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傳:我是太陽(經典權威本)》通過對尼采和親友們的大量往來信件以及親友們對尼采的回憶進行整理,對尼采自出生到去世的整個生命過程進行了細緻而又精準的描寫。《尼采傳:我是太陽(經典權威本)》所依據的大多為第一手資料,具有相當高的可信度,向我們展現出了一個聽從內心召喚的真正思想者特立獨行的一生。
基本介紹
- 書名:尼采傳:我是太陽
- 譯者:黃露
- 出版日期:2012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212047863
- 作者:丹尼爾•哈列維
- 出版社:安徽人民出版社
- 頁數:288頁
- 開本:16
- 定價:29.80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專業推薦,媒體推薦,名人推薦,圖書目錄,序言,
內容簡介
《尼采傳:我是太陽(經典權威本)》寫的尼采自傳,最富有反叛精神的哲學家傳記。他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最富有爭議色彩的人物,一生都充滿著神秘感。終生未娶,精神失常。自詡為太陽,並聲稱殺死了上帝。一個特立獨行者的悲劇人生,帶你體驗哲學家的智慧結晶
作者簡介
作者:(法國)丹尼爾·哈列維 譯者:黃露
專業推薦
媒體推薦
我主要是把尼采當作一位人生哲學家看待的。讀他的著作,最使我震撼的是他面對人生難題的無比真誠的態度。與尼采相遇,我的最大收穫之一是找回了人性的語言。
——當代著名哲學家、學者、作家 周國平
尼采說:“人,動物的人,就根本沒有意義。他在地球上的存在根本沒有目的:人到底為什麼?——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對於人和地球意志是缺乏的;在每一種偉大的人類命運背後迴蕩著一種起抑制作用的更響亮的‘徒勞’!”這段尼采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觸及了我的痛處,是我不敢想的問題。
——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 李銀河
尼采不僅顛覆了西方大傳統,而且顛覆了啟蒙傳統,並且超越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是20世紀最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劉小楓
——當代著名哲學家、學者、作家 周國平
尼采說:“人,動物的人,就根本沒有意義。他在地球上的存在根本沒有目的:人到底為什麼?——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對於人和地球意志是缺乏的;在每一種偉大的人類命運背後迴蕩著一種起抑制作用的更響亮的‘徒勞’!”這段尼采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觸及了我的痛處,是我不敢想的問題。
——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 李銀河
尼采不僅顛覆了西方大傳統,而且顛覆了啟蒙傳統,並且超越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是20世紀最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 劉小楓
名人推薦
尼采說:“人,動物的人,就根本沒有意義。他在地球上的存在根本沒有目的:人到底為什麼?——這是一個沒有答案的問題。對於人和地球意志是缺乏的;在每一種偉大的人類命運背後迴蕩著一種起抑制作用的更響亮的‘徒勞’!”這段尼采關於生命意義的思考觸及了我的痛處,是我不敢想的問題。
——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李銀河
我主要是把尼采當作一位人生哲學家看待的。讀他的著作,最使我震撼的是他面對人生難題的無比真誠的態度。與尼采相遇,我的最大收穫之一是找回了人性的語言。
——當代著名哲學家、學者、作家周國平
尼采不僅顛覆了西方大傳統,而且顛覆了啟蒙傳統,並且超越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是20世紀最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劉小楓
——中國第一位研究性的女社會學家李銀河
我主要是把尼采當作一位人生哲學家看待的。讀他的著作,最使我震撼的是他面對人生難題的無比真誠的態度。與尼采相遇,我的最大收穫之一是找回了人性的語言。
——當代著名哲學家、學者、作家周國平
尼采不僅顛覆了西方大傳統,而且顛覆了啟蒙傳統,並且超越了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對立,是20世紀最具有革命性的思想家。
——香港中文大學當代中國文化研究中心劉小楓
圖書目錄
英譯本序
第一章 童幼時光
第二章 年輕時代
第三章 尼采和隱居於特里伯森時期的華格納
第四章 尼采和居住在拜洛特時期的華格納
第五章 危機與康復
第六章 查拉圖斯特拉的分娩
永恆輪迴的觀點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海因里希·馮·斯坦因
第七章 最終的孤寂
善與惡的彼岸
強力的意志
邁向黑暗之中
第一章 童幼時光
第二章 年輕時代
第三章 尼采和隱居於特里伯森時期的華格納
第四章 尼采和居住在拜洛特時期的華格納
第五章 危機與康復
第六章 查拉圖斯特拉的分娩
永恆輪迴的觀點
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海因里希·馮·斯坦因
第七章 最終的孤寂
善與惡的彼岸
強力的意志
邁向黑暗之中
序言
尼采和文明之間的對抗已經過去很久了,當這樣一個傲慢的詩人與不幸的哲學家出現在寧靜的歷史中的時候,我們對他的審判已經開始了,儘管所謂的歷史對於尼采而言是一文不值的。這些同樣為他所不齒的普通百姓、底層人民已經用一種我們早已熟知的寬宏大量為死者作了定論,而這種定論恰好能夠被看做是一種對他的報復。他們承認尼採在文學上的輝煌成就,卻把他的哲學思想視為一派胡言,而他們認為這類胡言亂語最多也只能讓聽到的人聳聳肩膀而已。他們故意不去理睬尼采的思想,反而去讚美尼采的個人形象。尼采這個離經叛道者試圖對一切存在的價值進行重新評估,對世間的一切清規戒律進行摧毀,但結局卻是他的思想只是被敷衍性地寫在了《收穫》或是其他為年輕人而編的選集內的那么幾頁里。德國的批評家們普遍認為,他比叔本華甚至歌德都要出色。就像福斯塔夫評價的那樣,尼采教會了德國的散文家如何成為世界級散文家中的一分子,他使得原來德國散文中層層堆砌的笨拙句子由此變得短小、簡潔、明快。民眾們有著很敏銳的直覺,他們可以欣賞尼采那種真正的具有大師風範的文風。
尼采寫信告訴彼得·加斯特說:“我們必須讓德國音樂都變得‘地中海化’。”毫不誇張地說,他甚至“地中海化”了整個德國文學的文體風格。那些他所師從的法國能工巧匠們,比如拉·羅什福科、伏爾泰和司湯達,造就了他筆下那種峭拔、絕妙的句子。然而總有些東西是屬於他自己的。尼採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廣的範圍內把這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求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儘管尼采對浪漫主義瞧不上眼,可他是一個具有天賦的詩人和真正的浪漫主義者。富於創造力的意象、隱喻、象徵和神話總能掀起洶湧的波濤,從不曾停歇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正是這兩種傾向自發地要求他用格言警句的形式進行創作,這種創作形式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每一頁紙上狂歡、舞蹈著。尼采具有一種所謂的“居心不良”的洞察力,這種“居心不良”不是讓他耗費工夫去遮遮掩掩,而是令他能夠表達得更加簡潔明快。德國批評家們把海涅對席勒的描述用在尼采身上,反而更加恰當:“思想通過他抽象的理念轉化為頭頂葡萄樹葉,揮舞著手杖,像酒神一樣狂舞的形象。這是一種醉醺醺、有些模糊的思想。”也許尼采把他自己個性中的許多方面都想得太好反而顯得不夠理智與清醒,但是在語言方面他並沒有對自身過分誇大。“在路德和歌德之後,”在給羅德的信中他這樣寫道,“還有待於跨出第三步……我想,我已經通過查拉圖斯特拉讓德語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對於這樣一個狂妄得近似追求虛榮的人,德國文學界至今都沒有說過“不”。由此可見,弗里德里希·尼採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據著不可動搖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
又是如何評價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的呢?霍夫丁承認他具有某種較高的“徵兆性價值”,可是僅此而已,並無其他。尼采的作品當中上演著充滿悖論、生機盎然、激情勃發的現代性思想,具有戲劇的特點,這些狂暴的思想互相衝突、互相碰撞。然而很不幸,它們沒有找到出口。H.阿爾弗雷德·富耶在其著作《尼采和非道德主義》中把尼采與那位最顯赫的“現代性”思想家居友進行比較,得出一堆正面論點和反面論點,肯定的部分和否定的部分互相抵消了,其結果看上去顯然就像是零。事實上,與其說尼采是一個有條理的思想家,不如說他是一個狂熱的直覺主義者,這是因為他幾乎不在消除自身思想的自相矛盾上下工夫。他作為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就對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發動了猛烈攻擊,他認為就是這種理性主義使古希臘蓬勃的生命力消逝了。人類的預言家從來都不作論證,很明顯尼采就是屬於先知、預言家那一類人。海因里希·馮·斯坦因把自己的處女作命名為《詩性哲學論》,他就是用其老師的思想方式在說話。
叔本華的書早已暗示過尼采,解開生存謎底的那把鑰匙在於意志,而不在於理智。可尼采故意拋棄了理智,同時被拋棄的還有善與惡、原因與結果等範疇。啟蒙精神告訴他現象偽裝下隱藏的不是理性而是意志抗爭,這種意志像老俄狄浦斯一樣盲目而又可怕。但是最後尼采還是拋棄了叔本華和悲觀主義。他用“一種樂觀的情緒去解釋”生命意志,但這種意志隱藏於另一種神秘的強力意志之中,同時變得更加晦暗不明、更加嫌惡有害。問題是能不能找到一種樂觀主義的根基,一條通向和諧的線索,通向我們所知道的真實存在的韻律和模式。也許尼采具有個人特點的思想就是這樣誕生的。宇宙不是意志的一種現象,而是藝術的一種現象。“在我那本關於華格納的書的前言裡,”1886年,尼采這樣寫道,“我已經把藝術,作為人類基本的形上學的活動,而不是道德;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又用不同的形式重新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即應該把世界作為一種特定的藝術表象。”這樣的解釋對於這位樂觀主義者來說無論如何都是有利的。既然世界可能是糟糕透頂的一個世界,同時又可能是相當精彩的一幕悲劇,那么殘酷、憂傷、災難就再也不能使他感到沮喪。這位抒情詩人和迷亂的哲學家後來又寫道:“也許,我的查拉圖斯特拉應當按照標題音樂歸類。”這兩段話,連同其他上百頁的文字,寫出了作者所創作出的藝術氛圍。我們要面對的不是一個詳細對某種體系進行闡述的思想家,而是一個對啟示進行宣講的預言家:尼采並不是基督教的維護者,而是新異教的神秘主義者。
如果更深地接觸到尼采的書,我們就會對他的論戰性著作中的大部分內容置之不理。它們是一團永恆燃燒著的野火,尼採用它們來焚燒他曾經崇拜過的東西。它們是他的高傲、獨立的精神見證,或者人們願意把這種獨立稱為殘酷的孤立。這是他靈魂里的先天氣質。“沒有人願意聽他的,他不是人類中的一員。”尼采這樣描述叔本華,這句斬釘截鐵的話表達的恰恰是他自己的理想和實踐。那些帶有侮辱性話語的小冊子被尼采視作一種解放方式,儘管這並不是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方式。他自己在創作的時候似乎也並不喜歡它們;他強烈地渴求能夠摒棄自己靈魂中的仇恨和否定,而把它們提升到一個重要的肯定價值上去。“我曾經是一名鬥士,”查拉圖斯特拉聲稱,“為的是有一天我能夠騰出雙手去禮讚生命。”“臨死之前我會把我所有禮物中最珍貴的一項奉獻給人類。我從太陽那裡懂得了這個道理,當它沉落之際正是它的光芒積澱得最為豐富之時。太陽從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寶藏中把純金般的光芒投向了大海,以至於最卑微的漁夫也能搖起金色的船槳。”在這裡,靠說話表達思想的不是強力意志,而是那種更為古老、更為神聖的文明源頭——愛的意志。可是如果尼采確實具有這樣的靈感,人們甚至也願意引用他對勒南所說的話來形容他自己:“他在愛的時候是最危險的。”
尼采具有的傲視群雄、令人相形見絀的天才氣質是使他變得虛榮的另外一個因素。在他的批判性的作品背後,沒有幽默,也沒有對事物形成完整的觀點,它犯了主觀主義的毛病。而且就某種心理傾向來說,查拉圖斯特拉與其說是陰沉邪惡的,還不如說是逗人發笑的。沒有什麼比《一個心理學家的露天學校》中的一些描述更加恰如其分了:“塞尼卡、英勇的鬥牛士……盧梭,在不道德的自然主義中回歸自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令人受傷的洞察力。”當他告訴我們人類真正的墮落就在於救贖,當他攻擊的矛頭直指人們生活的避難所的時候,當他對反女權主義的強調達到一種極致,甚至完全超越了以路德的《席間閒談》為典型代表的粗俗的德國傳統的時候,人們對他所能做的最好懷念就是要記住他注射了太多的氯醛。不是每一個喇叭都會吹奏尼采的音樂,但是每一個超人都應當知道這種音樂,而且還應當知道大無畏的查拉圖斯特拉譏笑保羅,還有赫伯特·斯賓塞,被他視為眼中釘的不僅僅是馬太福音,還有馬克思主義。也許在這些國家裡,尼采思想的崇拜者們最感興趣的正是他思想傾向的這些方面。
這個思想暖昧的預言家究竟信仰的是什麼?正如尼采自己所說,他追求的是“生存的標記”。他的親身經歷告訴自己,生命的特徵達到頂點的時候將會煥發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活力。生命的流逝過程變成了突如其來的狂喜和陶醉。關於這種為藝術家、情人和聖徒所體驗過的令人陶醉的心境,他曾寫過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散發出一束奇特的純淨之光。正是基於這一點,他公正地批判了那種沒有調節什麼東西的機械調節論和那種並不適應任何東西的機械適應論,那種被達爾文、斯賓塞和所有英國學院通俗化了的一整套對生活的外在闡釋。生命個體是具有生命強力的源泉,不是自然選擇中無關緊要的環節,它們源源不斷地向外散發出生命的力量。“生命就其一般方面而言不是空乏和貧窮,而是豐饒、富裕,甚至是一種荒唐的奢侈。”跟學究們一樣,對尼采而言,去做自我運動的中心才是真正地活著。跟實用主義者一樣,尼采主張生活應當居於首位,而不是思想。然而這種意識的緊張狀態,這種狄奧尼索斯似的迷狂只是一個基礎,還不能算是哲學。哲學,或者至少道德哲學,始於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其他人存在。你自己的迷狂和擴張的自我與其他人的同樣迷狂、同樣擴張的自我尖銳地衝突,這就成為構建人類個體之間關係的必然法則,跟道路上的交通規則產生的基礎一樣。那么個體自身的自主力和生命強力的源泉是通過愛的渠道還是通過強制力向其他人擴張呢?
查拉圖斯特拉曾經和德國人一起向衰弱的法蘭西進軍,他帶著膨脹的自我意識囂張地說道:“如果真的存在諸神,我怎么能夠容忍自己不是其中之一呢?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上帝。”富耶說,如果哥特人和野蠻人讀過黑格爾的形上學,他們一定會像尼采一樣回答。為了對其他個體施加強制力和發泄自身力量,生命個體不得不積聚超強的力量。強力意志就是人類活動的唯一源泉。強者必須像武士和征服者那樣活著,把驕傲、享樂和對征服的熱愛定義為三種基本品德。憐憫是在受難者的痛苦之上再加上憐憫者的痛苦,是最無法忍受的道德敗壞。如果你幫助過別人,你就必須把你施以援助的雙手清洗乾淨。十字軍騎士帶回家園的僅僅只有殺手的規則這一種財富,這個規則認為“沒有什麼是真實的,一切都是被允許的”。科學只是一種幻象和錯覺,而知道如何變得強大的武士們能夠把他們自身的價值強加於萬物之上,能夠使生活變得如此美好,這一切都使他們渴望這種生活能夠永遠重複下去。查拉圖斯特拉就是這樣說,以這個作為規則的大地將誕生出超人,超人會躍出自己的時代,自己消失後就會在永恆輪迴中再次被創造。
一個人要真誠地接受這樣一種學說是最大的困難。傾向於相信任何回憶都是一種啟示的尼采決不像他自認為的那樣富於創新精神。畢竟,在查拉圖斯特拉之前也存在過許多的懷疑論者、樂觀主義者、暴君和詩人。“庸眾”也許沒有權利討論倫理道德,但是他們知道,自從有了社會就有了兩重法律,一重是針對富人的,另外一重就是針對窮人的。對於人類價值——不管是道德的還是理性的——客觀性的懷疑並不是什麼新的異端邪說,而是像科學甚至像信仰一樣古老的傳統。柏拉圖的思索將永恆輪迴的觀念具體化,這一觀念早就影響了許多具有現代性的思想家。人們只需要舉出海涅、布朗基、馮·內格里、居友、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例子就足夠了。誠如施萊格爾所寫的一樣,在尼采所處的世紀之初,浪漫主義者早就“超越了生活的所有目標”,並且出於對純粹強力的迷戀,他們在歐洲思想界注入了海水和風暴,他們在思想界咆哮僅僅只是為了咆哮本身。以前沒有一個學者編纂過一本關於倫理的教科書,但是道德卻被作為一個問題提了出來,居於問題首要位置的就是究竟是否存在一門關於善與惡的科學。超人形象早就被藝術愛好者勒南高深莫測的想像力創造出來了,尼采滿懷激情、大聲疾呼的超人不過是一個翻版。“超人”就其名字而言已經跟歌德一樣古老,還需要提及的是,墨菲斯特把這個名詞作為嘲諷和誘惑力運用到了浮士德身上。查拉圖斯特拉不是先知,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先驅。他帶來的只是一種新的凱歌高奏、舞之蹈之的言語方式,他那種言語方式把上千個幽靈鬼怪席捲進了詞語間的漩渦里。
人們是怎樣看待尼采的學說呢?也許對尼采而言,最恰當的回答來自居友。他們兩位都是沉迷於哲學領域的詩人,都同樣把生活作為通往現實的鑰匙緊緊抓住。但是居友在個體生命的流逝中發現生命本身是友善以及情愛之源。“要是沒有慷慨給予和存在,人們就會從內部枯萎並最終死亡。精神必須成長開花,道德和利他主義就是從人類生活中盛開的花朵。”把全部意識形態還原成一種模式——對尼采而言,這種模式就是強力意志——既不新奇,也不困難。生物越友愛就越完美,沒有更大的廣度就沒有充分的強度。拉·羅什福科在所有動機中找尋出了最基本的動機,即自利的動機,現代的大師們則興味盎然地把激情分解為無意識思想。聖·奧古斯丁告訴我們,要在一切部分中見到整個靈魂。強力意志並不足以明確到能夠解釋道德者甚至非道德者的變化。強力有很多種。既然同一個自我總是在場,顯然它也有可能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把它生活中的任意一種情緒改頭換面成另外一種。這種方法並不是科學的心理學,它認為可以對那些精確微小的細節忽略不計,卻同樣能夠吸引我們。愛所取得的勝利比恨更為著名。
帕斯卡爾說過,要是克莉奧佩特拉的鼻子稍短一點,歷史就會不一樣了。而在法國,有一句話講的就是埋伏在達利拉頭髮里的征服總是遠遠比參孫的多。尼采本人認為有根據強力的不同表現來建立一套價值的等級制度的必要,但是這種對一切價值的重新估價既從未實現過也永不可能實現。衡平法庭所要求的合理的特殊性並不存在,那么查拉圖斯特拉的福音就只能變為不滿的聲音和憤怒。我是不是超人——或者確切地說,是不是超人的某個可能的祖先。我是否像超人一樣擁有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驕傲、享樂和對強力的酷愛之上的權利?或者我是不是僅僅只能作為一個奴隸,我能享有的唯一權利就是繼續做一個奴隸?而我們卻無法區分究竟誰是超人或者誰是奴隸。如果你能驅使別的星球以你為中心環繞運行;如果你表現出一種鴻蒙初開的混沌狀態,並即將生出一顆閃耀的星星,那么你無疑就是產生超人的一粒種子。查拉圖斯特拉為了取悅勢利小人而嘲笑大眾,這使他身不由己地成了跨國財團的溜須拍馬者,淪為了遊手好閒的富人們的詭辯家。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一個充滿了悖論的樂觀主義者。他拒絕用痛苦的迷霧把太陽遮擋,就這一點而言,思想史上沒有比他更為高尚或更為勇敢的了。“任何一個不幸者都沒有權利去做一名悲觀主義者。……我要讓他們明白,我的生命力降到最低點的那些歲月正是我拋棄悲觀主義的時候。”這種說法是高尚的,但這並不是哲學。如果被失眠和眼疾所困擾的尼采是出於維護自尊的目的而發誓去做一名樂觀主義者,那么有穩定收入和良好的消化能力的叔本華為什麼不能同樣地發誓去做一名悲觀主義者?可是查拉圖斯特拉的樂觀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還令人感到喜悅:他為了表達出自身的滿足就創造出永恆輪迴這一法則。他拍著手,對生命高喊著“再來一次”。就像酒店中的人被高粱酒或者葡萄酒灌醉了一樣,他真的是被狂喜的心情灌醉了,所以他高叫著“再來一杯”。
以數理物理學和光譜分析的形式,這種永恆輪迴呈現在了我們面前。亞里士多德之後,聖·托馬斯·阿奎那教導我們說:星宿是由比地球更高貴的物質組成的,這種物質不生不滅,因而不會腐蝕。而佛勞恩霍菲及其後繼者們卻用稜鏡和望遠鏡在其他星球中發現了與構成地球的元素相同的八十一種或八十二種元素。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數日有限但卻不可毀滅的元素和自然的力量,以及無限的空間和時間——或者說至少是一個空間和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沒有限度的時間——元素間相同的組合將在時空里無限重複著自身的形成過程。這裡面存在的不僅是永恆輪迴而且是無限制的重複。而且要是如尼采所構想的那樣,思想只是同物質間的某種排列組合共同產生作用而產生的磷光的話。那么同樣的意識生活也必然會重複再現它自身。人們並沒有停下來去討論這種數學上的妄想,他們只會說不管是誰被允許來考慮這種問題,查拉圖斯特拉也絕不會是其中之一。因為正是他堅持認為科學只是被聯結起來的單純的幻想,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科學又怎么可能提供如此確鑿的預言呢?對尼采而言,這不過是他回想起古時候希臘人的沉思時而突然冒出的念頭罷了,也並非就是最後的結論。這一念頭喬裝成靈感的火花,埋伏在蘇萊附近的那塊錐形岩石下面,“高出人類和時間六千英尺”。尼采之所以接受這種觀點,無非就是因為在他看來,這似乎就是樂觀主義的最高原則。叔本華在那些文章里聲言,如果你想要去敲擊墳墓,用強力來把死者喚醒,那么沒有人會答理你。這些文字使尼采對永恆輪迴的觀念感到激動與興奮。
基督教與叔本華的學說如出一轍。儘管基督教是樂觀主義的,但它卻建立在悲觀主義之上。它的樂觀主義靜靜地高居於時空之外的某箇中心點上。基督教為了調整舊世界的平衡,把一個新世界召喚進了塵世。要是這箇舊世界就是一個封閉的循環,一個旋轉的整體,也許查拉圖斯特拉就會手舞足蹈。他穿越所有的墓地,可是幾乎找不到任何追隨他的幽靈。
尼采被引向了這樣不實際、不合節拍、不合時宜的結局。就某種奇怪的變形來說,查拉圖斯特拉是社會主義學派的天才,但是他卻蔑視社會主義;就某種自然關係來說,查拉圖斯特拉是無政府主義的先知,但是他卻憎惡無政府主義。波蘭的德國官員也許還能在他身上找到一種貨真價實地作為壓迫者的行動指南;為了慶祝征服法蘭西,他手舞足蹈,穿過大街小巷,但是他卻嘲笑德國政府和德意志帝國。他輕視婦女,卻讚美不渝的婚姻。他提倡享樂,卻用高尚的聖歌讚美簡潔。他追求權力和不平等,按理他應當如富耶所說,“不相信教皇的約瑟夫·德·邁斯特爾只相信劊子手”,但是當他看到受審的罪犯時,卻宣稱除了法官以外,他要宣判一切人無罪。他公開指責俾斯麥和德國皇帝追求民主;同樣,他視科學的民主為洪水猛獸,因為它讓所有不管高低貴賤的現象都服從於同一條法則。意志是他的上帝,但是他看到了這個世界正在穆罕默德決定論觀點的統治之下,於是他採取了逆來順受的態度。這種態度與生存本身相矛盾,是一種斯多葛主義者會認為是奢侈浪費的對命運的關懷。他是一名德國無產者,卻充滿著德意志民族的偏見。他又自認為是波蘭貴族,並且以自己是一名無國籍的人和上等的歐洲人自誇。查拉圖斯特拉譴責一切文明的禮儀:同情、慷慨、自我犧牲,卻通過他自己的行動得到了實踐。尼采具備鑽石的光芒,卻不具備鑽石的硬度,但硬度才是他所願選擇的自身的象徵。
但是要是認為如此熱烈的思想只能表現為不真實,就是非常淺薄的想法。查拉圖斯特拉是當今時代最嚴重的疾病——感情主義——的解毒劑。他是道德上的雙刃劍,大劑量地服用它可以致命,但是少量服用卻是無可比擬的滋補品。他是一個英雄生活的謳歌者,他使那些在宗教里獲得可憐安慰的人感到不安。德國人極易把自己迷失在學術的叢林裡,他們需要有人提醒:博學是為了生活而存在,而不是生活是為了獲得廣博的知識。H.哈列維以福斯特——尼采夫人的傳記為藍本創作了本書,它向我們展示的尼采比他本人要更美好,比那些自稱是他的信徒的文明的破壞者們也好過百倍。
譯 者
尼采寫信告訴彼得·加斯特說:“我們必須讓德國音樂都變得‘地中海化’。”毫不誇張地說,他甚至“地中海化”了整個德國文學的文體風格。那些他所師從的法國能工巧匠們,比如拉·羅什福科、伏爾泰和司湯達,造就了他筆下那種峭拔、絕妙的句子。然而總有些東西是屬於他自己的。尼採在更深的程度和更廣的範圍內把這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以求達到盡善盡美的程度。儘管尼采對浪漫主義瞧不上眼,可他是一個具有天賦的詩人和真正的浪漫主義者。富於創造力的意象、隱喻、象徵和神話總能掀起洶湧的波濤,從不曾停歇地出現在他的作品中。正是這兩種傾向自發地要求他用格言警句的形式進行創作,這種創作形式在《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的每一頁紙上狂歡、舞蹈著。尼采具有一種所謂的“居心不良”的洞察力,這種“居心不良”不是讓他耗費工夫去遮遮掩掩,而是令他能夠表達得更加簡潔明快。德國批評家們把海涅對席勒的描述用在尼采身上,反而更加恰當:“思想通過他抽象的理念轉化為頭頂葡萄樹葉,揮舞著手杖,像酒神一樣狂舞的形象。這是一種醉醺醺、有些模糊的思想。”也許尼采把他自己個性中的許多方面都想得太好反而顯得不夠理智與清醒,但是在語言方面他並沒有對自身過分誇大。“在路德和歌德之後,”在給羅德的信中他這樣寫道,“還有待於跨出第三步……我想,我已經通過查拉圖斯特拉讓德語達到了盡善盡美的境界。”對於這樣一個狂妄得近似追求虛榮的人,德國文學界至今都沒有說過“不”。由此可見,弗里德里希·尼採在德國文學史上占據著不可動搖甚至是至高無上的地位。
又是如何評價他在哲學史上的地位的呢?霍夫丁承認他具有某種較高的“徵兆性價值”,可是僅此而已,並無其他。尼采的作品當中上演著充滿悖論、生機盎然、激情勃發的現代性思想,具有戲劇的特點,這些狂暴的思想互相衝突、互相碰撞。然而很不幸,它們沒有找到出口。H.阿爾弗雷德·富耶在其著作《尼采和非道德主義》中把尼采與那位最顯赫的“現代性”思想家居友進行比較,得出一堆正面論點和反面論點,肯定的部分和否定的部分互相抵消了,其結果看上去顯然就像是零。事實上,與其說尼采是一個有條理的思想家,不如說他是一個狂熱的直覺主義者,這是因為他幾乎不在消除自身思想的自相矛盾上下工夫。他作為作家的第一部作品就對蘇格拉底的理性主義發動了猛烈攻擊,他認為就是這種理性主義使古希臘蓬勃的生命力消逝了。人類的預言家從來都不作論證,很明顯尼采就是屬於先知、預言家那一類人。海因里希·馮·斯坦因把自己的處女作命名為《詩性哲學論》,他就是用其老師的思想方式在說話。
叔本華的書早已暗示過尼采,解開生存謎底的那把鑰匙在於意志,而不在於理智。可尼采故意拋棄了理智,同時被拋棄的還有善與惡、原因與結果等範疇。啟蒙精神告訴他現象偽裝下隱藏的不是理性而是意志抗爭,這種意志像老俄狄浦斯一樣盲目而又可怕。但是最後尼采還是拋棄了叔本華和悲觀主義。他用“一種樂觀的情緒去解釋”生命意志,但這種意志隱藏於另一種神秘的強力意志之中,同時變得更加晦暗不明、更加嫌惡有害。問題是能不能找到一種樂觀主義的根基,一條通向和諧的線索,通向我們所知道的真實存在的韻律和模式。也許尼采具有個人特點的思想就是這樣誕生的。宇宙不是意志的一種現象,而是藝術的一種現象。“在我那本關於華格納的書的前言裡,”1886年,尼采這樣寫道,“我已經把藝術,作為人類基本的形上學的活動,而不是道德;在這本書的創作過程中,我又用不同的形式重新表達了這樣一個思想,即應該把世界作為一種特定的藝術表象。”這樣的解釋對於這位樂觀主義者來說無論如何都是有利的。既然世界可能是糟糕透頂的一個世界,同時又可能是相當精彩的一幕悲劇,那么殘酷、憂傷、災難就再也不能使他感到沮喪。這位抒情詩人和迷亂的哲學家後來又寫道:“也許,我的查拉圖斯特拉應當按照標題音樂歸類。”這兩段話,連同其他上百頁的文字,寫出了作者所創作出的藝術氛圍。我們要面對的不是一個詳細對某種體系進行闡述的思想家,而是一個對啟示進行宣講的預言家:尼采並不是基督教的維護者,而是新異教的神秘主義者。
如果更深地接觸到尼采的書,我們就會對他的論戰性著作中的大部分內容置之不理。它們是一團永恆燃燒著的野火,尼採用它們來焚燒他曾經崇拜過的東西。它們是他的高傲、獨立的精神見證,或者人們願意把這種獨立稱為殘酷的孤立。這是他靈魂里的先天氣質。“沒有人願意聽他的,他不是人類中的一員。”尼采這樣描述叔本華,這句斬釘截鐵的話表達的恰恰是他自己的理想和實踐。那些帶有侮辱性話語的小冊子被尼采視作一種解放方式,儘管這並不是一種讓人感到幸福的方式。他自己在創作的時候似乎也並不喜歡它們;他強烈地渴求能夠摒棄自己靈魂中的仇恨和否定,而把它們提升到一個重要的肯定價值上去。“我曾經是一名鬥士,”查拉圖斯特拉聲稱,“為的是有一天我能夠騰出雙手去禮讚生命。”“臨死之前我會把我所有禮物中最珍貴的一項奉獻給人類。我從太陽那裡懂得了這個道理,當它沉落之際正是它的光芒積澱得最為豐富之時。太陽從它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富寶藏中把純金般的光芒投向了大海,以至於最卑微的漁夫也能搖起金色的船槳。”在這裡,靠說話表達思想的不是強力意志,而是那種更為古老、更為神聖的文明源頭——愛的意志。可是如果尼采確實具有這樣的靈感,人們甚至也願意引用他對勒南所說的話來形容他自己:“他在愛的時候是最危險的。”
尼采具有的傲視群雄、令人相形見絀的天才氣質是使他變得虛榮的另外一個因素。在他的批判性的作品背後,沒有幽默,也沒有對事物形成完整的觀點,它犯了主觀主義的毛病。而且就某種心理傾向來說,查拉圖斯特拉與其說是陰沉邪惡的,還不如說是逗人發笑的。沒有什麼比《一個心理學家的露天學校》中的一些描述更加恰如其分了:“塞尼卡、英勇的鬥牛士……盧梭,在不道德的自然主義中回歸自然……約翰·斯圖爾特·穆勒;令人受傷的洞察力。”當他告訴我們人類真正的墮落就在於救贖,當他攻擊的矛頭直指人們生活的避難所的時候,當他對反女權主義的強調達到一種極致,甚至完全超越了以路德的《席間閒談》為典型代表的粗俗的德國傳統的時候,人們對他所能做的最好懷念就是要記住他注射了太多的氯醛。不是每一個喇叭都會吹奏尼采的音樂,但是每一個超人都應當知道這種音樂,而且還應當知道大無畏的查拉圖斯特拉譏笑保羅,還有赫伯特·斯賓塞,被他視為眼中釘的不僅僅是馬太福音,還有馬克思主義。也許在這些國家裡,尼采思想的崇拜者們最感興趣的正是他思想傾向的這些方面。
這個思想暖昧的預言家究竟信仰的是什麼?正如尼采自己所說,他追求的是“生存的標記”。他的親身經歷告訴自己,生命的特徵達到頂點的時候將會煥發出令人難以想像的活力。生命的流逝過程變成了突如其來的狂喜和陶醉。關於這種為藝術家、情人和聖徒所體驗過的令人陶醉的心境,他曾寫過一些文章,這些文章散發出一束奇特的純淨之光。正是基於這一點,他公正地批判了那種沒有調節什麼東西的機械調節論和那種並不適應任何東西的機械適應論,那種被達爾文、斯賓塞和所有英國學院通俗化了的一整套對生活的外在闡釋。生命個體是具有生命強力的源泉,不是自然選擇中無關緊要的環節,它們源源不斷地向外散發出生命的力量。“生命就其一般方面而言不是空乏和貧窮,而是豐饒、富裕,甚至是一種荒唐的奢侈。”跟學究們一樣,對尼采而言,去做自我運動的中心才是真正地活著。跟實用主義者一樣,尼采主張生活應當居於首位,而不是思想。然而這種意識的緊張狀態,這種狄奧尼索斯似的迷狂只是一個基礎,還不能算是哲學。哲學,或者至少道德哲學,始於意識到世界上還有其他人存在。你自己的迷狂和擴張的自我與其他人的同樣迷狂、同樣擴張的自我尖銳地衝突,這就成為構建人類個體之間關係的必然法則,跟道路上的交通規則產生的基礎一樣。那么個體自身的自主力和生命強力的源泉是通過愛的渠道還是通過強制力向其他人擴張呢?
查拉圖斯特拉曾經和德國人一起向衰弱的法蘭西進軍,他帶著膨脹的自我意識囂張地說道:“如果真的存在諸神,我怎么能夠容忍自己不是其中之一呢?因此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上帝。”富耶說,如果哥特人和野蠻人讀過黑格爾的形上學,他們一定會像尼采一樣回答。為了對其他個體施加強制力和發泄自身力量,生命個體不得不積聚超強的力量。強力意志就是人類活動的唯一源泉。強者必須像武士和征服者那樣活著,把驕傲、享樂和對征服的熱愛定義為三種基本品德。憐憫是在受難者的痛苦之上再加上憐憫者的痛苦,是最無法忍受的道德敗壞。如果你幫助過別人,你就必須把你施以援助的雙手清洗乾淨。十字軍騎士帶回家園的僅僅只有殺手的規則這一種財富,這個規則認為“沒有什麼是真實的,一切都是被允許的”。科學只是一種幻象和錯覺,而知道如何變得強大的武士們能夠把他們自身的價值強加於萬物之上,能夠使生活變得如此美好,這一切都使他們渴望這種生活能夠永遠重複下去。查拉圖斯特拉就是這樣說,以這個作為規則的大地將誕生出超人,超人會躍出自己的時代,自己消失後就會在永恆輪迴中再次被創造。
一個人要真誠地接受這樣一種學說是最大的困難。傾向於相信任何回憶都是一種啟示的尼采決不像他自認為的那樣富於創新精神。畢竟,在查拉圖斯特拉之前也存在過許多的懷疑論者、樂觀主義者、暴君和詩人。“庸眾”也許沒有權利討論倫理道德,但是他們知道,自從有了社會就有了兩重法律,一重是針對富人的,另外一重就是針對窮人的。對於人類價值——不管是道德的還是理性的——客觀性的懷疑並不是什麼新的異端邪說,而是像科學甚至像信仰一樣古老的傳統。柏拉圖的思索將永恆輪迴的觀念具體化,這一觀念早就影響了許多具有現代性的思想家。人們只需要舉出海涅、布朗基、馮·內格里、居友、陀思妥耶夫斯基這些例子就足夠了。誠如施萊格爾所寫的一樣,在尼采所處的世紀之初,浪漫主義者早就“超越了生活的所有目標”,並且出於對純粹強力的迷戀,他們在歐洲思想界注入了海水和風暴,他們在思想界咆哮僅僅只是為了咆哮本身。以前沒有一個學者編纂過一本關於倫理的教科書,但是道德卻被作為一個問題提了出來,居於問題首要位置的就是究竟是否存在一門關於善與惡的科學。超人形象早就被藝術愛好者勒南高深莫測的想像力創造出來了,尼采滿懷激情、大聲疾呼的超人不過是一個翻版。“超人”就其名字而言已經跟歌德一樣古老,還需要提及的是,墨菲斯特把這個名詞作為嘲諷和誘惑力運用到了浮士德身上。查拉圖斯特拉不是先知,甚至都不能算是一個先驅。他帶來的只是一種新的凱歌高奏、舞之蹈之的言語方式,他那種言語方式把上千個幽靈鬼怪席捲進了詞語間的漩渦里。
人們是怎樣看待尼采的學說呢?也許對尼采而言,最恰當的回答來自居友。他們兩位都是沉迷於哲學領域的詩人,都同樣把生活作為通往現實的鑰匙緊緊抓住。但是居友在個體生命的流逝中發現生命本身是友善以及情愛之源。“要是沒有慷慨給予和存在,人們就會從內部枯萎並最終死亡。精神必須成長開花,道德和利他主義就是從人類生活中盛開的花朵。”把全部意識形態還原成一種模式——對尼采而言,這種模式就是強力意志——既不新奇,也不困難。生物越友愛就越完美,沒有更大的廣度就沒有充分的強度。拉·羅什福科在所有動機中找尋出了最基本的動機,即自利的動機,現代的大師們則興味盎然地把激情分解為無意識思想。聖·奧古斯丁告訴我們,要在一切部分中見到整個靈魂。強力意志並不足以明確到能夠解釋道德者甚至非道德者的變化。強力有很多種。既然同一個自我總是在場,顯然它也有可能以這樣那樣的方式把它生活中的任意一種情緒改頭換面成另外一種。這種方法並不是科學的心理學,它認為可以對那些精確微小的細節忽略不計,卻同樣能夠吸引我們。愛所取得的勝利比恨更為著名。
帕斯卡爾說過,要是克莉奧佩特拉的鼻子稍短一點,歷史就會不一樣了。而在法國,有一句話講的就是埋伏在達利拉頭髮里的征服總是遠遠比參孫的多。尼采本人認為有根據強力的不同表現來建立一套價值的等級制度的必要,但是這種對一切價值的重新估價既從未實現過也永不可能實現。衡平法庭所要求的合理的特殊性並不存在,那么查拉圖斯特拉的福音就只能變為不滿的聲音和憤怒。我是不是超人——或者確切地說,是不是超人的某個可能的祖先。我是否像超人一樣擁有把自己的生活建立在驕傲、享樂和對強力的酷愛之上的權利?或者我是不是僅僅只能作為一個奴隸,我能享有的唯一權利就是繼續做一個奴隸?而我們卻無法區分究竟誰是超人或者誰是奴隸。如果你能驅使別的星球以你為中心環繞運行;如果你表現出一種鴻蒙初開的混沌狀態,並即將生出一顆閃耀的星星,那么你無疑就是產生超人的一粒種子。查拉圖斯特拉為了取悅勢利小人而嘲笑大眾,這使他身不由己地成了跨國財團的溜須拍馬者,淪為了遊手好閒的富人們的詭辯家。
弗里德里希·尼采是一個充滿了悖論的樂觀主義者。他拒絕用痛苦的迷霧把太陽遮擋,就這一點而言,思想史上沒有比他更為高尚或更為勇敢的了。“任何一個不幸者都沒有權利去做一名悲觀主義者。……我要讓他們明白,我的生命力降到最低點的那些歲月正是我拋棄悲觀主義的時候。”這種說法是高尚的,但這並不是哲學。如果被失眠和眼疾所困擾的尼采是出於維護自尊的目的而發誓去做一名樂觀主義者,那么有穩定收入和良好的消化能力的叔本華為什麼不能同樣地發誓去做一名悲觀主義者?可是查拉圖斯特拉的樂觀是值得肯定的,而且還令人感到喜悅:他為了表達出自身的滿足就創造出永恆輪迴這一法則。他拍著手,對生命高喊著“再來一次”。就像酒店中的人被高粱酒或者葡萄酒灌醉了一樣,他真的是被狂喜的心情灌醉了,所以他高叫著“再來一杯”。
以數理物理學和光譜分析的形式,這種永恆輪迴呈現在了我們面前。亞里士多德之後,聖·托馬斯·阿奎那教導我們說:星宿是由比地球更高貴的物質組成的,這種物質不生不滅,因而不會腐蝕。而佛勞恩霍菲及其後繼者們卻用稜鏡和望遠鏡在其他星球中發現了與構成地球的元素相同的八十一種或八十二種元素。我們所擁有的只是數日有限但卻不可毀滅的元素和自然的力量,以及無限的空間和時間——或者說至少是一個空間和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沒有限度的時間——元素間相同的組合將在時空里無限重複著自身的形成過程。這裡面存在的不僅是永恆輪迴而且是無限制的重複。而且要是如尼采所構想的那樣,思想只是同物質間的某種排列組合共同產生作用而產生的磷光的話。那么同樣的意識生活也必然會重複再現它自身。人們並沒有停下來去討論這種數學上的妄想,他們只會說不管是誰被允許來考慮這種問題,查拉圖斯特拉也絕不會是其中之一。因為正是他堅持認為科學只是被聯結起來的單純的幻想,可如果真是這樣的話,科學又怎么可能提供如此確鑿的預言呢?對尼采而言,這不過是他回想起古時候希臘人的沉思時而突然冒出的念頭罷了,也並非就是最後的結論。這一念頭喬裝成靈感的火花,埋伏在蘇萊附近的那塊錐形岩石下面,“高出人類和時間六千英尺”。尼采之所以接受這種觀點,無非就是因為在他看來,這似乎就是樂觀主義的最高原則。叔本華在那些文章里聲言,如果你想要去敲擊墳墓,用強力來把死者喚醒,那么沒有人會答理你。這些文字使尼采對永恆輪迴的觀念感到激動與興奮。
基督教與叔本華的學說如出一轍。儘管基督教是樂觀主義的,但它卻建立在悲觀主義之上。它的樂觀主義靜靜地高居於時空之外的某箇中心點上。基督教為了調整舊世界的平衡,把一個新世界召喚進了塵世。要是這箇舊世界就是一個封閉的循環,一個旋轉的整體,也許查拉圖斯特拉就會手舞足蹈。他穿越所有的墓地,可是幾乎找不到任何追隨他的幽靈。
尼采被引向了這樣不實際、不合節拍、不合時宜的結局。就某種奇怪的變形來說,查拉圖斯特拉是社會主義學派的天才,但是他卻蔑視社會主義;就某種自然關係來說,查拉圖斯特拉是無政府主義的先知,但是他卻憎惡無政府主義。波蘭的德國官員也許還能在他身上找到一種貨真價實地作為壓迫者的行動指南;為了慶祝征服法蘭西,他手舞足蹈,穿過大街小巷,但是他卻嘲笑德國政府和德意志帝國。他輕視婦女,卻讚美不渝的婚姻。他提倡享樂,卻用高尚的聖歌讚美簡潔。他追求權力和不平等,按理他應當如富耶所說,“不相信教皇的約瑟夫·德·邁斯特爾只相信劊子手”,但是當他看到受審的罪犯時,卻宣稱除了法官以外,他要宣判一切人無罪。他公開指責俾斯麥和德國皇帝追求民主;同樣,他視科學的民主為洪水猛獸,因為它讓所有不管高低貴賤的現象都服從於同一條法則。意志是他的上帝,但是他看到了這個世界正在穆罕默德決定論觀點的統治之下,於是他採取了逆來順受的態度。這種態度與生存本身相矛盾,是一種斯多葛主義者會認為是奢侈浪費的對命運的關懷。他是一名德國無產者,卻充滿著德意志民族的偏見。他又自認為是波蘭貴族,並且以自己是一名無國籍的人和上等的歐洲人自誇。查拉圖斯特拉譴責一切文明的禮儀:同情、慷慨、自我犧牲,卻通過他自己的行動得到了實踐。尼采具備鑽石的光芒,卻不具備鑽石的硬度,但硬度才是他所願選擇的自身的象徵。
但是要是認為如此熱烈的思想只能表現為不真實,就是非常淺薄的想法。查拉圖斯特拉是當今時代最嚴重的疾病——感情主義——的解毒劑。他是道德上的雙刃劍,大劑量地服用它可以致命,但是少量服用卻是無可比擬的滋補品。他是一個英雄生活的謳歌者,他使那些在宗教里獲得可憐安慰的人感到不安。德國人極易把自己迷失在學術的叢林裡,他們需要有人提醒:博學是為了生活而存在,而不是生活是為了獲得廣博的知識。H.哈列維以福斯特——尼采夫人的傳記為藍本創作了本書,它向我們展示的尼采比他本人要更美好,比那些自稱是他的信徒的文明的破壞者們也好過百倍。
譯 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