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芳湖

尤芳湖中國共產黨黨員山東省科學院原院長、名譽院長、研究員、離休幹部尤芳湖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2005年9月1日12時30分不幸逝世,享年77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芳湖
  • 出生地:福建省泉州市
  • 出生日期:1928年1月2日
  • 逝世日期:005年9月1日12時30分
人物簡介,學術思想,理論與實踐,繼承與創新,學科融合與協作,海洋開發與保護,

人物簡介

尤芳湖同志1928年1月2日生於福建省泉州市,1949年4月於廈門大學參加革命工作,同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0年5月畢業於廈門大學海洋系海洋學專業。歷任福建省委青委學生部幹事、廈門大學助教、大連海運學院助教、中科院辦公廳秘書、中科院青島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員、研究室主任、山東省科委副主任、黨組成員、山東省科學院院長兼黨委書記、名譽院長、研究員。2003年12月3日離職休養。曾任中國海岸河口學會副理事長。兼任中國海洋湖沼學會名譽常務理事、中國老教授學會海洋分會名譽會長、《科學與管理》主編、《山東科學》主編。

學術思想

理論與實踐

尤芳湖同志具有海洋科學理論與海洋調查實踐兼備的特質。在科學研究中,他既重視理論又重視實踐,特別善於從理論和實踐的結合上研究解決和國家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的海洋學問題。在祖國的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在山東半島的海岸、海島,在天津新港、廣西防城港、汕頭港,到處都留下他在海上顛簸、孜孜求索的身影,閃耀著他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學術思想的光輝。
1957年5月,按照中國科學院和蘇聯科學院關於國際地球物理年的有關協定,尤芳湖同志受中國科學院派遣,參加蘇聯“勇士”號在太平洋上航程2萬海里,歷時110天的綜合考察。這是新中國第一代海洋科學工作者首次縱跨太平洋。他在7萬言的考察日記中寫道:“海洋中出現的科技問題層出不窮,探索海洋的奧秘,要經過長期的努力。”他在日記中還生動地記述了兩位蘇聯青年海洋學家有趣的私下辯論,他們“辯論實踐與理論在科學上的價值,舉了很多例,各執一辭,面紅耳赤。我主張理論與實踐的統一,我問他們科學有沒有隻有理論而沒有實踐的,或者反之?他們說沒有。那不就得了嗎!”他認為,當時“我國海洋學正處於萌芽狀態,離開數理分析走不深,不重實測會成為無源之水,應當有目的而又經濟地取得資料,發現問題,逐步開展研究。”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開始,他所從事的研究項目大都是國家建設中面臨的海洋學難題。天津新港建設中的減淤問題就是其中一例。天津新港建設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國家156項重大建設項目之一,港口及附近泥沙回淤是一大制約因素,他組織渤海灣調查隊,進行了為期三個月的近岸帶海域地貌、地質和海洋水文動力要素的綜合調查,根據充分可靠的實測資料,從理論與實際的結合上深入研究了渤海灣淤積物質的特徵和規律,在《科學通報》上發表了“渤海灣調查報告——論渤海的泥沙動態及天津新港附近泥沙的來源”,提出了天津新港減淤良策,為交通部和建港指揮部採納,成果列入中國科學院建國十周年成果展。尤芳湖同志成功的海洋科學研究實踐告訴我們,在科學研究中理論研究與實踐研究的結合是一條根本性的原則。它要求理論研究要有明確的目的性,規律的概括要有充分的依據,而且能指出它的實踐意義,有助於解決國家建設中面臨的問題。

繼承與創新

尤芳湖同志的學術思想既有繼承又有創新,但其核心是創新。他曾經說過:“人生有涯,學海無涯。創新是科技人員的永恆主題。”他還經常告誡我們,科學是艱苦的探索,是創造性的勞動,離開了創新就談不上科學研究,沒有創造性的論文、研究報告,不能算作科研成果,否則就等於浪費國家的資源,甚至會帶來更嚴重的後果。他常說,要創新,不要重複。他反對重複別人,也反對重複自己。這些學術思想在他的學術論著中,在他晚年結集出版的《論海》中,都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追憶尤芳湖同志的創新思想和走過的創新之路,對我們每個人都是一種激勵和鞭策。
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我國的科學技術從總體上來說,還處於學習和掌握世界上已有的先進成就的階段。尤芳湖同志充分利用赴蘇進修和遠洋考察的機遇,“抱著一切從頭學起,書本知識缺乏學文獻,實踐缺乏自己動手”的精神,如饑似渴地學習有關海洋科學理論和知識,以超人的毅力學習海洋考察的儀器設備和方法。回國後與他人合作,翻譯出版了蘇聯院士舒列金的《海洋物理學》,把蘇聯先進海洋科學成果介紹給國內同行。在海洋科學工作中,他經常閱覽英、俄文科技文獻資料,跟蹤當時國際海洋科學發展的最新進展,借鑑吸收前人和國外自己有關的科學技術成果,切實根據中國淺海、海灣、河口的實際情況,推進自己具有獨創性的研究,在海洋物理學領域的近海水文特徵、潮汐、海流、波浪和海洋聲學研究,在海洋地質學領域的海洋沉積和地貌研究,在海洋工程領域的近岸工程和港口工程等方面,都有他獨特的貢獻。
在科學研究中,富有創新的學術思想是科學家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尤芳湖同志勤學多思,涉獵廣泛,平時重視知識積累和知識儲備,加上超人的記性,使他具有有關學科甚至邊緣學科的淵博知識。他海上閱歷豐富,富有實踐經驗,掌握辨證唯物論和系統論思維方法,這些都使他在科學研究中比常人更容易產生科學的聯想和獨到的見解。
尤芳湖同志富有創新的學術思想還源自他不屑坎坷、不畏艱險、勇於探索、鍥而不捨、為追求科學真理而獻身的精神。“文化大革命”期間,極“左”思潮猖獗,他所在的研究所有多人被迫害致死。他被扣上“裡通外國的特務分子”等罪名,蒙受殘酷批鬥、停止黨籍、抄家、住牛棚的屈辱,但他奉獻海洋的初心不改,矢志不移。1972年,尚未恢復黨籍的他,告別了患病的愛人和年少的孩子,又滿懷激情地參加山東白沙口潮汐發電站的工程攻關。他和幾個年輕人在離岸2公里荒無人煙的小島上,設定測波站,對波浪和沖淤量等進行晝夜觀測,同步觀測。狂風惡浪正是觀測波浪掀沙的良機,嚴寒酷暑也要連續觀測,不能間斷。13個月的孤島苦戰,他終於獲得了一系列系統珍貴的實測資料,經過周密的綜合分析和科學思考,突破難關,發表了“波浪沿岸輸沙率的計算公式”和“近岸帶水下沙丘的群體運動”兩篇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取得了國內首創的理論成果。並對白沙口附近泥沙的主要來源、運動方式和防淤措施等提出了切實有效的建議。1974年,他應交通部之邀,又遠赴廣西防城港,和同志們一起連續多年進行海上實測和試驗,完成並發表了“‘攔門沙’航道泥沙沖淤變動規律的研究”和“防城灣潮汐通道穩定性問題的研究”兩篇學術論文,提出了驗證其判據和沖淤模式,並對浚深後的穩定前景做出了預測。這些創造性的研究成果均被交通部採納,且為其後的工程實踐所證實。

學科融合與協作

尤芳湖同志的學術思想體現了多學科融合與協作的鮮明特點。多學科融合與協作是現代科學整體化趨勢的現實要求,也是一種科學的綜合性和邊緣性在研究方面的具體反映。他認為,浩如煙海的科學技術,決不是一個人能夠掌握的,許多重大的課題研究,不可能由一個人、一種專業人才或一個研究機構獨立完成,要靠多學科互動融合,共同研究,才能完成。他常對周圍的同志們說,合作研究正在日益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形式,要和其他單位協作好,要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而同心同德真誠協作,講團結,挑重擔,講風格。
1958年,他從蘇聯學成回國,在海洋水文動力學方面已有相當深厚的功力,但他敏銳地發現,由於中國淺海海灣的特點,囿於海洋水文動力學難以解決我國海灣河口複雜的現實問題,只有學科融合、協作才有希望達到勝利的彼岸。他在渤海灣調查和天津新港減淤對策研究實踐中,首次把海洋水文動力學與海岸河口地質地貌學相結合,進行了方法論的創新,取得了創造性的研究成果。1960年,他根據國防的需要,代表海洋所與中國科學院聲學所合作,進行持續多年的東海水聲考察,開展多種項目的現場實驗,發現了東海淺水水下聲道和反波導,完成了“東海聲速垂直分布類型”的研究報告。這一富有開拓之功的研究成果,為水聲技術在國防、通訊上的套用,提供了重要依據。
1979年,國務院批准國家海洋局等組織沿海十省、市、自治區進行全國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的計畫。他作為全國領導小組成員,並受山東省科委之命,成功地組織有5000多人次參調,歷時8年,耗資千餘萬,多部門、多單位、多學科參加的“山東省海岸帶和海塗資源綜合調查”工作。1990年,國務院批准國家科委等五部委的報告,部署進行全國海島資源綜合調查,年逾花甲的他再度受命,負責組織國家駐魯和省屬的有關科研、教學和管理機構的1500餘名科技工作者,歷時三年進行了多學科、多層次的“山東省海島調查和開發試驗”。並組織編寫和審核出版了《山東海島研究》和《山東海島志》。上述兩項以多學科協作和融合為特點的大型海洋調查活動,獲得了中國近海系統的海洋資料,為海洋科學研究和開發利用提供了重要依據,同時為我省“海上山東”戰略的提出和實施打下了基礎,為科技興海、建設“海上山東”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海洋開發與保護

尤芳湖同志熱愛海洋、憧憬海洋。他說,在大洋大海面前,個人覺得十分渺小。他把一生獻給了祖國的海洋科學事業,旨在探索海洋奧妙,科學地開發、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以造福人民。他在中國海洋資源、環境的開發與保護方面的諸多立功、立言,構成他學術思想的重要部分。
尤芳湖同志從上世紀七十年代後期先後在青島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山東省科委和山東省科學院工作過,曾兩次主持山東省海岸帶、海塗資源和海島的綜合調查,對山東海洋情有獨鐘。他認為海洋是21世紀人類的希望,山東具備開發海洋的良好基礎和條件。於是,他以老驥伏櫪、壯心不已的精神和氣概,為科學地開發利用山東海洋資源著書立說,奔走呼號。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他根據山東省海洋資源和海洋科技資源的優勢,提出建設“海上山東”的建議和構想,並對1991年山東省將“海上山東”列為重大跨世紀工程決策的科學依據有所補益,十分欣慰。他同時感到建設“海上山東”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有進一步深入有創見的研究,為推進“海上山東”的建設繼續提供有真知灼見的意見和建議。為此,他心無旁騖,不論春秋寒暑,甚至無分日夜,在周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開展了“‘海上山東’量化目標研究”,對海洋經濟的界定、“海上山東”經濟量化目標與模擬模型、“海上山東”科技和社會量化目標以及“海上山東”建設的階段措施,作了系統、創新性的分析。除此以外,他還主持完成了“依靠科技進步,最佳化山東省海洋產業結構”和“建設‘海上山東’總體思路及實施方案研究”,撰寫了“加大海洋生物技術研究力度,增強海洋高技術的研究內涵”和“依靠科技進步,開發海洋資源”等文章,連續出版了《論海上山東》、《再論海上山東》和《三論海上山東》。他一直關注“海上山東”建設,於1998年兩次上書省長,對有關規劃中的“概念不清,數據有誤,目標不實”等問題據實質疑。鑒於尤芳湖同志對山東海洋科學的研究與開發方面的突出貢獻,他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山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多項獎勵。
尤芳湖同志在海洋科學研究中深感近海海洋污染和生態環境日趨惡化。他認為人類和自然界要和諧共處,海洋資源的開發利用不應該是征服性、掠奪性的,保護是為了更好地開發,要把開發和保護很好地結合起來,既達到開發利用的目的,又做到保護資源環境不惡化,生態平衡不受破壞。1997年他與他人合作,獨闢蹊徑,選擇了我國海域沿岸6個有代表性驗潮站近二三十年來的相關資料,研究了世人關注的平均海平面變動問題。以後又與美國知名學者合作,發表論文提出溫室效應加劇是海平面上升的主要原因,以警示世人。他認為保護海洋資源和環境,要靠管理,靠政策法規,靠科學技術。他在著述中明確主張,在發展山東目前重點海洋產業時,要保護近海資源,鼓勵支持外海、遠洋漁業,對非再生的海洋資源和旅遊資源,要大力加強保護,設立自然保護區,以保護藍色國土的淨化,創造並保護優良的海洋開發軟硬環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