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氏真綏蟎的分子進化及系統地理學研究

尼氏真綏蟎的分子進化及系統地理學研究

《尼氏真綏蟎的分子進化及系統地理學研究》是依託南昌大學,由夏斌擔任項目負責人的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尼氏真綏蟎的分子進化及系統地理學研究
  • 項目類別:地區科學基金項目
  • 項目負責人:夏斌
  • 依託單位:南昌大學
項目摘要,結題摘要,

項目摘要

尼氏真綏蟎是多種作物上的常見種,捕食害蟎和其它小型節肢動物,可有效控制葉蟎種群數量,同時該蟎是桔園捕食蟎的優勢種,是害蟎的生物防治作用物。然而針對植綏蟎系統進化及地理分布的研究卻很少。 本項目擬以植綏蟎科中廣泛分布且具有生物防治作用的尼氏真綏蟎為研究對象,以mtDNA和核基因等為遺傳標記,著重從分子水平,並結合形態特徵性狀來研究尼氏真綏蟎系統發生過程和演化途徑,同時結合地理歷史事件,特別是更新世以來的歷史事件,探明其遺傳結構和種群擴散模式,闡明種群地理分布格局和進化機制的成因,為尼氏真綏蟎的起源進化和分類地位提供合理的解釋,也為進一步保護利用尼氏真綏蟎提供理論依據。

結題摘要

尼氏真綏蟎(Euseius nicholsi)屬於植綏蟎科(Phytoseiidae),是果園中捕食害蟎的優勢種,廣泛分布在中國南方地區,在生物防治方面具有廣泛套用前景。本研究對采自中國(11省30個種群)的尼氏真綏蟎的樣本,以mt DNA COI和12S rRNA為分子標記,初步分析了中國尼氏真綏蟎的分子系統地理結構,探討了影響30個尼氏真綏蟎種群的分子系統地理結構的因素,為更好的保護和利用尼氏真綏蟎提供一些基礎理論研究。開展並完成了尼氏真綏蟎線粒體全基因組序列測定與分析的研究工作,完整的線粒體基因組長度為15561bp,包含13個蛋白質編碼基因、2個rRNA基因、21個tRNA基因;共得到29個種群的225條COI序列片段(453bp)和30個種群的210條12S rRNA序列片段(約410bp),鹼基都存在A+T百分含量的偏向性。均得到高的單倍型多樣性(COI為0.970,12S rRNA為0.864)和核苷酸多樣性 (COI為8.63%,12S rRNA為5.62%),表明中國的尼氏真綏蟎資源豐富,分布範圍廣。尼氏真綏蟎兩個分子標記的系統發育樹(Bayesian樹和 MP 樹)均表明,尼氏真綏蟎具有顯著的地理結構;單倍型之間也發生了顯著的遺傳分化,單倍型網路圖表明單倍型的聚類與它們的地理分布似乎存在複雜的關係,而具體的解釋還有待進一步研究。Tajima’s 檢驗 、Fu’ FS檢驗等中性檢驗結果顯示尼氏真綏蟎群體在進化上遵循中性進化模型;雖然各單倍型之間存在著明顯的遺傳分化,但中國南方的尼氏真綏蟎種群整體在歷史上並沒有發生擴張現象,只不過個別地區的種群可能經歷過擴張現象,這可能是生境變化導致的。遺傳距離和分子差異分析(AMOVA)結果均表明,尼氏真綏蟎的遺傳變異主要來源於各種群之間和組間,種群內部的遺傳分化相對較小;兩個標記中遺傳距離不隨地理距離的增加而增大。這很可能是第四紀中國特殊的環境演變造成的生境片段化分隔和遺傳漂變作用的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