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爾牛節,又名蓋·加特拉節,每年尼歷5月1日開始,要持續8天,是尼泊爾眾多節日中比較隆重的一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泊爾牛節
- 別稱:蓋·加特拉節
- 節日時間:5月1日
- 流行地區:尼泊爾
- 節日意義:感激黃牛的救命之恩
基本信息,簡介,牛節來歷,日期,活動,
基本信息
尼泊爾 牛節是建國元勛博利菲比·薩哈國王為感激黃牛的救命之恩,並下令尊黃牛為國獸、神牛,並規定每年8月為全國“牛節”。
尼泊爾人把黃牛視為尼泊爾王國的國獸和“神牛”。
尼泊爾人把黃牛視為尼泊爾王國的國獸和“神牛”。
神牛來歷
傳說在尼泊爾建國時期,建國元勛博利菲比·薩哈國王在一次戰役失敗後被困在一個荒無人煙的山谷中,彈盡糧絕,危在旦夕。忽然山里來了一頭黃牛,這頭黃牛用奶水救活了國王,使他恢復了元氣。隨後,博利菲比國王重整旗鼓,率領軍隊打敗了敵人,創立了尼泊爾王國。老國王對黃牛感恩不盡,便下令尊黃牛為國獸、神牛,並規定每年8月為全國“牛節”。
簡介
牛節又叫蓋·加特拉節(GaiJatra),是尼泊爾眾多節日中比較隆重的一個,依過去的傳統,每年尼歷5月1日(公曆8月間)開始,要持續8天。節日期間,人們趕著牛或化裝成各種各樣的牛,在街上列隊行進,擊鼓奏樂,歌舞狂歡。隨著時代的發展,節慶的時間和內容不可避免地有了變化,但上街遊行還是要照例進行的。
尼泊爾的牛節其實是尼瓦爾人的節日,所以,節日的慶祝活動也大多集中在加德滿都以及附近的帕坦、巴格塔布爾、克特布爾等老皇宮廣場。
在尼泊爾,沉重的田間勞動是由水牛來承擔的,水牛可以宰殺。黃牛是不準宰殺的,誰宰殺黃牛吃,那是要坐牢的。黃牛被供養著,從不乾任何活,母黃牛更受到特殊待遇。在“牛節”期間,人們給黃牛帶上用鮮花或彩帶編扎的花環,敲鑼打鼓地簇擁著黃牛在大街上遊行,以紀念黃牛的“豐功偉績”。
牛節來歷
黃牛是尼泊爾的國獸,是神牛,備受尊崇與保護。但是,這牛節卻並非因牛而起,倒是與人相關。據尼泊爾編年史記載,17世紀中葉,加德滿都王國著名的國王普拉塔普·馬拉的次子死後,為了安慰王后,國王想了很多辦法,包括為王后挖了一個大池塘,也沒能令王后轉悲為喜。於是,國王設計了一項大的活動:讓整個加德滿都王國當年所有失去親人的家庭都趕著牛上街環城遊行,併到王宮去向王后表示失去親人的絕非僅她一人。此後,這天便逐漸形成了一年一度的悼念亡靈的節日,並在整個加德滿都河谷流行起來。
從此以後,每年的今天,尼瓦爾人都會舉行這樣的節日,一個是祭奠在這一年中去世的家人,讓去世的人早日歸天,一個是和家族的人一起歡樂忘掉悲痛。在節日裡,尼瓦爾人把已經去世人的照片擺在神牛模型身上,預示著神牛會帶領亡靈步入天堂。家族中的少男少女也化妝成牛的形象,家族成員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鼓號齊鳴,一起湧向皇宮廣場。這樣說來,和中國的清明節略微有些相似,都是祭奠先人,不同的是,尼瓦爾人用歡樂的形式告慰先人。
日期
尼泊爾人敬牛如神。1962年尼泊爾政府正式規定黃牛為國獸,政府下令嚴禁宰殺黃牛,違者處罰勞役。當黃牛老弱體衰難以尋食時,便把它送入“國獸養老院”,安度晚年,老死之後,重禮安葬。尼泊爾政府還規定每年8月是尼泊爾的“牛節”,全國慶賀8天。
活動
整個巴格塔布爾一片節日氣氛,婦女們都穿起了紅色的莎麗,家家戶戶的窗子上都紮上了鮮花,門前擺放著放滿水的大銅盆,上面漂浮著冒著香氣的花瓣。
在節日裡,尼瓦爾人把已經去世人的照片擺在神牛模型身上,預示著神牛會帶領亡靈步入天堂。家族中的少男少女也化妝成牛的形象,家族成員一起出動,鑼鼓喧天,鼓號齊鳴,一起湧向皇宮廣場。這樣說來,和中國的清明節略微有些相似,都是祭奠先人,不同的是,尼瓦爾人用歡樂的形式告慰先人。
在“牛節”期間,披紅戴花的黃牛成群悠閒地在首都加德滿都大街上來回走動,到處受到人們的喝彩。
黃牛背上披著黃地紅字的"斗蓬",在主人的呵護下慢悠悠地走過來,一些身著彩色紗麗的婦女趕上前來從手托的盤中或肩挎的包中取出一些食物餵到牛的嘴邊。牛群的後面是樂隊,六七個男人分別敲著尼泊爾傳統的長鼓、吹著用長棍兒支起的細長小喇叭。隨後的一個紅色華蓋下,三四個盛裝的男孩兒腰圍草裙、頸掛花環、頭戴用鮮花、彩盤、小旗和彩繪裝飾起來的紙做牛頭,臉上大都畫著誇張的黑鬍鬚。當這些男孩兒們走過來時,又有許多身著彩色紗麗的婦女趕上前來把一些類似小餅一樣的食物塞到孩子們手裡。轉眼間,這些食物就被陪伴著孩子的大人們裝進了隨身攜帶的手提包里。在這些裝扮成牛的男孩兒們的後面,是基本上由年長的男人組成的歌唱隊伍。他們和著前面樂隊的旋律,放聲高唱著宗教聖歌。再後面即是隨行的隊伍,其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人們擁擠著行進在狹窄的街道上,分不清哪兒是行人、哪兒是遊行隊伍,個個臉上都掛滿了歡樂與虔誠。
樂隊中有尼泊爾傳統鼓樂、外來的銅鼓洋號,也有現代的電子器樂等;扮牛男孩兒的衣著有的是白衣白褲、藍衣藍褲,也有的是黃衣白裙;華蓋傘也有黃色、白色與紅色等多種顏色……各個遊行隊伍雖有同有異,但樂隊所敲鼓點都很歡快,所奏音樂也都非常熱烈,聖歌亦悠揚、嘹亮。在整個行進的過程中,鼓手、樂師和歌者,都是那么盡心、那么投入,聽著他們的鼓樂和歌聲,不由得讓人心動、血涌……
行進在這一節慶狂歡隊伍中的主要是信奉印度教的尼瓦爾人;信奉佛教的尼瓦爾人自己並不裝扮成牛,但他們有時也會沿街跟隨著遊行的隊伍;遊行結束之前,人們不能進食;遊行結束之後,人們還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以求在節日的歡樂中,消除一年的勞累和艱辛,忘記憂愁和痛苦;還有就是牛節這天,那些即使不上街遊行和參加慶祝活動的人們也不再上班和幹活,而是悠閒地在家休息、享受,因為他們認為,只要這天過得舒心、幸福,那么這一年都會舒心、幸福。
[2] 地理教師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