元三世紀,發源於崑崙山脈呂士塔格冰川的尼雅河經此向北延伸,那時這裡還是一片繁榮的綠洲。1700年以來,由於氣候和地質的變遷,河床退縮,這裡已經退化成為典型的流動沙丘地貌。百年之前,談到在茫茫的死亡之海中曾存在著這樣一片古文明,實屬不可思議之事。但百年來的考古成果已經證明,這個“東方龐培城”的存在是鐵的事實,留給人們的將僅僅是對於這個事實的來影去蹤的考證。
一般認為,沙漠周邊居民群落的消亡總是伴隨著河流的退縮、改道或其它自然條件的惡化。但對尼雅遺址的考古學,氣象學、水文地質學的綜合研究表明,尼雅文明的消亡極可能不是由於自然條件的變異,而是由於軍事、社會或其他突變因素引發的結果。這個神奇的遺址為人類留下了千古之謎。這座古城1901年由英國人斯坦因首次發現,被確定為西漢時期精絕國的遺址。
從1901年英籍匈牙利人馬克·奧里爾·斯坦因首次發現尼雅遺址至近年的中日尼雅遺址聯合學術考察,尼雅考古已走過了近百年歷程,特別是近年的中日聯合學術考察,對該遺址進行了系統調查和科學規範的考古發掘,發現了許多重要古文化遺存和珍貴遺物,逐漸揭開了尼雅遺址神秘的面紗。
1995年尼雅I號墓地的發現,使尼雅考古獲得豐碩成果,被國家文物局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之一",轟動學術界,使尼雅遺址備受世人矚目。在100平方米範圍內共發掘了8座屬社會上層統治集團的墓葬,隨葬品豐富,級別高,保存完好。按其種類可分為陶器、木器、鐵器、漆器、弓矢、紡織品及料珠等,其中紡織品為其大宗,特別是出土了一批組織複雜、色彩絢爛、花紋繁縟的線織品和精美毛織品,如被國家文物局鑑定委員會定為國寶級文物的"王侯合昏千秋萬歲宜子孫"錦衾,"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還有"延年益壽長保子孫"、"世毋極錦宜二親傳子孫"、"登高明望四海貴富壽為國慶"、"金池鳳"等華麗織錦,色彩斑斕,保存之佳實屬空前罕見。 尼雅遺址是《漢書·西域傳》中記載的"精絕"國故址,東漢後期為鄯所並,後受魏晉王朝節制。因其地處絲路南道交通必經之地,大量文物的出土不僅反映了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更為研究西域史、絲綢之路史、古代東西文化交流史提供了翔實資料。

沿途景點

在去尼雅遺址探秘的途中,還可順道到古樹蔥籠的民豐大麻扎去一游。該麻扎位於民豐縣城北96千米的尼雅鄉,傳為伊斯壯教什葉派第六代伊瑪目——加帕爾﹒薩迪克的陵墓。民豐大麻扎有“窮人的麻扎”之稱,因為穆斯林們認為如果無力去麥加朝聖,那么朝拜該麻扎,就等於去麥加朝了覲,故這裡每年接待的朝聖者達數萬名。

重要須知

進入尼雅需要得到當地文管部門的批准,還需要交納一定數量的文物養護費。

交通:

先從和田乘班車到尼雅,然後再租越野吉普車前往。其間的伊瑪木加法爾薩迪克大麻扎(墳墓)也是赫赫有名(門票50元/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