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斯湖驚魂:英倫漫遊筆記》是2014年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袁建華。
基本介紹
- 書名:尼斯湖驚魂:英倫漫遊筆記
- 作者:袁建華
- 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4年8月1日
- 頁數:172 頁
- 開本:16 開
- ISBN:9787306049506
- 語種:簡體中文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後記,序言,
內容簡介
有鬼魂出沒的倫敦塔、您好!斯特拉特福的莎翁、這個世界不能沒有福爾摩斯、與柯南·道爾一席談、“金城堡”與“醜小鴨”、托起斜堡的“巨人”、“扎堆”廣州的紅磚樓等。
圖書目錄
海德公園的“太陽”
驕傲的裸騎者
“短襯衫”與“五月花”
海事的背後
擊潰無敵艦隊
一腳東半球、一腳西半球
千年西敏寺
尋劍
鬼魂出沒的倫敦塔
您好!斯特拉特福的莎翁
這個世界不能沒有福爾摩斯
與柯南·道爾一席談
火劫
劍橋三章
牛津故事
愛默生小道
享樂之城
“簡·奧斯汀中心”
“金城堡”與“醜小鴨”
托起斜堡的“巨人”
“扎堆”廣州的紅磚樓
大魚吃小魚
約克與玫瑰戰爭
湖區:令我喜極而悲
大炮下的愛丁堡
尼斯湖驚魂
後記
作者簡介
袁建華:男,漢族,廣州人。曾任廣州詩社常務副社長、廣州市文藝報刊 社副社長。現任廣州市作家協會副主席。
在花城出版社、廣州出版社、中山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專集有:散文隨筆集《馬賽克時代》、《詩詞故事點菁》;長篇人物傳記《南國有詩人》、《東方神話》、《墨緣》等;同時參與廣州市文聯《超越新聞》一、二集,《廢墟上的神話》,《廣州與哥德堡號》,《運動員村的故事》等多部報告文學集的創作。
後記
有人以為寫遊記很容易,其實不然。要寫得好,更難。
英國雖小,內涵卻非常深厚。人類歷史上一些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重大事件,就發生在這個小島國;一些在人類文明的星空熠熠生輝的科學家、藝術家,就出生在這個小島國。這個小小島國孤懸英吉利海,卻率先敲開了通向現代世界的大門,最終成為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國。2000多年來,這個國家所踐履的風雨歷程,在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留下了堪稱典範的經驗和教訓,光榮與恥辱並重。而所有這些,都是英國民族用鮮血和生命換取來的。
到英國去“自由行”才20多天時間便想寫出一本英國遊記,那是異想天開的事。我有自知之明,因此在落筆之前,專門花了一段時間學習有關英國的知識,尤其是學習英國史。為此,我收集了相關資料和書籍。其中《英國史》就有幾種版本,幾經權衡,決定選用英國屈勒味林著(今譯特里維廉)、錢端升先生譯於20世紀30年代的《英國史》,首先我覺得錢先生的文體風格很對我的“胃口”,我還覺得屈氏的《英國史》客觀、翔實,既有學術性又有普及性。經過學習,直到感覺自己對英國有了比較“寬鬆”的了解尤其是有了自己的看法之後,開始寫作。
從落筆到脫稿,前後花了一年多時間。
藉此機會,首先我要將這本書獻給我的愛人馮蓮珠!沒有她的一貫支持和勉勵,我不會有如此大的決心和毅力來完成這本書。她已遠行,我永遠懷念她。
我還要向女兒袁小丹表示謝意!整個旅行期間沒有她當翻譯我不可能有大的收穫,同時她還為本書提供了很好的照片。
衷心感謝女兒在英國留學時的同學!在他們的幫助下我在英國期間的遊歷和生活豐富多彩,獲益匪淺。
我還懷念在英國期間“萍水相逢”的異國和祖國的朋友們!
序言
忽然想起“田忌賽馬”
2013年6月8日至28日與家人赴英國“自由行”。這趟旅行,由女兒在網上與在英國工作的同學一起,周密安排了行程,不但將旅館預訂好,還將從頭到尾所有轉乘的火車票預購到手,以求達到旅行效果最大化。現在回想起來見笑,本來以為“自由行”就是無拘無束輕鬆自由地旅行,誰想太過周密的行程安排,競將“自由行”變成了“不自由行”,你必須每天跟著既定的行程跑。由於安排緊湊,儘可能多走多看多收穫,結果疲於奔命,一點也沒有“自由”的感覺,這是始料未及的,下次再去,便有經驗了。
行前,女兒將一疊有關英國的資料給我,要我先做些準備,免得到了英國後抓瞎。剛好上半年廣州市作家協會換屆,年初以來便要進行大量籌備工作。我時任該協會秘書長,理應承擔起主要責任。到了四五月份,工作更為緊張,根本沒時間看那些英國資料。結果,6月7日順利召開了協會換屆大會,第二天(6月8日)我就乘南航航班出發去英國了。在飛機上這才拿出那些英國資料來閱讀,本想利用空中飛行的13個小時將這些資料“拿下”,奈何一點也看不進去,越看腦袋越空白。也是的,如果這樣就能將英國歷史“生吞活剝”了,那當個專家豈不容易?但是到了英國後深刻體會到,有準備與無準備還是不一樣。
英國去來,受益良多。談起感受,忽然想起“田忌賽馬”,這個故事出自《史記》卷六十五《孫子吳起列傳第五》,曾選入國小教科書,大多數中國人耳熟能詳。這裡原文略去,譯文如下:
齊國使者到大梁來,孫臏以刑徒的身份秘密拜見,細說了自己的遭遇。齊國使者覺得此人是個奇人,就偷偷地把他載回齊國。齊國將軍田忌非常賞識他,待如上賓。
田忌經常與齊國諸公子賽馬,設重金賭注。孫臏發現他們的馬腳力相差不大,分為上、中、下三等。便對田忌說:“您只管下大賭注,我能讓您取勝。”田忌相信並答應了他,與齊王和諸公子用千金來賭注。比賽開始,孫臏說:“現在用您的下等馬對付他們的上等馬,拿您的上等馬對付他們的中等馬,拿您的中等馬對付他們的下等馬。”三場比賽下來,田忌三場兩勝一敗,贏得齊威王的千金賭注。田忌於是將孫臏推薦給齊威王,齊威王與孫臏談論兵法,深為佩服,即拜孫臏為師。
先介紹一下人物:
田忌是戰國初期齊國的著名戰將,英勇善戰,曾率兵大敗魏國軍隊,封於徐州,深受齊威王的信賴和喜愛。
孫臏是戰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代。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國,龐涓深知孫臏智謀在自己之上,競將孫臏的膝蓋骨打殘以防他離開。孫臏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孫臏以傷殘之軀坐在戰車上指揮戰鬥,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
齊威王是戰國時期齊國國君,是“春秋五霸”之一齊桓公之子。以善於納諫用能,勵志圖強而名著史冊。
這個故事有三個“亮點”:一是孫臏勝於多謀善斷;二是齊王敗於墨守成規;三是競賽規則有漏洞。
我以為,這個名垂史冊的賽馬故事,倒是恰如其分地反映了中國人特性的一面:長於謀略,工於心計。所謂“工於心計”者,即著力於“心”的內省與陶冶,崇尚面壁內修及玄想清談,以抵達修身齊家的人生理想彼岸,而治國平天下方面,則致力於出將入相,不倦追求權謀韜略的最高境界,如《孫臏兵法》的最高境界。英國人則恰恰相反,崇尚弱肉強食的自然法則及英雄主義的騎士精神,執著於“遊戲規則”的恪守與團隊合作的群體意志。例如,歷史上英國人之間恩怨情仇的解決風行決鬥方式,即雙方簽署決鬥協定後便依約執行,各安天命、視死如歸,絕不會反悔或使壞。而敵我雙方兵戎相見則慣用大規模決戰定勝負,在明明白白的決戰中比拼軍隊意志、武器裝備優劣和戰鬥力強弱,直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勝。中國人認為“兩強相遇勇者勝”,英國人則認為勇未必能勝,還須憑藉性能優越威力強大的武器才能制勝。因此,他們極為注重兵戎武備、軍械技術等物質方面的“升級換代”,這就促進了工業及機械製造等行業的發展。
我認同這個觀點:若論“單打獨鬥”,英國人無論如何比不上中國人;若論“團隊作戰”,則中國人未必比得上英國人。例如桌球、羽毛球等講究智謀的個人運動項目,中國人遙遙領先;而籃球、足球等講究協作的團隊運動項目,則英國人穩操勝券。
又例如,工於心計的人比較容易彼此相輕,長於“單打獨鬥”而難於聚攏到一塊,這是中國人的毛病,也是鴉片戰爭之所以失敗及後中國被西方列強蹂躪瓜分的原因之一。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毛澤東看透這一點,他領導全黨組織和發動了廣泛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又憑藉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的堅強團結,戰勝了擁有數百萬精銳之師的蔣介石,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毛澤東放言“美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一時世人譁然,議論紛紛,見解不一。其實毛澤東底氣十足,正如他指出:“軍民團結如一人,試看天下誰能敵。”試想,個人智慧了得的全國軍民團結得像一個人,那號稱全球霸主的美帝國主義及一切反動派還不都是紙老虎么?因此,在中國共產黨的代表大會上,他語重心長地告誡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團結起來,爭取更大的勝利!”綜觀世界近代史,團結對於中國人民來說非常重要。團結的對立是分裂,中國人千萬不能分裂,也不能落後。分裂無異於自取滅亡,落後就要挨打,中國近代史也充分證明了這一點。
至於英國,我認為英國民族也是很優秀的民族,這從英國民族的形成就可以看到:
史前時期,不列顛島上就有伊比利亞人生息。
約在公元前800年,凱爾特人從歐洲大陸遷徙過來。這些凱爾特人“軀幹偉大,發色甚淺,勇於戰,而善制鐵器,其他手藝亦不弱”。“所以他們來到後即以優等之戰勝民族自居。不過結果也並不是新者存而舊者亡,結果是新舊混合。”即凱爾特人與伊比利亞人共融。
公元43年羅馬人入侵不列顛,在這裡呆了近400年後撤離。
公元367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入侵不列顛島。公元449年盎格魯·撒克遜人征服了凱爾特人。盎格魯·撒克遜人有一個特點:征服一經就緒後,戰士的家屬及農夫便“蜂擁而至”,在新領地“紮根”下來,而且局面越穩定,來的人越多,甚至舉國渡海遷居,自己的舊國反倒成為空地。他們這是將人家的家園當成自己的家園,將人家的國家當成自己的國家。而且戰事一經結束,兵大哥們便都“棄兵而農”。時間一久,便將自己擅長航海的海盜本性也“遺忘”了。這種情況對早於羅馬人之前入侵的凱爾特人是這樣,對盎格魯·撒克遜人是這樣,對後來(八世紀末)入侵的維京人(與撒克遜人是近族)也是這樣。最後,“經過數百年天時地利的反覆調劑後,這個混合的國家已溶化成一新國。”這個新國就是英格蘭。
因此,有些專家認為英國民族是“雜種”民族,從遺傳學的角度看,“雜種”要比“純種”優秀得多。這趟英國之行的所見所聞令我支持這個觀點。
兩千多年來,英國民族為人類文明的進步貢獻良多,這在本書內可以看到。
是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