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名稱來源 “尼亞加拉瀑布”也直譯作拉格科瀑布,“尼亞加拉”在
印第安語 中意為“雷神之水”,印第安人認為瀑布的轟鳴是雷神說話的聲音。
瀑布景觀
在他們實際上見到瀑布之前,就聽到酷似持續不斷打雷的聲音,故他們把它稱為“Onguiaahra” (後稱Niagara),意即“巨大的水雷”。
新大陸之前 尼亞加拉這一奇蹟一直不為西方人所知。
瀑布位置
直到1678年,一位叫路易斯·亨尼平(Louis Hennepin)的法國傳教士來到這裡傳教,發現了這一大瀑布,禁不住為它“不可思議的美”讚嘆不已,並細心地記下了自己的見聞 ,對這絕妙的
人間仙境 做了傳神的描述,把這一
勝景 介紹給了歐洲人。
1625年,歐洲探險者雷勒門特第一個寫下了這條大河與瀑布的名字,稱其為“Niagara” (尼亞加拉)。
但讓尼亞加拉瀑布真正聲名鵲起的是
法國皇帝 拿破崙 的兄弟吉羅姆·波拿巴,當時吉羅姆帶著他的新娘不遠萬里從紐奧良搭乘馬車來到尼亞加拉瀑布
度蜜月 ,回到歐洲後在皇族中大肆宣揚這裡的美景,於是,歐洲興起了到尼亞加拉度蜜月的風氣。
1812戰爭 歷史上,為了爭奪這塊寶地,美、加(當時屬英國)兩國曾於1812-1814年間進行過激烈的戰爭,
戰爭結束 後,兩國簽定了“根特協定”,規定
尼亞加拉河 為兩國共有,
主航道 中心線 為兩國邊界。
從那時起,兩國在瀑布兩側各建一個叫做尼亞加拉瀑布城的姐妹城,一個隸屬於加拿大的
安大略省 ,另一個隸屬於美國的
紐約州 ,兩城隔河相望,由
彩虹橋 連線,橋中央飄揚著美國、加拿大和
聯合國 的旗幟,
星條旗 在南,楓葉旗在北,
聯合國旗 居中。
兩國在此不設一兵一卒,人民自由往來,無需辦理過境手續。和平的環境也使尼亞加拉瀑布豐富的
旅遊資源 為兩國帶來了更多的的回報。除發達的旅遊業及隨後興起的賭博業外,食品加工、
化學製品 、汽車零件、金屬、紙張、釀酒等也發展起來。
尼亞加拉是國與國之間和平開發
自然資源 的典範,也驗證著中國“和為貴”的箴言。
人文歷史 冒險 尼亞加拉有過太多冒險故事,每年這裡都有一些冒險者涉水在大瀑布橫切出的峽谷邊緣尋求刺激。這中間也不乏挑戰自己和厭世的人,所以,每年當地的媒體上,都可以看到不少冒險者用種種奇特的方式隨瀑布墜落峽谷和自殺者跳崖跌入谷底報導。
從1901年起,曾有16人試圖成功跳入尼亞加拉瀑布,他們都採取了保護措施,但只有10人生還,因為物體從尼亞加拉瀑布上落下的速度可達352.8公里/小時。
1901年,
密執安州 女教師安妮·埃德森·泰勒將自己和自己的愛貓裝進一個木桶里從瀑布
上沖 下來,希望為學校集資,她和自己的小貓毫髮無傷,可也沒獲得多少資助。如今,木桶的仿製品在大瀑布博物館裡展出,每年被幾百萬人撫摸;
2003年10月21日,一名名叫科克·瓊斯的美國男子跳入尼亞加拉瀑布,結果奇蹟般生還,但卻被罰款2260美元,並被命令一年內不準靠近尼亞加拉
瀑布公園 ;逃生大師威廉·赫爾也曾在一隻木桶里放了14隻
汽車輪胎 和厚厚的
棉墊 ,有20萬人觀看他從大瀑布上翻滾下來。
許多雜技表演藝術家也經常來到尼亞加拉瀑布一展身手。最早在尼亞加拉瀑布上走鋼絲的人是法國走鋼絲演員查理·布隆丹,1859年,他從一條長335米,懸於瀑布水流洶湧處上方49米的鋼絲上走過。至今,還沒有人打破他創下的記錄。2005年“高空王子”科克倫用一根27公斤的竿子平衡,在大瀑布上表演走鋼絲;2005年6月15日,一名老人在大瀑布上的一根650英尺長,400英尺高的鋼絲上一天兩次行走,為兒童
慈善團體 籌集資金。
傳說 尼亞加拉有這樣一個傳說:傳說在這尼亞加拉峽谷中住著一個古老的印地安部落,族裡規定女孩成年後通常是由父母私定終身。有一位很美麗的印地安少女在成年儀式上,被父母許諾給了一位又老又醜的老頭,少女頓覺痛不欲生,跑到尼亞加拉大瀑布前哭泣了一天一夜,最終竟坐著竹筏漂進了大瀑布中,再沒有回來。
也許就是這美麗而動人的傳說,使許多人相信大瀑布後還有另一個美好的世界,有一個美麗的少女,因此每年從尼亞加拉瀑布跳下的人不計其數。每年在這裡還舉行一次冒險挑戰的死亡遊戲,參加這項遊戲的選手帶著食物和氧氣,進入密封的木桶里,從瀑布源頭滾下來,隨著瀑布的巨大的衝力,在深淵中翻騰十多次,最後被衝到下游。最終的勝利者屬於安全到達目的地的選手,這些僥倖活下來的人可以拿到一筆獎金。但在這過程中每年都有人被瀑布沖的粉身碎骨。尼亞加拉博物館裡還保存有許多木桶,向人們講述著那些勇敢者的故事。
讚頌 狄更斯
19世紀英國著名作家
狄更斯 來尼亞加拉瀑布遊覽之後,深受震撼,在他的《
美國札記 》中描繪道:“己們走過瀑布地區的每個角落,從不同角度觀賞瀑布……即使
特納 在其全盛時期創作的最好的
水彩畫 ,也未能表現出己所能看到的如此清靈,如此虛幻,而又如此輝煌的色彩。己感到己自己像是騰空飛起,進入天堂……
“那深不可測的水國墳墓里,永遠有著浪花和鬼魂,巨大得無物可與倫比,強悍得永遠不受降伏。在宇宙還是一片混沌,黑暗還覆蓋著水面時,在漫天的巨浸——洪水——以前的另一個漫天巨浸——光還沒有遵從上帝的命令而瀰漫宇宙的時候,就在這裡莊嚴地呈異顯靈……
“尼亞加拉瀑布,優美華麗,深深刻上己的心田;銘記著,永不磨滅,永不遷移,直到她的脈搏停止跳動,永遠,永遠。”
夏多布里昂
同樣在19世紀,法國文豪
夏多布里昂 來此,見瀑布似“十萬急流”“洶湧似海”“閃爍千道彩虹”,霎時一腔心潮,突發從谷底觀瀑之奇想。他攀附崖畔藤梯而下,結果跌落在裸岩上,摔折了左臂。幸虧印第安人及時將其救助,抬回他們部落養傷。後來,
夏氏 寫了《
阿塔拉 》,讓小說的尾聲在尼亞加拉瀑布聲中迴響。
瑪麗·何塞·埃雷迪亞
1824年
古巴 詩人瑪麗·何塞·埃雷迪亞因反抗
西班牙 殖民暴政爭取獨立而被迫流亡,流亡中的她來到了尼亞加拉大瀑布旁,寫下了一首《尼亞加拉瀑布頌》:“喔,狂潮!/令人
心悸 地奔騰,/一如命運不可抗拒的怒濤……/尼亞加拉,可敬的瀑布呀,/且聽詩人最終的呼聲,/己名譽的反照……”
“中國紅”
當地時間2022年2月1日農曆正月初一晚,尼亞加拉瀑布用燈光點亮“中國紅”,慶祝中國農曆虎年春節。
用燈光點亮“中國紅”,慶祝中國農曆虎年春節
地理環境 組成 尼亞加拉瀑布實際由3部分組成,從大到小,依次為:
馬蹄型瀑布 (Horseshoe Falls)、
美利堅瀑布 (American Falls)和
新娘面紗瀑布 (Veil of the Bride Falls)。
馬蹄形 瀑布,位於加拿大境內,其形如馬蹄;美利堅瀑布在美國境內,由山羊島隔開;新娘面紗瀑布,也在美國境內,由月亮島隔開了其他兩瀑布。事實上,在美國境內看到的只是尼亞加拉瀑布的側面,而在加拿大可以一覽全貌。
地質構造 瀑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
地質構造 。在尼亞加拉峽谷中,
岩石層 是接近水平的,每英里僅下降19-22英尺。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下面則
是易 被
水力侵蝕 的鬆軟的地質層。
水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瀉而下,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
更新世 時期,巨大的
大陸冰川 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
伊利湖 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如今的尼亞加拉大瀑布。
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7000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2.5萬年前形成的。當時瀑布應該位於
安大略湖 的南岸,高度應在100米以上,聲勢之大,應遠非今天所見瀑布之能比擬。
尼亞加拉瀑布及由它衝出來的尼亞加拉峽谷的形成有著特殊的地質條件,目尼亞加拉瀑布所在地的表層岩石屬於
古生代 志留紀 的
白雲岩 ,抗侵蝕能力岩石之下卻是脆弱的頁岩和沙質岩層,瀑布的常年沖蝕,使得石灰岩崖壁不斷坍塌,致使尼亞加拉瀑布逐步向上遊方向後退。據1842—1927年觀測記錄,瀑布平均每年後退1.02米,落差也在逐漸減小,照此下去,再過5萬年左右,瀑布將完全消失。
為了挽救尼亞加拉瀑布,20世紀50年代以來,美、加兩國政府耗費巨資採取了控制水流、用混凝土加固崖壁等措施,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瀑布後退
速度控制 在每年不到3厘米。
瀑布水流無沉積物,清澈的水質為瀑布增添了秀色。
氣候 水文 尼亞加拉河橫跨美國
紐約州 與加拿大
安大略省 的邊界,是連線
伊利湖 和
安大略湖 的一條水道,河流蜿蜒而曲折,南起美國紐約州的
布法羅 ,北至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楊格鎮,全長僅54公里,海拔卻從174米直降至75米,上遊河段河面寬2-3千米,水面落差僅15米,水流也較緩。
從距伊利湖北岸32千米起河道變窄,水流加速,在一個90°急轉彎處,河道上橫亘了一道石灰岩構成的斷崖,水量豐富的尼亞加拉河經此,驟然陡落,水勢澎湃,
聲震 如雷,形成了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的水流衝下懸崖至下游重新匯合之後,在峽谷里繼續翻滾騰躍,在不足2公里長的河段上以高於大瀑布的流速每小時35.4公里跌盪而下15.8米的落差,演繹出世界上最狂野、最恐怖、最危險的漩渦急流;又衝進深38米的漩渦潭,然後一個蛟龍翻身,經過
左岸 加拿大的昆斯頓、右岸美國的利維斯頓,衝過“魔鬼洞急流”,沿著最後的“利維斯頓支流峽谷”由西向東進入
安大略湖 。
尼亞加拉瀑布總的最大流量可達每秒6000立方米,但是只有30%的水量流向尼亞加拉河河谷斷層處,形成瀑布,其餘70%的水量被用於發電。為使旅遊開發和水力發電更好的相協調,1950年加拿大和美國簽訂了協定,雙方商定在
旅遊旺季 必須保證瀑布有足夠的水量,流量為3000立方米/秒,平時可保持在1500立方米/秒的流量。
跨國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其實不是一個瀑布。有人說它由兩個瀑布組成,“
加拿大瀑布 ”,“美國瀑布”——加拿大人多半這么說;如照美國人的說法,則是三個瀑布:“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就是“加拿大瀑布”,它狀如馬蹄)、“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和“
新娘面紗瀑布 ”(Bridal Veil Falls)。“新娘面紗”在寬闊的“美國瀑布”旁邊,儘管只細細一縷,卻自成一支,所以美國人“宣告”了它的“獨立”。尼亞加拉的
三條瀑布 流面寬達1160米(如果加上兩個島嶼,寬可達1240米),雖然分成三股,卻是同一水源,同一歸宿——
尼亞加拉河 。
湖水經過河床絕壁上寬350米的公羊島(
Goat Island),分成兩部分,分別流入美國和加拿大,形成三個瀑布:
美國一邊較大的瀑布稱為美國瀑布(American Falls),在美國
紐約州 境內,高達50米,瀑布的岸長度305米,在美國瀑布旁邊有一個魯納島,水流又被其一分為二,分出了一條寬80米,落差50米的小瀑布,因其水流較小,飛落化霧如同一位帶著面紗的新娘,故稱“新娘面紗瀑布”。
最大的瀑布在加拿大一側,稱為
加拿大瀑布 或馬蹄瀑布(Horseshoe Falls),在加拿大
安大略省 境內,高達56米,岸長約675米。不過這兩個瀑布的高度和幅寬是隨水量的變動而變動的。兩個瀑布的水源來自同一處,可是只有6%的水從美國瀑布流下,其他94%的水是從馬蹄瀑布流下。
馬蹄瀑布的水量大,水衝到河裡呈青色,而美國瀑布的水則呈藍色。尼亞加拉瀑布的水在尼亞加拉河下游形成了一個長湖,
主航道 是
加美 領水 分界。這兩個島嶼分別是山羊島和魯納島。它們像兩尊中流砥柱將瀑布
一分為三 ,島上綠樹成蔭,景致優雅。傳說印第安人曾把山羊島視為聖地,將已故首領安葬在島上,以求升入天堂,稱其為“快活島”。後來,歐洲
殖民者 入侵這裡,“快活島”也難逃厄運,墓地被盜掘一空,印第安人慘遭殺戮,只有一群山羊留在島上。嚴冬到來時,大群山羊被凍死,唯有一隻
公羊 活到了第二年春天。因此這個島嶼的名字就改成了“山羊島”。
尼亞加拉瀑布
而緊挨“美國瀑布”的“婚紗瀑布”則極為寬廣細緻,由於湖底是凹凸不平的岩石,水量又不大,因此水流呈漩渦狀落下,跌到無數塊碩大的岩石上,捲起千堆雪,與垂直而下的大瀑布大異其趣。它有流水潺潺、銀花飛濺的迷人景色。同旁邊蔚為
壯觀的瀑布 相比,它顯然別具一格,另有一番風韻。似一片月光,柔和地灑在絕壁之上,令遊客陶醉。因此尼亞加拉瀑布也成為了一個情侶幽會和新婚夫婦度蜜月的勝地。
尼亞加拉瀑布
美國
瀑布水 線長335米、落差54米,與窄窄的新娘面紗瀑布以岩壁上的一塊凸起相隔。這塊凸出的岩石叫“月亮島”(Luna Island),據說從前,在滿月之夜,水霧中會出現
月光 彩虹 ,因而得名。如今如此浪漫的景色沒有了,夜間從加拿大一側照射過來的
強光燈 ,製造了另一種人工的旖旎。月亮島也有
岩石松 落的問題,也曾幾次加固,否則新娘面紗與美國瀑布早就合二為一了。島上還有一個
豎井 ,可以讓遊客下到瀑布底下仰望。
這兩個瀑布雖然一個在
加拿大 ,一個在美國,可是兩個瀑布都是面向加拿大,如果要一睹瀑布的真面目,都要到加拿大這一邊,或者坐船到瀑布底下的尼亞加拉河才能看得清楚。沖向美國瀑布的那一段尼亞加拉河是由美加兩國分享的,河
上築 有一座
彩虹橋 (Rainbow Bridge),這座橋也根據河內邊界而劃分,一端屬於加拿大,一端屬美國。遊客在橋上分界處,一腳踏一邊,可以得意地說:“己同時踏在兩國的國土上了。”
加拿大境內的尼加拉瀑布——霍斯舒瀑布
的美國瀑布與馬蹄瀑布的高度是隨水位的高低而變動的。水從30多公尺的高處衝下,到了河底,濺起的浪花也有30多公尺高,尤其是馬蹄瀑布,由於水量大,真是以雷霆萬鈞、濤萬頃之勢直衝而下,濺起得浪花和水汽,有時高達100多公尺,如果走到瀑布得近處,浪花會濺得“滿頭雨水”,同時那浪花和水汽也會“高深莫測”的感覺
開發利用 電力開發 由於發電引走瀑布上游大量的水,已減低了侵蝕的速度。上游各種巧妙設計的
控制工程 維持了美、加兩邊瀑布流量的均衡,而瀑布的水簾也未受影響。瀑布上游一大部分水流被引入四條大渠道中,供下游各發電廠使用。因為擔心發生大型岩石坍塌事故,1969年時曾將河水引離美利堅瀑布,對基岩進行加固,並實施了一項廣泛的鑽孔和採樣計畫。同年11月,河水再度引回美利堅瀑布。有關方面決定應該對前來參觀的公眾實行
安全防範 措施,而企圖阻止自然進程的措施則既耗資巨大又毫無必要。
旅遊開發 美加兩國一直很重視尼亞加拉瀑布的
旅遊開發 。到19世紀20年代,尼亞加拉瀑布城就已成為旅遊勝地。
1888年5月24日,尼亞加拉
瀑布公園 正式對外開放。除了分別建立一個
尼亞加拉瀑布市 的
旅遊城市 用於發展旅遊業之外,早在1885年
加拿大 建國之初,加拿大政府就建立起尼亞加拉公園管理委員會,負責保護這一地區的自然、人文遺蹟,規劃景區的建設,安大略
省政府 還把尼亞加拉瀑布附近的3000英畝土地收歸國有,用來建設
旅遊設施 。
尼亞加拉瀑布周圍建設了一系列
遊樂設施 ,在加拿大一側劃為維多利亞女王公園,美國一側劃為尼亞加拉公園,瀑布四周建立四座高塔,遊人可乘電梯登塔,瞭望全景,也可乘電梯深入地下隧道,鑽到大瀑布下,傾聽瀑布落下時洪釧雷鳴般的響聲。美國居民或遊客也只有來到加拿大境內,才能完整地觀賞瀑布壯麗景色,每年前來這裡參觀的遊客高達1400萬。尼亞加拉瀑布是一幅壯麗的立體畫卷,從不同的角度觀賞,有不同的感受。
觀賞方式 觀賞這個與眾不同的瀑布,可以有不同的方式,而最特別的莫過於乘搭霧少女號觀光船,穿上一身防水工具於瀑布下參觀,穿梭于波濤洶湧的瀑布之間,到撲朔迷離的水霧之中,濤聲驚心動魄,霧水滌盡塵囂。
陸上觀賞 來到尼亞加拉瀑布處,人們可以從多種角度欣賞其風采。那裡有著名的“前景觀望台”,巍峨聳立。高達86米。人們只要肯用力攀登,便可將尼亞加拉大瀑布一覽無餘。如果想仰視大瀑布傾瀉的景色,可以沿著山邊崎嘔小路,前往“風岩”,那就算站在了大瀑布的腳下。翹首仰望,便會看見大瀑布以鋪天蓋地的磅礴氣勢飛流直下,不禁使人心裡湧起一股激情,與大自然產生共鳴。遊客在此必須穿上雨衣,否則飛珠落玉衣衫盡濕。
尼亞加拉瀑布
但是要看大瀑布正面全景,最理想的地方還是站在彩虹橋上。
橋跨 瀑布下游的尼亞加拉河,在橋上步行五分鐘,便可從美國走到加拿大。傳說
拿破崙 的兄弟曾從紐奧良搭乘驛馬車到尼亞加拉瀑布
度蜜月 。後來人們紛紛仿效這一做法,每年到這裡觀光的有不少是新婚燕爾的年輕人,使得尼加拉瀑布蜜月之旅蔚為潮流,亦成為這旅遊點的一大特色。因而彩虹橋又獲得“蜜月小徑”這樣一個動聽的美稱。
另外為了讓遊客更好地觀看尼亞加拉瀑布的全景,美、加兩國的境內錯落有致地設有四座高大的瞭望塔,三個在加拿大境內,一個在美國境內。距離馬里瀑布最近的一座是施格林瞭望塔(Skylon Tower,5200 Robinson Street),它的名字里含有“天塔”的意思,是加拿大
CP旅館 系統最高的塔樓,高達百餘米。通往塔頂瞭望台的電梯一半鑲著玻璃,可以在電梯升降的同時欣賞風景。塔里設有劇院和遊戲場所,最上層是
旋轉餐廳 。不遠處的恩淇朗瞭望塔高達150米,呈錐形,直插雲霄。登塔俯瞰,馬蹄瀑布猶如一幅巨大的凹弧形銀幕,又像一個深不可測的巨大洞穴,三面懸流,波瀾壯闊。美國一側的奧尼達瞭望塔僅有三分之一高出地面,在河畔抬頭正視著美國瀑布。正面望去,美國瀑布像一面白色紗幔,倒懸於藍天白雲、青山碧水之間,水波層層疊疊,傾注河底,化出一片迷朦。
霧中少女 在尼亞加拉瀑布,為了讓遊客充分觀賞瀑布並領略瀑布的磅礴氣勢,這裡準備了各種
豐富多彩 的活動,美、加兩國在河的兩岸各建造了一個碼頭,配備了4艘遊船,每艘能載
客數 百人,其中“
霧中少女 ”(Maid of the Mist)號遊船最為有名。自1846年開始,這艘遊船著名的便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遊船取名“霧中少女”也有來歷,據說300年前,居住在當地的印第安人震懾於自然的威力,於每年收穫季節時選一天,集合全村少女,酋長站立中央,引弓對天放箭,箭尖下落,離哪位少女近,這一少女即被選為代表,被送上
獨木舟 ,舟中裝滿穀物水果,從上游順著激湍衝下,墜入飛瀑中,於是人們都說尼亞加拉瀑布的霧氣,便是少女的化身。
“霧中少女”的乘船碼頭在美國瀑布的正面,購票後先乘坐纜車到河邊,然後每人領取一件雨衣。遊船先經過美國瀑布,然後開往加拿大瀑布,在這裡可以很真切地感受到瀑布狂瀉直下而產生的巨大水汽與浪花,水勢洶湧有如千軍萬馬,驚心動魄。大瀑布總是敞開胸懷歡迎所有的來訪者,遊船只是略略靠近瀑布,便被落下的水浪衝擊的大幅擺動,暴風雨般的水珠會劈頭蓋臉地砸來,此時再好的雨衣也無法抵禦大瀑布的盛情,所有的乘客都會隨著雷鳴般的水聲興奮地歡呼起來。這與其說是觀賞瀑布,不如說是親身體驗瀑布。遊船穿梭於瀑布激起的千萬層水汽中,從岸上看,真是如同“霧中少女”一般。
高空觀賞 尼亞加拉瀑布公園還開設了直升機和
熱氣球 的遊覽項目,遊客可以搭乘
直升飛機 或熱氣球從空中觀看大瀑布的壯麗景色,從幾百米上空俯視
伊利湖 水傾注到
安大略湖 。從高空俯視尼亞加拉瀑布,感覺和地面真的很不一樣。該公司可以清楚看到一條河把安大略湖和伊利湖連通起來,水流從地勢較高的那個湖中湧出,變作瀑布飛流直下,匯入深而窄的河谷,宛若雄勁流暢的書法線條。飛機螺旋槳聲、熱氣球火苗的呼呼聲和大瀑布的
跌水 聲共鳴 ,觀光者的血液也跟著激流的轟鳴而沸騰。這時,大瀑布不再是一個單一的景點,它和湖、河、山、峽融為一體,飛動在秋日葉色微紅的樹林中,
水綠 、樹紅、浪白,著實很美。但是,直升飛機和熱氣球的價格都很貴,這讓許多遊客不得不望而卻步。也有許多遊客選擇了比較經濟實惠的西班牙式高空纜車(the Spanish Whirlpool Aero Car),也可以享受到與前兩種方式相似的觀賞感受,纜繩大約有500米長。
瀑布隧道 另一個到訪尼亞加拉瀑布必去的景點是加拿大境內的“Journey Behind the Falls”(瀑布後之旅),這是由西尼克隧道改建的用來欣賞尼亞加拉瀑布的極佳的
觀景點 。在Table Rock House內的入口處領一件黃色的斗篷,然後搭乘電梯降到幾十米深的地下,沿著兩條隧道就可以來到突出的平台上欣賞加拿大瀑布的正側面,仿佛置身於瀑布之中。在這個伸手即可觸摸到瀑布的地方,瀑布的雄偉英姿離遊客只有
咫尺之遙 ,而瀑布的波瀾壯闊更是令遊客無不嘆為觀止。
夜觀大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在白天看波瀾壯闊,入夜後則是另一番景象。在紅日西墜時,珠幔般的水花,在夕陽映照下,七彩虹霓,燦然入目。當
夜幕降臨 之際,瀑布水色漸顯灰黯,此時圍繞著瀑布周圍的巨型聚光燈,突然齊放綠光,使原已灰黯的瀑布,頓時大放光彩,變得晶瑩透澈,熠熠生輝。尤其從塔頂望出去,到處是五顏六色的燈光,瀑布的景象比白天更加多姿多彩。
美國瀑布夜景
夏季的每個星期五,尼亞加拉瀑布上空還有焰火表演。美國瀑布和新娘婚紗瀑布在晚上用不同色彩的燈光照去時,大小瀑布的顏色不同,煞是好看。馬蹄瀑布在晚上的水流較小,因此浪花和水氣不大,燈光照去,看得比白天更清晰,猶如萬斛珠璣,自天傾瀉,此時水勢的洶湧,水珠的跳躍,水氣的彌漾,呈現出不同於白天雄偉的神態。隨著燈光顏色的變換,水色由白轉為淺紅,由淺紅轉為淺藍,由淺藍轉為翠綠,五彩繽紛,多姿奇麗,迷離神奇。瀑布原為
自然景觀 ,現加上人工點綴,其五光十色,千變萬化,使整個瀑布浸潤在一種縹緲迷離的夢境中,也成為了世界名瀑中特色。
冬日美景 人們多在春、夏、秋三季去大瀑布參觀。很少有人想像得出大瀑布冬季的景色。到了冬天,隨著氣溫的下降,整個大瀑布從上到下都會結冰,最厚的地方可達15英尺厚,成為一座冰橋。各種冰柱垂岩而下,形成千奇百怪的冰雕。此時大瀑布的流量會大大減緩。據說1848年3月29日,瀑布曾經被突襲的寒流完全封凍,令人稱奇。
雖然大瀑布在冬天的景色別有一番情趣,但是想在冬季參觀大瀑布絕非易事。尼亞加拉瀑布處於北緯43度,相當於中國的
瀋陽 和
長春 之間。這裡的氣候受大湖影響,夏天溫度適宜,
最高氣溫 不超過27℃,而冬天從11月份開始便頻頻降雪,12月和1月則是降雪的
高峰期 ,積雪可達半米以上,即使是久經沙場的老司機,碰到這樣的
暴風雪 也不免出事。
冰瀑美景 尼亞加拉瀑布遭遇極寒變冰瀑
2015年2月19日,加拿大
安大略省 ,尼亞加拉瀑布成了被冰封的世界。
安全防範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幾乎每周都有人到尼亞加拉瀑布自殺或冒險,如此高的頻率讓當局不得不加強了安全的防範,河兩岸加固了
防護欄 ,尼亞加拉瀑布公園管理委員為此專門制定了一套遊園法規,其中規定禁止任何個人或團體在沒有事先通知的情況下進入瀑布景區進行有危險的活動,否則將受到
刑事處罰 。但是類似事件還是層出不窮,還是有人選擇到這壯觀柔美的瀑布前,挑戰自己或者結束生命。有的冒險者乾脆連鐵桶這樣的保護都捨棄了,赤手空拳的站在峽谷邊上,看準了深潭的位置就縱身一跳。這非正常的狀態引起了科學家的注意,人類何以對瀑布如此著迷?研究的初步結論是,尼亞加拉瀑布巨大的落差,讓跌入深谷的水流飛濺起100多米高的浪花和水汽,由於空氣中瀰漫著豐富的水離子,極容易作用人的大腦
中樞神經 ,產生亢奮和衝動。
附近景觀 1、百年
紫丁香花園 —百年紫丁香花園及花鐘(Centennial Lilac Gardens and the Floral Clock):遊覽尼亞加拉瀑布的遊客一般都要到加拿大境內的維多利亞公園看看。園內林木繁盛,鮮花盛開,綠草如茵。秋分時節,滿園撒落鮮紅的楓葉,蕭瑟靜穆又濃烈醉人。
2、格雷特峽谷探險(Grate Gorge Adventure)
3、
尼亞加拉古要塞 —位於美國和加拿大的邊境,安大略湖邊上的一塊峭壁上,毗鄰尼亞加拉
州立公園 ,是法國人Pierre Pouchot於1726年為了防止印第安人襲擊而建的防禦性堡壘,內設法國式造型的博物館,館內陳列有18、19世紀的軍事建築和
防禦工事 。
4、尼亞加拉峽谷 (Niagara Glen)—還可看到許多小瀑布,環境幽境如詩如畫。這些地方雖然與瀑布的景象不同,但各具特色,同樣美景無限,如詩如畫,非常值得一游。
5、尼亞加拉瀑布博物館— 設於彩虹橋旁邊。它建於1827年,是
北美 歷史最悠久的博物館之一。裡面展示了
美洲 早期的史跡,古代的武器與石器,有雀鳥的標本,
古埃及 的
木乃伊 ,超過15米長的
鯨魚 骨骼。最難得的是還可以看到取自美國加里福尼亞森林的世界最大的
紅杉 。
6、 離開瀑布約2公里的地方,有一個占地30公頃的“
海景園 與
遊樂場 ”,入口處是一個設計有點像古堡,又像農莊的建築。“海景園與遊樂場”內設有一個2000個座位的水上戲院,表演的節目包括
海豹 嘴頂氣球,
海豚 跳水等。這裡還養了200隻鹿,此外還有
犀牛 、熊、驢子、
兔 子,主要是一些馴養動物,因為多數動物都是放它們在場地里自由走動,有些小孩子用奶瓶裝牛奶來飼餵小動物,有些人甚至把小熊抱上桌子
餵它們 吃東西。
其他旅遊點
溫室及
芳香花園 (Green House and Fragrance Garden)
路易士石橋(Louise Stone Bridge)
交通信息 由尼亞加拉公園管理委員會運營的尼亞加拉公國People Mover
觀光巴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