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溪縣城隍廟

尤溪縣城隍廟

尤溪縣城隍廟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明洪武二年(1369年),尤溪知縣薛防重建,其歷史悠久,是三明地區10個縣中建造時間最早的城隍廟,在全省58個縣(清末民初省內地方行政建制為9府2州58縣2廳)排名第13位。主祀城隍神為五代十國閩國的鎮閩大將軍兼尤溪守將盧珖。原廟址在縣治西(今百聯酒店地段)。重建廟宇於2015年底落成,在該縣城關鎮大埔山後門亭靈源道院東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尤溪縣城隍廟
  • 建立時間:南宋淳熙年間(1174年)
  • 重建時間:明洪武二年(1369年)
  • 屬性:中國民間和道教信奉守護城池之神
起源,發展,特色,功能,

起源

城隍信仰起源於上古時代中國先民對自然的原始崇拜。據現代考古證實,堯帝時代即新石器時代就有古城和壕溝的存在,至今已有4000—5000年的歷史。由於古代兵器非常落後,護城壕溝在保護城市安全方面起到巨大作用,先民們感念天地萬物有好生之德,故此逐漸將它賦予神聖,出現了以崇拜自然為主體的原始信仰。
漢代開始,城隍的祭祀活動不斷提升,城隍神也人格化,都是生前護國衛城忠義之士,或治理地方有過顯著功德的清官名宦,且每個地方供奉的城隍神都不一樣。尤溪民眾供奉的城隍神盧珖,於公元885年,隨王審知從河南入閩平亂,初居侯官,其祖父相中尤溪福地舉家徙遷。公元909年,王審知建立閩國,任盧珖為鎮閩大將軍,分兵鎮守福州周圍,屯兵守防寧德、南平、莆田等閩北和閩東地區,保衛閩國安全。盧珖同時還兼任尤溪守將,長達36年之久。
公元945年閩國亡,敵寇探知尤溪大部分兵將外調,守備空虛,便發兵萬人攻打尤溪。此時已79歲高齡的盧珖為使百姓免遭兵禍,一邊組織城內百姓迅速安全轉移,一邊帶領4個兒子及留城的軍士出城到東郭水亭一帶迎戰敵人,以掩護後方百姓撤退。由於敵眾我寡,苦戰一天后,盧珖和4個兒子決心以死報國,他慷慨地對將士們說:“我等受命守土衛民,吃穿皆為城中百姓供給,若城池不保,有何顏面苟活於世?”。說罷身先士卒沖向敵軍。盧珖父子最終全部戰死沙場,首級還被敵寇取走,後被搶回分葬兩地(尤溪縣紫陽公園“歷史文化長廊”城牆石雕就有盧珖守城的英勇事跡)。盧珖死後,敵寇圍城更急,其母鄭太夫人聞訊,忍住悲痛,指揮若定,一面號召城中百姓堅守城池,一面請求救兵趕至。第二天,援兵至,內外夾擊,敵寇潰散,百姓免遭殺戮,民感其德,尊其為“尤溪之母”。
盧珖忠義為國、護城衛民,受歷代官民敬仰和追思。南唐國主李璟下旨褒揚。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追封歷朝歷代有功於國,有功於民的功臣名宦,初命有司其主,曰:“鎮閩將軍,春秋致祭”,並褒獎盧母鄭太夫人,教子有方,一門忠烈。尤邑鄉民絡繹不絕上香致祭,因而被奉為尤溪縣城隍神,正所謂“生為忠義將,死為正直神”。乾隆年間,尤溪知縣焦長發還寫詩緬懷盧珖:五代干戈際,將軍義氣雄。艱難成大義,慷慨矢孤忠。古冢依然在,山花寂寞紅。暮煙迷遠日,懷古想英風。

發展

尤溪縣城隍廟始建於南宋淳熙年間(公元1174年),原廟址在縣治西(今百聯酒店地段)。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尤溪知縣薛防重建城隍廟,廟堂可容納七八百人,規模之大由此可見。建築風格富有山區特色,是古建築中的佼佼者,與將樂萬全聖水岩的青雲堂併名享譽閩西北。
明清時期,城隍信仰趨於歷史鼎盛。城隍神謂與朝廷官制相仿,劃分都、府、州、縣四級城隍,對應爵位王、公、侯、伯,並授於品級:秩正一品、二品、三品、四品。廟宇規模和設定與同級官衙相當,並由官府組織興建;城隍祀典由等級對應的地方主官主祭;赴任地方官員還須齋戒、沐浴,先祭拜城隍。城隍與官吏形成了鮮明的陰陽對應關係。尤溪縣城隍為秩正四品,比地方知縣的官級高三品。據地方志記載,凡有官員赴任尤溪必須齋戒、沐浴後,祭拜城隍神以求在冥冥之中輔助治理人間昭昭之地。離任還要向城隍神辭行感謝。如清道光二年新任知縣孫大焜致祭文說:“嶺南末學,承令此邦所自信者唯清,所自矢者唯慎。或賄賂行歟?賓飲荒歟?博奕廢職事歟。是上負朝廷寄託之重,中辜大吏委任之心,下忝父母斯民之責。唯神鑒觀,是宜加以誅。”又說:“此所以帥先以圖治於昭昭之地,唯神所當默佑以輔治於冥冥之中。”每年春、秋兩祭都由地方縣令主祭,民眾隨後。
尤溪縣城隍廟還兼具多項社會功能。清乾隆《尤溪縣誌》記載:城隍廟設有社學。民間自籌經費,自聘教師借廟宇辦學,體現了“廟學合一”。民國28年(1939年)春節,在城隍廟舉行全縣第二屆武術比賽。解放前常在城隍廟演戲,可容觀眾500人左右。1949年10月1日,時任縣委書記吳炳武、縣長李生旺和2000多名民眾在城隍廟隆重舉行建國慶祝大會。解放後,城隍廟改為會場,也放映電影和演戲,設簡易座位700至800位。
“建於南宋淳熙,盛於明,鼎於清,衰於民國,毀於‘文革’”這是對尤溪縣城隍廟的歷史概述。改革開放後,尤溪縣進行城建改造,廟宇占地被用於商業開發(今百聯酒店地段)。近年來,隨著國家宗教政策的逐漸落實,2008年12月,在信眾的迫切要求和慷慨相助下,重塑了鎮閩大將軍、尤溪縣城隍盧珖的金身及其管領的文、武判官神像,供奉在城關鎮大埔山後門亭靈源道院內。
2013年,在加拿大籍華人廖先生捐資10萬,尤溪閩中大酒店董事長肖光昭捐資7萬,以及善男信女的捐助下,尤溪縣城隍廟主體工程於2015年底整體落成。2016年10月15日是鎮閩大將軍、尤溪縣城隍盧珖誕辰1150周年,該廟舉辦了大型慶典活動,並邀請省內各地嘉賓參與,集中展現傳統文化與旅遊觀光為一體的新尤溪風采。

特色

一、廟宇始建歷史悠久,是三明地區10個縣中建造時間最早的城隍廟。
二、供奉獨立神明。現今省內很多縣的城隍廟不知祭祀的城隍神是誰,都統一祭祀城隍信仰人格化始祖漢代周苛、紀信等。尤溪縣城隍神則富有地方人文歷史特色,具有不可複製性。
三、受歷代官民敬仰和追思。南唐國主李璟下旨褒揚。明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追封歷朝歷代有功於國,有功於民的功臣名宦,初命有司其主,曰:“鎮閩將軍,春秋致祭”,並褒獎盧母鄭太夫人,教子有方,一門忠烈。乾隆年間,尤溪知縣焦長發還寫詩緬懷盧珖:五代干戈際,將軍義氣雄。艱難成大義,慷慨矢孤忠。古冢依然在,山花寂寞紅。暮煙迷遠日,懷古想英風。

功能

一、研究城隍信仰的起源不僅可以了解城市設定、變遷、發展的歷史,而且還能教化民眾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心懷感恩、善待萬物,這對推進地方生態文明、精神文明建設皆具有重要作用。
二、城隍信仰發展成為人格神明,受官民敬重,寄託了人們對先賢敬仰與追念的美好意願,希望他們死後還能為民服務,所謂“生為忠義將,死為正直神”。其信仰的精神內涵總體是健康的,教育人們愛國愛鄉,和睦鄰里,對培養民眾團結協作,忠義仁孝起到了補充的作用。據記載,日本侵華時期,對城隍廟進行大肆破壞,以消滅中國人的民族意識。由此可見城隍信仰的社會正能量。
三、城隍神不象其他神祇虛構漂浮,讓人無可適從,他是人格化神明。歸入道教系統後,雖說增添了宗教色彩,但其根本教義是警示世人因果有報,棄惡從善,並融合了儒、釋、道思想精髓,形成了獨特的社會教化功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