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動脈或橈動脈搏動減弱和消失

尺動脈或橈動脈搏動減弱和消失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全身
  • 相關疾病:主動脈夾層 多發性大動脈炎 結節性多動脈炎 骨折 急性動脈栓塞 周圍動脈栓塞 椎動脈創傷性栓塞 肱動脈損傷 脊髓前動脈綜合徵 前臂動脈損傷 小兒大動脈炎 小兒脊髓前動脈綜合徵 小兒結節性多動脈炎
  • 所屬科室:其他科室 其他綜合
  • 相關症狀:尺動脈或橈動脈搏動減弱和消失 動脈粥樣硬化 高血壓 間歇性跛行 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潰瘍 皮膚過敏 皮溫降低 無脈症 足背動脈搏動消失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銳性物的刺傷及骨折的刺傷。

檢查

除局部損傷症狀外,主要表現為手部血供部分受阻症狀,包括尺動脈或橈動脈搏動減弱和消失、手指冷感、皮膚過敏及麻木等。如損傷波及掌淺動脈弓,手指可出現雷諾(Raynaud)征,亦可出現小魚際萎縮征。根據外傷及臨床表現不難作出診斷,因其側支循環代償功能較好,除10%~15%掌動脈弓吻合不佳者外,治療後果大多較好。因此,除非十分必要,一般勿需行動脈造影術。

鑑別診斷

頸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是多發性大動脈炎的症狀之一,多發性大動脈炎又稱原發性大動脈炎綜合徵、主動脈弓綜合徵、無脈症或Takayasu`s病。東方國家發病率較高,多見於青年女性。
足背動脈搏動消失:下肢動脈粥樣硬化常伴有肢端麻木,足背動脈搏動消失等。本病多見於中老年,常伴有高血壓史。早期症狀主要表現為間歇性跛行,休息時也發生疼痛則是下肢嚴重缺血的表現,常伴有肢端麻木等。晚期還可發生肢端潰瘍和壞疽。體格檢查可發現肢端皮溫降低、狹窄或閉塞段動脈的遠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採用都卜勒超音波和血管造影,可確定患病部位、程度和範圍,有助於手術方法的選擇。
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動脈位置較深,鄰貼股骨面及膝關節囊後部。沿半腱肌外緣向外斜行,至股骨髁問窩水平居膝後中部,而後垂直向下達肌下緣,分為脛前動脈和脛後動脈。前者經骨間膜上緣進入小腿前區,後者經比目魚肌腱弓深面至小腿後區。該動脈除發出肌支分布於鄰近諸肌外,尚有五條關節支,即膝上內、外側動脈,膝中動脈及膝下內、外側動脈,均參與組成膝關節動脈網。?動脈上部因與股骨?面關係密切。
除局部損傷症狀外,主要表現為手部血供部分受阻症狀,包括尺動脈或橈動脈搏動減弱和消失、手指冷感、皮膚過敏及麻木等。如損傷波及掌淺動脈弓,手指可出現雷諾(Raynaud)征,亦可出現小魚際萎縮征。根據外傷及臨床表現不難作出診斷,因其側支循環代償功能較好,除10%~15%掌動脈弓吻合不佳者外,治療後果大多較好。因此,除非十分必要,一般勿需行動脈造影術。

緩解方法

1.修復為主:對前臂動脈乾斷裂,原則上需行修復及功能重建術。從大多數病例來看,僅僅結紮一根動脈乾對手部功能影響不大,但遇有掌動脈弓缺損者則有可能影響手部功能,因此非十分必要和萬不得已時,仍應爭取修復術為妥。
2.尺動脈與橈動脈同時斷裂:必須予以修復,否則將嚴重影響手部功能。尺動脈口徑較粗,尤其位於骨間總動脈以上部位,
端-端吻合多無困難,必要時也可選用頭靜脈移植。
3.對骨折及血管應同時處理:在處理血管損傷時,視傷情緩急不同,酌情在修復血管的同時(或前、後)將骨折斷端加以復位及內固定,並修復血管床。
4.注意肌間隔綜合徵:以擠壓為主的致傷機制,前臂軟組織多同時受累,以致易出現肌間隔綜合徵,從而加重傷情,尤以屈側肌群間隔發生率較高。一旦出現此情況,應及早將肌間隔充分切開減壓,否則將喪失手部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